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劳动必修”不能弄成了“种田必修”

近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在校学生的一组“农田耕作”照片在网络中引起热议。在夜幕下,一群人打着手电在栽种作物,有人用手扶式拖拉机耕种,有人拎起水桶向农田内浇水。(10月15日北京青年报)

高校开设劳动教育课无可厚非,尤其是在莘莘学子大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情形下,让学生们参加农场劳动课很有必要。但值得一提的是,让劳动教育成为“1万多名锦城学院学生的必修课,所有学生不分专业都要参加,完成32学时的课程是每名学生的‘毕业通行证’”。严肃、认真至如此地步,果真有必要吗?

来自农村的学生对这样的“毕业通行证”可能很有意见。他们从小就在田野间长大,田野的芬芳、泥土的气息,他们最是熟悉。虽然也可能“五谷不分”,但他们现在是在读大学,更需要的是渊博的知识、良好的社交能力以及不平凡的眼光。

从实际情况来说,如果真要他们在“劳动教育课”中再来一次成长,他们完全可以寒暑假回家时跟家人一起劳作。这样,他们既能体验劳动之艰辛、劳动成果的得之不易,又能掌握更加熟稔、全面的劳动技能,帮家人分担工作、享受家人在一起的喜悦时光。基于已知的信息,在这所学校的劳动教育课上,传授技能的是学生,运营、监督、排课等工作也都是学生在负责,以学生教学生的方式去体会农民的不易,成效又能有多好?

然而,它居然成了1万多名学生的必修课,所有学生都要参加。如果说是所学专业与之相关,必须得往田地里跑的学生们上这门课,那也能够理解,但若是专业与之无丝毫关联的学生,也必须得花费大量时间待在农场里劳动,是不是就很奇怪?学中文的学生天天泡图书馆,学化学的学生天天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学计算机的学生天天在计算机前编程,诸如此类就不是劳动吗?所谓的“学生必须亲手碰到泥巴,才能知道什么是奋斗,什么是劳动。”显然有违教育因材施教原则,也不契合多元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如果只把劳动窄化为扫地、种田,那么,指望接受这种劳动教育的大学生成为“大众创业”的主力军,恐怕只能是妄想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必修  必修词条  种田  种田词条  劳动  劳动词条  不能  不能词条  
教育评论陪读

 陪读更要“培独”

当下,由中小学生父母组成的“陪读大军”已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据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现象。在城市家庭中,陪...(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