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集团化办学谨防“集”而不“团”

在职业教育推进集团化办学的同时,全国许多地方也在积极探索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初衷是以强带弱,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拉动作用,提升区域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布局。一些地方的实践表明,它是缓解择校矛盾,落实就近入学的有效方法。

但是,笔者近来了解到,不少区县在试点集团化办学方面出现了“集”而不“团”的问题,致使就近入学落实不了,择校矛盾依然存在。

出现“集”而不“团”问题的原因可能不少,包括集团校组织建设粗放和管理运行分离、教师队伍统筹不够与落实不力、治校水平和办学条件的现实性差距,以及学生家长对优质资源的强烈诉求等。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在组建集团校时,有的分校仍然保留原来的校名,在组织建设上,主校派一名副校长和几名中层干部进入分校。这些副校长和中层干部实际上是被“发配”到分校,工作时免不了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分校的其他领导班子成员的选拔任用不是由主校做主,仍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任命,如此就形成了对内是“集团”而对外则是分而治之、各自负责的局面。

第二,虽然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重视集团校教师队伍的统筹,但是主校为了确保自身教学质量,加上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强烈抵触,基本不会将骨干教师调至分校;即便骨干去了,也难以扎根,长则“支教”2年,短则1年、1个学期。教师队伍统筹的背后潜藏着利益的博弈和权力的寻租,甚至会出现少数教师为留在主校而鼓动学生家长进行集体抵触的情况。为缓解矛盾,教育集团往往不得不搁置或放弃主校和分校教师的流动。

第三,主校和分校存在的现实性差距一时难以有效弥合,是产生“集”而不“团”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主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不仅表现在办学硬件和优秀师资上,更体现在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治校能力、校风和教风,以及学校文化等“软件”方面,后者是主校和分校之间的本质差距。尽管不少地方采取多种方法缩小主校和分校的办学差距,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信息共享、试行骨干教师走校和校本研修“集团化”等,但是“软件”方面的差距似乎是一条鸿沟,难以跨越。

第四,学生家长对优质资源的强烈诉求,也是主校与分校“团”不到一起的强大阻力。它导致主校大班额情况无法破解,也使得分校班额很小,学生人数达不到规定要求。据学生家长反映,分校的一些学生学籍在分校,人却在主校插班上课。鉴于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考虑到主校持续发展离不开社会支持,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此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变相择校之下,“就近入学”自然难以落实。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集”而不“团”问题需要引起地方政府重视,要抓住主要矛盾,遵循规律,强化统筹,注重落实。在集团校组织建设上,要选好领导班子,定好集团规矩,用好骨干教师,盘活优质资源,引导好学生家长。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颍惠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优质均衡的问题,既要依靠政府对薄弱学校的政策支持,更要靠薄弱学校自身教育改革”。因此,作为分校的薄弱学校应切实进行学校改革,尤其是在治校办学的“软件”方面,积极探索,主动发展,自强不息,尽快缩小与主校之间的差距,用优秀业绩吸引家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集团化  集团化词条  谨防  谨防词条  办学  办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