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教师培训的案例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

不久前,在兼职培训者培训班上,有兼职培训者提出如何进行案例教学的问题。从大家的讨论中获知,他们对教师培训案例教学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由理到例”,即培训者从理论知识入手,再举一两个例子,组织学员讨论;另一种是“由例到理”,培训者呈现案例,学员讨论之后,再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

教师培训案例教学一般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案例形成:前期准备→确定主题→情境描述,第二阶段是案例运用:案例引入→案例讨论→诠释与研究。在第二个阶段,也可以在“诠释与研究”环节,再次引入另一两个案例,组织参训教师讨论,也就是建立一个“由理到例、由例到理”的闭合环。

随着实践性培训日益得到教师培训实施方的重视和参训教师的欢迎,参与式、案例式、情景式和探究式等培训方式被应用于培训课堂,使得培训更具实效性。观察若干个培训课堂发现,案例式培训在一些培训中存在对案例缺少加工和简单化处理两个问题。

案例加工是第一个阶段的任务。加工教学案例,一要保证案例发生的现象描述、原因分析、经过叙述等,内容真实、详尽;二要做到案例的分析与评价,由多领域专家给出,切中主题,有实际导向意义,能引发复杂性思考;三要促进案例教学能够实现培训者与参训教师的互动、参训教师之间的合作,促进对问题发现、归因分析和解决策略的探讨,促进参训者自觉地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然而,不重视案例加工的情况较为普遍。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案例缺乏适用性。多数案例不是来自培训者亲历的教学事件,而是通过文献检索和网络搜集得来的,没有吸引力,难以调动参训教师的实践经验和反思动机。第二,案例缺乏严谨性。许多案例直接取自一线,没有进行结构性加工,往往是一节课的文字描述或一些教师的课后反思,存在形式单一、内容简单、结构不规范等问题。第三,案例缺乏启发性。案例分析与评价部分,通常是培训者“一家之言”或数种观点的简单罗列,参训教师难以对案例作深刻的反思。

案例处理是第二个阶段的重点。在案例处理时,有的培训者采用讲解的方法,而没有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发动参训教师之间的合作,这实际上是知识讲授的翻版。有的培训者采用了小组合作方式,却注重告知(而不是引导),导致案例所承载的问题没有得到深入的探讨,这种做法因没有引发参训教师的复杂性思考,使得“诠释与研究”又回到知识传授的路上,因而实效性不高。

案例的有效处理,需要突出“问题”讨论。一个好的教师培训案例是把部分真实的教育教学生活引入课堂,从而使培训者和参训教师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一个好的教师培训案例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只有在真实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才能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它是专业思考与对话的依据。有专家指出,“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必须要把这一复杂情景解剖分析再如实复原以使人们能够理解它。”

教师培训案例教学是突破难点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效地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能够落实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调动参训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实践联系理论,实践对接实践,有利于丰富参训教师的实践经验,让他们学会评价和反思,能够直接提高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教师培训者需要具备这方面的专业能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词条  不少  不少词条  存在  存在词条  案例  案例词条  教学  教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