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小学科”纳入中考,也要警惕其可能的副作用

近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发布了2018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2018年北京市中考在原5科基础上增加4个学科,调整为科目选考形式。除语文、数学、英语3科必考外,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实行“五选三”选考。这是历史、地理、生物等“小学科”首次进入中考。(12月23日北京晚报)

历史、地理、生物等“小学科”在中小学里由于长期不纳入中考范围,所以得不到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有的学校甚至不开“小学科”或减少其课时。学校的不重视,必然引起学生对小学科的冷落,使学生们更加关注语文、数学、外语等大学科。“小学科”的不受待见,使得“史地生”等教育缺失,学生的人文和科技素养得不到提高,造成学生综合素质下降,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北京市将“小学科”纳入中考,充分发挥中考的“指挥棒”功能,对于区域内各初中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师生重视“史地生”学科,无疑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但我们在为北京市的中考改革做法点赞的同时,也要警惕“小学科”纳入中考可能带来的些许副作用。

一方面,要避免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国内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本来就不轻,北京市的这次中考改革在原来5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4科,学生为了中考获得高分,势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校不可在学生选考的科目上再增加课时,不得调整各学科开设年级,不能增加平行学科、增加学生学习负担,令学生“雪上加霜”。相关老师也应当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不能让学生用时间换成绩,拼体力得高分,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另一方面,不能削其他应开课程。新中考背景下,学校要坚持做到“选考不选学”,组织学生认真学好每一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原本一些学生喜爱、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也要继续开好。学校不能为了取得良好的中考成绩光耀“门庭”,就只为学生开设考试的科目,不开设非考科目或减少非考科目的课时数,特别是减少颇受学生欢迎的音乐、美术、书法等国家课程,导致学生应有的艺术素养缺失。否则,只是对中考改革初衷的又一种违背。

不论是高考改革还是各个省市的中考改革,其原则和目标都应围绕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更加科学地促进人才成长,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通盘考虑、周密谋划,不能顾此失彼,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隐患又产生了。唯如此,才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副作用  副作用词条  纳入  纳入词条  中考  中考词条  学科  学科词条  警惕  警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