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警惕网络游戏抢走留守儿童的心

人们常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农村留守儿童尚且未能体验到网络带来的优势时,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危害性已经表现得尤为突出了。无心学业、无聊生活,只求在网络游戏中来一场酣畅淋漓的战斗,不问成败,只求开心,这是许多留守儿童的内心真实呈现。

细细思量,农村留守儿童在自身“防火墙”还未建立起来之前过早的“触网”有其必然性。

一是智能手机的大众化。智能化手机承载太多的功用,除了常见的通话、发送短信功能外,还能连通互联网下载app软件,手机成了留守儿童“触网”的主要媒介。智能手机价格大众化将其迅速由城市推向农村,留守儿童使用手机也便于与家长联系。现在可以说是“随处有网,随时上网”,这使得留守儿童“触网”呈现便捷化、全天候的特征。

二是网络游戏的随意化。留守儿童登录网络的基础性条件完全具备后,随意化的网络游戏自然会走进他们的生活。不论是谁只要想玩游戏,不论单机游戏、联网游戏,也不论免费还是收费,总能找到适合的那么几款。而这些网络游戏为了“笼络”玩家更是花样百出,降低玩家准入的门槛,甚至不设门槛,让网络游戏触网可得,毫无障碍,直接助长了留守儿童网络游戏

三是家庭监管的缺失化。留守儿童的家庭监管本来就处于一种管与不管的中间模糊地带,父母缺位让监管成了难题。年龄小时监管缺失的弊端还不太明显,一旦进入中学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隔代抚养人的监管压力会越来越大。一旦孩子冲破监管的束缚自我约束又难以有效的对其形成制约时,部分家庭监管者为安抚孩子也会主动为其提供手机及上网的条件,以保证其在特定的时间、地域不出现其他状况。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父母监管的缺失很难找到替代的方法,因为这不仅是监管的问题,还涉及到诸如情感、亲子关系等问题。

四是学校教育的无力化。学校教育的单一性让留守儿童较难产生对学习、学校的依赖性,学习压力又促使留守儿童向往外面的生活世界,而网络恰巧能满足这样的心理需求。学校教育监管有其局限性,无法有效延伸到校外,更无法延伸到学生家中,学生上网行为很难得到有效控制。

五是农村建设的偏软化。城市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多的手机替代产品,如健身、运动、阅读、电影、逛街等等,有许多可以引起儿童兴趣的事物。反观农村不要说文娱活动,村里连人没剩下多少。大家都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情感难以得到交流,天性无法释放,促使其走向网络游戏

留守儿童网络游戏中走出来,仅靠教育远远不够,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

第一,学校课程多元化,增加留守儿童对学习的可选择性。一方面学校对必须开设的国家课程,要在不降低标准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改善课程结构、课堂环境、评价方式,让留守儿童有能力接受,愿意去学。留守儿童的学业基本上依靠学校、老师,来自家庭的、社会的额外辅导几乎没有,高强度、高压力的学业环境会使留守儿童“吃得太饱”难以消化,时间一长即会出现厌学的情绪。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在其他课程上多动脑筋,有结合当地实际,以丰富的课外课程来吸引留守儿童,让他们对学校、学习感兴趣,愿意留在学校。

第二,强化网络游戏监管。一是网络游戏实名制管理。网络游戏的随意化让留守儿童进入游戏极其容易,毫无羁绊,要有效的、适当的让留守儿童网络游戏拉开距离,实名制监管势在必行。二是网络游戏分层管理。完全杜绝网络游戏的存在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可以依据内容对游戏进行适度的分层,依据儿童年龄结构准予开放,让留守儿童在相应的年龄段有相符的游戏,减少不良游戏的冲击。三是网络游戏时长制。有了实名制与分层的基础,游戏开发商、网络供应商完全可以从技术上对游戏玩家的游戏时长做出限制,达到一定的时长自主下线,减少长时间无休止的游戏。

第三,美丽农村建设意义重大。美丽农村建设不仅要留住青山绿水,改善居住条件,更重要的是产业的发展能留住人,让一部分或大部分外出务工的农民可以在家门口就业致富,既能实现富裕的目的,又能照顾到家庭,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孩子有了家长的有效监管,家庭成员之间的一些活动会逐渐代替虚幻的网络游戏,让留守儿童重新找到情感的依托,心灵的慰藉。现在农村人居环境已大有改善,许多曾经只在城市出现的事物会逐渐出现在农村,也会使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有去处,有玩头,减少他们对网络游戏的依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警惕网络游戏抢走留守儿童的心  留守  留守词条  抢走  抢走词条  警惕  警惕词条  儿童  儿童词条  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