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私人定制”大学室友不见得是好事

据悉,上海大学新生报到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自选寝室和室友。前几天,学校已通过网络平台采集了每人对住宿与挑选室友的需求,从而实现了寝室的“私人定制”。(8月24日北京日报)

大学四年生活,是一场漫长而浪漫的旅行,在这场旅行中,最亲密的伙伴莫过于室友,他们有着较多的相处空间与时间,其关联度不言而喻。因而,选择一个志同道合的室友,不仅可以化解不必要的矛盾冲突,而且可以使同学关系更加和谐。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选择室友的机会,实乃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人性化举措。这对学校实施的强压式管理是一种必要的纠正,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学校的人性化举措值得充分肯定,但是,大学新生同步进入新鲜而陌生的校园,他们彼此并不了解、并不熟悉,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室友是否也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是否能真正选到合适的室友,还真的说不清。

事实上,作为最亲密的伙伴,室友的行为习惯、性格气质会改变和影响着他人。并不是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相近、性格一致的室友就是“最佳搭档”。不同个性的同学在同一寝室里生活,才能弥补彼此性格的缺陷,才更有互补性。如若仅仅根据学生的意愿,“合并同类项”,将志趣与习惯趋向一致的同学放在同一寝室,其实并不利于学生性格的完善、自我成长。在高中阶段只顾一味埋头苦读的学生,并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他们的择友观尚处于懵懂状态,一味纵容他们的选择,极有可能会强化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意识,以至于很难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交往能力是人的重要素质,也是人赖以生存的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就包括学会共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的9大素养,第一位的社会责任就包括诚信友善与合作担当。这些都对人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学生不是处于温室中的花朵,他们已经成年,在不久的将来就要步入社会,在这四年大学生活中,学会与他人共事与相处,是不可或缺的人生课程。而交往与相处的能力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获得与体验。“私人定制”室友是在人为搭建温室,这样的温室不可能长久存在,与其让大学生四年后在社会中“碰壁”,倒不如让他们在大学校园里,接触更多不同品性、不同习惯、不同爱好的同伴,在彼此的磨合与相处中真正的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往。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私人定制”式室友的教育情怀,但是,学校对学生的关注却不能仅限于此。而要通过无形的课程,通过积极正确的引导,教会学生与人相处,这点比人文关怀更加重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不见得  不见得词条  室友  室友词条  定制  定制词条  好事  好事词条  私人  私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