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校园语言欺凌亟需破题

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20日在中南大学举办“社会风险与校园治理”高端论坛,集中讨论中国社会风险演化及其防控、校园安全治理现状与发展方向等内容。当天《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在论坛上发布。《中国校园欺凌调查报告》指出,语言欺凌是校园欺凌的主要形式。按照校园欺凌的方式进行分类,语言欺凌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关系、身体以及网络欺凌行为,占23.3%。(5月22日辽沈晚报)

相比于身体欺凌行为,语言欺凌可能要“温和”得多。因此可能有人会认为,防治校园欺凌,重点还是应当放在身体欺凌上。但是,语言欺凌和身体欺凌的共同特点是:给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而根据欺凌行为发生的规律,“动口”与“动手”往往构成前因后果的关系,语言欺凌往往是身体欺凌的导火索。

校园语言欺凌包括:取侮辱性绰号,说粗话,拿对方父母开玩笑,嘲笑生理缺陷,因妒忌故意贬损、讥讽和挖苦,散布谣言和闲话,以恐吓方式胁迫对方就范等等。这些欺凌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同伴摩擦”和“逞强斗嘴”的边界,折射了当前一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低劣。语言欺凌在校园欺凌中所占的过高比例,以及语言欺凌五花八门的表现形式,都映射了校园语言欺凌“套路很深”,问题严重。

语言欺凌的最大特点是带有鲜明的故意性,加害者或恃强凌弱,或组团群攻,从受害者的恐惧、屈从、痛苦中获得存在感和快乐感。俗话说,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欺凌往往更能反映加害者的霸道、冷酷和残忍。他们抓住受害者本身存在的某个“伤疤”,一顿猛戳,可谓句句见血,字字出脓,对方内心的恐惧、颤栗、无助、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而被揭开的血淋淋的伤疤,也必然成为滋生自卑、封闭、仇恨、报复等危险心理的沃土,进而积攒成一种潜藏的、可怕的社会“戾气”。

毋庸讳言,校园语言欺凌只能归因于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德育严重边缘化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教会求知”几乎成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的唯一理由,而鲜有人真正地去“教会做人”。教育深陷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泥淖,使得不少一线教育者没有时间回头,更没有时间停下来反思。教育就像一个憋足了劲的莽夫,一顿猛冲之后,却不知道身上的“珠宝”已经撒落一地。因此,教育有必要暂时放缓“教”的脚步,重新拾起“育”的拐杖。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必须有人指点迷津,指引方向。我们今天重新提及教育的核心素养,更多的人开始呼吁德育教育、礼仪教育、交往教育、规则教育,就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的理论重构。然而,这种高屋建瓴的理论认知,如何走向脚踏实地的教育实践,显然还缺少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大推动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校园语言欺凌亟需破题  破题  破题词条  亟需  亟需词条  欺凌  欺凌词条  语言  语言词条  校园  校园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