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对于出国留学,家长和学生要多些理性思考

日前,有媒体报道,杭州一个普通家庭为了凑学费给女儿去澳洲留学,卖掉了唯一一套住房。这名女生留学6年花费200万元,回国后却被用人单位开出2000元的底薪。这一报道出来后,人们在惊叹海归贬值的同时,更多关心起留学文凭的含金量。(10月12日大众网)

物以稀为贵,人们总习惯将稀少的东西与贵重、优秀、精致等词汇联系起来。事实上,物以稀为贵体现的也就是一个经济价值规律。理解了这个规律,也就不会惊叹于“海归贬值”问题了。

回溯到二十多年前,国内正处于改革开放的“爬坡”阶段,各大企事业单位急需一批视野开阔、思想前沿、有胆有识的开路先锋。在一个互联网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思想领域也渴求打开一道闸门,“海归”固然被列为用人单位首选的开闸人。的确,有一批优秀“海归”成为了国家改革开放的主力军。他们中有的带回了国外先进技术,让企业快速提高了生产力,比如黄大年、邱慈云等;有的带回了国外的先进理念,掀起了一股思想飓风,比如朱慧龙、季华夏等。

那么,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为什么海归不再是倍受国人青睐的“香饽饽”了?我认为,其中的缘由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内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在紧锣密鼓的改革开放中,国家各行各业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尤其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国人的思想观念也已与国际接轨。观念一变天地宽。就教育领域来说,一轮又一轮的课程改革,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正在积极探索一条素质教育之路。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从素质教育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无不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向着创新型人才转变。这种转变带来的结果是人才培养可以不再依靠留洋。事实上,不仅是985、211院校,国内不少大专院校的办学水平也已超过了国外一流大学。

二是出国留学门槛的降低。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教育方面的往来,这无疑为国人留学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得以提高,这又为有出国愿望的孩子走出国门深造提供了物质保障。这样一来,大凡在国内无法“吃饱”的学子,眼睛便盯向了国外,他们都期待能在国外镀上一层金。当然,这中间不乏有一批本来功底欠缺却在思想上好高骛远的学生,包括他们的家长在内,总还在把“海归”与“紧缺人才”划上等号,陷入了“留学”等于“博学”的思想误区。

没曾想到,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手中的洋文凭,已经经不起国内飞速发展的“大熔炉”的考验。虽然有些人留学确实增长了个人见识,丰富了经历,但在国内眼下的大环境下却难以突显出来。这就不难理解杭州这名女大学生留学6年花费200万元,回国后却被用人单位只开出2000元的底薪了。

所以,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海归贬值”已经成为一个事实。当然,“贬值”并不完全等于含金量少,而是因为“水涨船高”,个人在现实背景下的相对价值变小。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讲,“海归贬值”也恰好证明了国家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加速度”。由此看出,在一个国内国际正高速度、零距离接轨的新时代,在对待留学问题上,我们确实应该回归理性了。

国内一些用人单位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海归”的交流能力、演讲能力和独立处事能力确实比较突出,但对于企业来说,面对“门庭若市”的应届毕业生群体,他们根本不愁应聘者,因而从成本和贡献率考虑,相比之下,国内大学生往往会成为他们的首选。而一些“海归”因为对薪资待遇的要求较高,有些人甚至还眼高手低,反而会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更应对“海归”有一个清醒认识的应当是作为时代“后来者”的学生和家长们。对于是否留学,家长和学生还需再多一些理性思考。

一是家长要认真权衡。对自己孩子的禀性天赋、兴趣爱好、意志品质、水平能力等要有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然后再综合自己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考虑留学的“性价比”指数,最终决定是否留学,以及确定留学的学校和专业。

二是家长和学生要认识到“海归”不是“花瓶”和摆设,最终还是为了就业。要就业,就得协调统一好现实行业需求和自身价值释放的关系,切忌好高骛远误了青春年华。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出国留学  出国留学词条  理性  理性词条  对于  对于词条  家长  家长词条  思考  思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