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找准教育改革目标达成的有效路径

随着家长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和教育信息公开力度的不断加大,家长们对学校和教育工作有了越来越多自己的见解和发言权。家长们的见解可谓良莠杂陈,真伪难辨。特别是牵涉到教育改革的具体问题时,一些家长唯恐改革动了自家孩子的“奶酪”,更是一边倒地站出来指责和反对。既能够抵制自己的孩子充当教改试验的“小白鼠”(成都市双林小学课程改革),也可以叫停一个地方的教育改革(河北涿鹿“三疑三探”教改)。一时间,“民意”的力量显得异常强大,这也很让教育改革者伤心。

家长作为教育的最直接利益相关者,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力量,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家长(包括社会有识人士)对教育改革发展建言献策,作为教育部门和学校都要热忱欢迎,并虚心接纳。教育改革如果只在“象牙塔”里打转转、搞自我欣赏,不能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这种改革注定走不远,也不会取得成功。

但是,教育部门和学校作为办学的主体和专业权威,考虑的是用改革保障和维护绝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实现教育公平和正义;家长考虑的往往只是自己孩子个体的利益得失。如果一味迎合被个别家长绑架的“民意”,许多教育改革就会“出师未捷身先死”。也就是说,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推行教育改革时,要坚守教育规律,保持必要的定力。

说到教育规律,大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小到先易后难、尊重个性、关注特长、关爱学生、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虽然笔者对教育规律之类专业知识实在说不出一二,但从内心来讲,办教育须臾离不开教育规律的支撑。学校治教办学有规律,教师教书育人有规律,学生学习成长有规律。一旦离开教育规律,任何改革可能都会步入缘木求鱼的尴尬境地。而规律的把握,主要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什么是好教育?说到底,只有遵循规律的教育,才能称得上是好教育。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谋定而后动”。只要时机和条件成熟,教育部门和学校想准了、认定了的改革,就要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有杂音、有怨言,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要保持定力,坚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被那些听起来有道理但未必合乎教育规律的“民意”所左右。这才是教育改革应走之道。当然,一些重大教育改革,特别是涉及学生利益调整的改革,要提前与家长、学生讲明白,在保障学生、家长等直接利益相关者知情权、参与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争取理解和支持。

实践证明,教育改革推进得是否顺利,关键是要做好家长的工作。以成都双林小学课程改革为例,由于学校及时向家长做出了解释说明,整合后的课程,规避了大量重复性的学习内容,腾出时间和空间,让位于学生的海量阅读和深度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想象、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一个生命体个性化发展。尽管个别家长仍有这样那样的议论,改革还是在绝大多数家长支持下得以推进。

教育部门、学校和家长在培养孩子方面的根本价值追求是一致的,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教育部门和学校只有积极主动把改革的道理跟学生、家长讲清楚,才能赢得家长、社会的支持、理解。所以,利用好家长教育资源,是每一个教育人的职责。很多地方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在班级成立家长委员会,积极主动地开展家庭教育,其目的就在于教会家长如何教孩子、如何当家长,引领家长和学校、教师一道做工作,共同走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

这样做,极大地节省了教育成本,开发了教育资源,减少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逆生长”,推动了教育治理能力的提高,的确是“跳出教育看教育”的实践探索。家长工作做好了,教育部门和学校推动教育改革才有助力,家长才会成为教育改革路上的同路人,家校携手,同心合力,孩子才会健康成长。

当然,应当看到,任何改革都是有阻力和风险的。既然要改革,就要随时准备接受非议。毕竟曲高和寡,知音难觅。但是,如果不能说服更多的家长成为教育改革的同行者,那改革就很可能失败。

家长和社会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当教育人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才能,积极吸纳家长和社会的意见建议,结合教育规律办教育的时候,这样的教育才更加符合老百姓的需求。如果一味取悦家长,过于迁就,抑或人云亦云,其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词条  路径  路径词条  达成  达成词条  有效  有效词条  目标  目标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