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减负”不能只寄希望于行政力量

焦虑,成了形容当下家长和孩子心态最常见的一个词。尽管教育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都曾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孩子的负担和家长的焦虑却始终没有得到缓解。相关专家表示,从目前的政策力度看,行政力量已经用到最大,单纯依靠政策来有效降低学生负担并不现实。(11月7日人民日报)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是国家的明文规定,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可是,各地三令五申喊了多年的“减、减、减”,学生和家长仍是“累、累、累”,课业负担非但没减下来,反倒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为什么呢?这的确如报道中所说,“减负令”不是万能药,我们不能只寄希望于行政力量。要破解“一边‘减负’、一边‘增负’”的窘境,需要家庭、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家庭要转变育才观,科学培育孩子成长,不盲目跟风。家长平时要多和孩子平等交流沟通,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缺什么,补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教育孩子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注重科学的培养方法,不能看见别的孩子在补习,就盲目给自己的孩子报补习班。除此之外,家长还要注重培养孩子自主能力,无论是学科文化作业,还是手工、绘画、制作等实践性、操作性作业,家长都只能适当点拨指导孩子完成,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让孩子形成“白天上班、晚上做作业”的生活规律,否则,容易让他们滋生懒惰心理和虚荣心。

学校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以充沛而丰富的情感、巧妙的课堂设计、艺术的教学语言精心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要转变角色,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合作学习。要注重学习方法指导,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要与家长一道,对学生因材施教。尤其是作业布置,要因人而异,不能超越学生认知能力,不能把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给他们增添负担。

事实上,只要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热爱学习了,思维被激活了,学习有方法了,学会学习了,教师和家长的压力自然就小了。

政府及职能部门要加大教育和整治力度,继续推进“减负”工作。各地政府要取消积极落实就近入学,扭转“名校效应”“名师情结”,有效缓解“择校热”。教育部门要深入推进考试制度改革,科学评价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质量,不得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将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因为,“指挥棒不变负担就一直在,学校减的负,最终还得学生和家长背起来”。相关职能部门要严格社会培训机构审批程序,加强监管和查处,有效根除校外培训乱象。

总之,只有彻底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旧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成长需求,努力营造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健康育人环境,不盲目攀比,不揠苗助长,给学生充分发展个性、特长的时间和空间,“减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减负  减负词条  力量  力量词条  行政  行政词条  不能  不能词条  希望  希望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