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教师们需要的是真教研,不是表面的“虚假繁荣”

目前,不少基层教育主管部门经常开展一些教研活动,招致一些老师的吐槽——“太频繁了”、“属于乱折腾”。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教学研讨会是引领教师发展的导航仪,不可或缺。

教学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教学内容在不断地调整,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在不断地走向深入,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这一切都要求教师积极转变思维方式,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的要求和学生不断变化的需要。而这种转变需要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引领,教学研讨会就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和措施。

在研讨会上,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具体课例的引导,既指出老师们努力的方向,又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对于短时间内提高老师们的业务能力,促使他们尽快“转航”是大有裨益的。当然,“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这样的活动中,老师们能理解多少,学到多少,转化多少,都与老师们自身的素质有关。事实上,也不可能指望所有的教育问题通过一两次教学研讨就得到解决。教育中的问题纷繁而复杂,既有人们认识上的误区,也有教育管理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需要教育的整体推进。老师们吐槽,很大一部分原因,与自身对研讨会的期望值过高有关。

当然,要想使这种教研活动发挥更大的效用,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教研部门的主管领导要注意教研内容的含金量。组织一次教研活动,有很多老师参加,他们抱着良好的愿望而来,有很多学习期许,组织者决不能掉以轻心。在教研主题的选择上,一定要体现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者为了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一些普遍性的棘手问题而开设。在活动的形式上,要注意灵活性、互动性,力求做到通俗易懂,能够为广大的老师所接受。在职业引领上,既要考虑城市老师的需要,也要顾及农村、偏远山区老师的要求。最好能够分开来搞,不能用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否则,就会冷了农村老师的心。不妨采取“送研上门”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学校施以不同的教育。

教研活动要避免功利化。教研活动是一线老师们思想上的盛宴,应避免和教师们的福利荣誉挂钩。然而事实上,很多地方的教研活动等同于发证活动,或者是买卖证书的勾当。每次教研活动大多都是安排大量老师讲课,然后,发放公开课证,其他参与活动的老师只不过是一种陪衬,一种证明。这样的教研活动对提高老师们的业务水平作用不大,自然参与的人也就不多了。

教研活动如何开设的主动权最好下放给老师。正如人体进补一样,缺什么就补什么。教研活动应当针对老师们的需要,有的放矢。要克服过去那种“讲什么听什么”、“给什么拿什么”的弊端。为此,教研活动的组织者不能坐在办公室里做学问、定方案,应当经常深入基层,敏锐地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靶向教研。当然,最好改变服务的方式,如让老师们“点菜”,从而使教研更有针对性、接地气。

研讨会不能过于频繁,否则,就真的成了基层老师们的负担。然而,目前很多地方存在着“为教研而教研”、“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比如,各科纷纷开展的考前复习研讨会、考后总结研讨会、低段研讨会、中段研讨会、高段研讨会(这儿的高低指的是小学校的各个学段)、学生思想品德研讨会、科学实验研讨会,等等。大大小小的研讨会真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味道,让基层学校无所适从、不堪重负。

教师们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教研活动,教育质量的提升也离不开教研活动,但我们需要的是真教研,而不是表面的“虚假繁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研  教研词条  繁荣  繁荣词条  虚假  虚假词条  表面  表面词条  需要  需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