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教师培训应在精准上下功夫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培训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些许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无培不成师”。教师培训的常态化、深入化无疑是实现教师角色转化、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大抓手。然而,随着教师培训力度的加大,也出现了些许不尽人意的地方,甚至是庸俗化倾向。

个别地方的教育管理者,对教师培训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他们把培训当成了一种任务,抑或是政绩来完成,因为那些“鲜活”数字看起来似乎是成绩的最好注脚。更有甚者,一些学校管理者把教师的外出培训机会当作奖赏和福利来发放。至于培训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就承担教师培训任务的单位而言,也出现了一些让培训效果打折扣的地方。其一是培训过程有程式化倾向,相似的流程,流水作业,按部就班。其二是培训内容空泛化,林林总总,包罗甚广。其三是培训形式显得僵化,缺少灵活性。在教师培训中,大多数都是采取以听讲座为主,课堂实践、观摩教学为辅的形式。受训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的参与度较低,主体性没有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同时,培训的实效性也很难有可持续的、科学的监测。

为提高教师培训精准化程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范教师培训这一关乎教育大计的系统工程。

第一是培训目标的精准。培训目标的精准是培训的先导,只有通过培训单位和受训单位前期扑下身子、脚踏实地地充分调研才能确定精准的目标。制定培训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培训要抓住的关键问题是什么、要达到什么层次的效果。紧紧牵住培训目标这个“牛鼻子”,是顺利开展培训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具体实施中,培训目标的精准,可以从针对性和效率性上来体现,即培训目标的制定要做到有的放矢;实施过程要充分体现有效性,追求高效性。

第二是培训内容的精准。培训单位应结合受训人员的具体情况,在培训目标的引领下,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内容,并能根据培训的具体需要灵活地增减,而非抱住初始目标一成不变。一般情况下,培训内容不必讲求多而全、小而周,更不应提倡那种庸俗化的心灵鸡汤式的培训。因为从技术层面讲,僵化的培训过后,受训者可借鉴、学习的地方并不多。

第三是受训人员选拔的精准。学校应该根据每个教师的知识结构、发展要求,结合学校的具体发展情况,对每个老师的知识现状、业务能力、个人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立档案,对每一个教师的情况做到了然于心。这样,才能根据每次培训的侧重点,有针对性地遴选出受训老师,避免出现“排排坐,吃果果”轮流坐庄式的培训,或者仅凭相关领导的亲疏好恶来决定参训人员。

第四是授课教员选择的精准。培训教员应是或长于理论,或重于实践,或兼而有之的,有实货、有干货的教师成长的引领者,他们“胸中有丘壑”,不仅是具备德、能、学、识的行业翘楚,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够静下心来,潜心于教师培训研究,研有所成、研有所长,并能与广大教师一起成长,勇于探索、乐于奉献。在培训教员的选择上,可借鉴教师资格证的准入制度,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培训教员人才库制度,加强对培训教员的管理和监督。

第五是培训实效动态监测的精准。规避培训的伪实效现象,加强培训效果的动态跟踪监测,能使培训工作真正做到一点雨,一点湿。虽然监测培训实效在操作上还有很大的难度,但可以尝试改变由培训单位自己发放调查问卷的单一跟踪调查形式,为由与培训相关的单位和受训人员合作生成培训效果,强调取得有说服力的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在动态监测过程中,既要有前期的调研,更要有培训过程中的监测,还要有回到岗位之后培训效果的跟踪反馈。

教师培训精准化,是对教师培训中出现的庸俗化倾向的修正,是帮助教师弥补本领不足、克服职业倦怠的良药,更是促使教育向有序、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的迫切需要,切不可等闲视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师培训应在精准上下功夫  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词条  精准  精准词条  上下  上下词条  功夫  功夫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