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回归常识做教育”里的“常识”该如何解读?

近日,有媒体盘点了舆论圈里圈外的教育观点,并做了一些梳理。其中,许多“教育家”“评论家”呼吁“回归常识做教育”,他们主张遵循教育常识,让教育远离折腾,让教育真正发生。然而,教育学的许多观念和说法不像自然科学中的概念那样有清晰精确的定义和判断,通常只能是描述性的。因而,被认为是常识的一类说法,有许多是习非成是,或不正确或不全面或自相矛盾。

什么是常识?字面上的意思是普通知识。但在“回归常识做教育”这个语境里,恐怕常识又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更多地倾向于回归教育初心、回归立德树人、回归教人求真求善等做法。因此,不宜把这里的常识简单解读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口口相传的说法。而那些习非成是甚至自相矛盾的说法,则更与“回归常识做教育”中的常识相去甚远。

如,上述媒体援引作者的话指出,“类似于‘勤有功、嬉无益 ’之古训,似乎很正确,但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于儿童成长有特殊的意义,这就是常识与科学相区别之处”。显然,作者把“勤有功、嬉无益”简单地解读为常识,进而将这种常识与科学进行了区分。然而,值得思辨的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一古训,真的错了吗?

其一,如果把“嬉”理解成有助于释放儿童天性的玩耍,这句古训或许有问题,但如果把“嬉”定义为无节制的玩耍,“勤有功、嬉无益”又何错之有呢?其二,即便可以把古训和常识等量齐观,也不能因为古训可能相互矛盾从而否定其积极价值。如古人云:“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古人又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如果把这些等同于常识,进而得出常识相当于不靠谱的结论,实在是有些不恰当。并且,有些貌似矛盾的古训往往是在不同语境中作出的判断,而在不同语境中,这些古训可能又是真理。

又如,作者还指出,“现在一些批判性的论断,已形成共识,但经不起推敲。礼教杀人?著名的哲学家贺麟问‘自由、民主’不杀人吗?八股文是僵化无用的代名词,但事实上它也是语言表达形式的一种精致化,作为衡量语言水平的尺度,不见得输于语文的标准化考试”。这段论述的语意指向也令人费解,是在为摧残了祥林嫂的礼教辩护,还是在为已退出历史舞台的八股文“招魂”?客观而言,八股文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到了今天,显然“物是人非”了,不宜简单地和当下的语文标准化考试相提并论。

在笔者看来,本来应作回归立德树人、教育初心解读的“回归常识教育”,现在却被牵强地与古训和一些有局限性的共识强行联系在一起,有点儿“文不对题”。回归常识不是回归古训,也不是简单回归一些共识,而应是回归教育的育心根本,回归教育的育德初衷,回归教育的育人使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常识  常识词条  解读  解读词条  回归  回归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