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种田课”让教育回归实践

据报道,为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性,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将农场搬到了校园里,将“种田”设置为学生们的必修课,要求学生亲自下田种地挣学分。(12月14日新华网)

“秀才不到田里来,见了韭菜当麦子。”这句民间谚语的书面表达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些用来讽刺和警戒不下田劳作、死啃书本的封建学子的农谚和名言,用在如今的学生身上仍然十分恰当。“书呆子”“文弱书生”代代相传,几乎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教育魔咒。

种田课”的开设,无疑就是直面问题实质的有益行动。劳动本就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生存本领,一种生活需要,如今却要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通过专门教育来“强制”,通过学分来诱导,不得不叫人慨叹。我们在点赞“种田课”之必要时,并不是要批评“亡羊补牢”的荒唐,而是对教育观念勇敢突围的首肯。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种田课”,其最大意义在于促使教育者重新认识常识和知识的价值。劳动是一种生存本领,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让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和生活。丢弃这个常识,驱赶受教育者全身心学习知识,明显是曲解常识与知识的关系,本末倒置。强健、勤劳、坚毅、创造,这些基本的生命特质是由劳动这个常识培育的,而书本知识只能算纸上谈兵。书生之所以称其为“文弱”,正是因为教育误导了常识和知识的关系,当学生不喜劳作、抵制劳动的时候,大量的胖墩、长跑猝死、不会洗袜子、心理脆弱、自残自杀等教育次品就源源不断地产出了。

劳动,只有劳动,才是将学生从补习班、特长班、培优班、辅导班、礼仪班中解脱出来的唯一正确方式,才是破解课业负担的唯一正确打开方式。遵循常识,不仅是教育向原生态的回归,也是对人生未来的正确引领和翘首。

常常怀念小时候在学校农场劳作的情景。如今,这些学校农场早已不复存在,无数的教育工作者惋惜劳动教育载体的丧失。没有了劳动实践,或者带着学生在所谓的综合实践基地懒洋洋地挥舞几下锄头,这算什么劳动教育?看来,要使劳动教育回归“泥腿子”本色,不能再让学校唱独角戏。高校可以开辟农场,那中小学呢?劳动教育要从小抓起,国家和政府要拿出过得硬的规划和行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种田课”让教育回归实践  种田  种田词条  回归  回归词条  实践  实践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