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应对课堂冷场,理念比机智更重要

台湾语文教育专家李玉贵说,我在大陆上课很紧张,因为只要发言的小孩说得比较慢,只要他说得磕磕绊绊、支支吾吾、断断续续,马上就有十几个尖子生争着举手。这时候,如果老师没有专业自主又喜欢热闹的场面,他就真的会去点其他举手的孩子,还会对原来发言的孩子说一句:下次想好了再说。

读了李玉贵老师的演讲稿,我深感惭愧。反思自己听过的其他老师的常规课或者公开课,确实,如何应对课堂冷场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大课题。

自从启发式、提问式、引导式等新课程理念教学方式大力推广以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好坏便成了判断一堂课成败与否的最主要依据。于是,每当到了课堂的启发提问、引导互动环节,老师们便特别在意学生的反应,而且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学生反应快、举手积极、答得流利正确便是课堂成功的证明,反之则是失败。正因如此,课堂冷场现象变得极不受待见,甚至许多时候被提问学生的沉默乃至磕绊、支吾都被贴上了上课开小差、不喜欢思考、蠢笨的标签,屡遭嘲讽打击。久而久之,反而更加剧了学生面对提问的恐惧、自卑心理,课堂冷场的现象也变得更多起来,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应对课堂冷场?一些老师采取的是回避态度——只叫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对成绩差的孩子则置之不理,或者只提简单的问题,放弃深入拓展的机会。当然,更多的老师还是更相信自己驾驭课堂的智慧和能力,尤其是在一些与学生互不熟悉的公开课上,老师们则更需要靠自己的机智来应对课堂冷场,于是,转移话题、轻轻带过,温言抚慰、勉励有加,幽默风趣、牵强附会等方式常常成为老师们的应对措施,我也常常会为自己或其他老师应对课堂冷场的临场机变能力或方式而自豪、喝彩。

殊不知,我们这些应对课堂冷场的智慧或许原本就不需要!读了李玉贵老师的演讲稿,我才明白,应对课堂冷场,最需要的恐怕根本就不是教师的智慧而是教育理念的坚持。建立“学习共同体”,让学生成为互学共学的伙伴,让孩子们甚至教师自己养成“会听,敢说,还要能等”的习惯,这不正是我们所缺乏的么?我们总是习惯了“向45分钟要质量”,习惯了“追求高效课堂”,习惯了“无所事事的体贴”(演讲稿中佐藤学老师所言,即老师、学生总喜欢主动去争相帮助答问、解题有困难的同学),而这,往往并不利于解决课堂冷场现象。反之,如果我们根本不把课堂冷场当作一种尴尬、一种问题,而只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课堂现象,如此坚持,学生自然会慢慢养成“会听,敢说,还能等”的习惯,到那时,课堂冷场又何需老师去机智应对?甚至,课堂冷场也会就此逐渐消失,不复存在。

由此及彼,我们提倡教师再学习——读书、听课、听专家讲座……最需要的并不应是一种形式上的追求,而是要教师们学会反思、体悟,并将之转化为教学上的行动、坚持,因为只有用理念来指导行动,才是真正的提升,就如李玉贵老师所说:“修,是为了行”,就应对课堂冷场现象而言,或许还可以加上一句:“行,是为了不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冷场  冷场词条  机智  机智词条  课堂  课堂词条  应对  应对词条  理念  理念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