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罗一笑走了,互联网公益何去何从

12月24日清晨6点,罗一笑小朋友“走了”。这位五岁的小天使插上了翅膀,远离喧嚣的人世。不管曾经有过怎样的争执,多数人都真诚祝愿在没有是非纷扰的天堂里,小姑娘能过得快乐幸福。

祝福罗一笑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客观冷静地盘点一下这场空前猛烈的“骗捐”风波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冲击,进而寻求应对之策。

记得当年的“彭宇案”,围绕“有没有撞人”,“真相”曾几度反转,长时间没能得到有效澄清。一地鸡毛之中,“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真的成了一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罗一笑事件”就是公益慈善领域的“彭宇案”,其影响实难估量。

朋友圈慈善”兴起之初,一点心意和随手一转便是慈善。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此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展现善良的众筹方式,极大地触动和释放了公众的爱心。然而,当微信朋友圈里隔三差五地出现求助信息后,不少公众慢慢“疲劳”,甚至变得有些“麻木不仁”。

但是,当人们被罗尔的文字所感动,被“小铜人公号”转发一次捐一块的营销技巧所打动,这种“卖文救女”的“另类捐助”模式,却再一次成功煽起了公众的爱心,一时出现满屏争说罗一笑之势。之后便是剧情蓦然反转,一轮又一轮辟谣、反辟谣,舆论场出现了严重的撕裂。很多人强烈谴责这种利用和欺骗公众善意的行径是一种“带血营销”,有人直接痛斥“罗尔,你给我站住”!

喧嚣之中,也涌现出许多理性中肯的声音,认为各自凭本心行事,谈不上受骗,在打钱、转发,或是感动落泪的那一刻,善念已经实现了。爱、善意、关怀,这些美好的人性力量,永远值得世人珍惜。换言之,“被营销”并不可耻,为自己的善意“泛滥”感到羞愧、甚至因此变得世故起来,那才是最为遗憾的事。

确实,不能因为一次被“骗”,就义愤填膺,发誓从此不再受“骗”上当。人性本有善恶两面,遵从本心,做了自己该做的就好了,不要因为事后知道自己的善意被利用了而懊恼,转而去吐槽和指责,那就失去了那份善意的初心。即便罗尔真的伤害了你,爱心也不应该变冷。罗尔有“诈”,但爱心理应永恒。

话虽这样讲,但经历“骗捐”风波之后,绝大多数公众还是觉得被“骗”了,内心深处滋生一种深深的“羞辱感”,爱心与善意遭受严重挫伤。某些“高智商人士”更是居高临下借机大肆嘲讽什么“低智商的善良,不如高智商的冷漠”,百般戏谑“吃瓜群众”善意泛滥,缺乏理智克制。殊不知,爱心虽然并不稀缺,却需要被唤醒,不想着怎么去点燃,偏偏抓住一点瑕疵就无限上纲上线,这样的“高智商”,就是在拆台!在一个本就缺乏信任甚至有些人情冷漠的时代,如此标新立异固然赚足了眼球,但对公众投身公益的积极性却产生了极大的杀伤力。

罗一笑走了,我们有必要问一问“朋友圈慈善”还能坚持多久?在朋友圈里的求助信息不再被轻易信任的情形下,恐怕只能越走越窄。与其动辄搞些低效甚至无效的众筹,不断稀释透支社会信任,不如好好考虑一下如何恢复公信力。一言以蔽之,尽快建立现代公益慈善机制,实现转型升级或许才是唯一出路。

在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善的今天,社会公益慈善领域的互助与救助,本是一种有效的弥补方式。其能否持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拥有充足的社会信任形成良性循环,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建立专业透明的公益慈善运作体系。否则,公众的公益参与,只能是一种“冲动型公益”,这种非理性的情感触动,岂能长久?

因此,在出台完善相关法规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公开透明、良性运行的公益生态,实乃刻不容缓之事。否则,何以避免消耗和伤害社会爱心的事件一再发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何去何从  何去何从词条  公益  公益词条  互联网  互联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