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清理高校“僵死编制”要实名制更要信息公开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6月20日,两份内容相似的特殊公告出现在《陕西日报》的版面上。这两份类似最后通牒的公告,刊发单位是陕西省的两所省属高校——西安工程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通告中对占有学校教师编制,但并不在岗的人员分别作出限期回校和辞退的处理。据西北政法大学人事处副处长介绍,这次辞退的10个人全部是编制内的人员,其中有9个人是出国攻读学位,与学校签订了相应的出国的留学协议,协议期已经满了,还没有回到学校来上班。这10名在编人员中,出国时间最长的是七年,最短的也有两年。

从好的方面看,学校为出国人员保留编制长达六七年,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然而,这种在编不在岗的人事管理方式,暴露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严重问题,并不是因事设岗,而是因人设岗,学校有限的办学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也影响教师的积极性。高校在清理在编不在岗的人员的同时,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据报道,陕西这两所学校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前根据陕西省有关政策,事业单位只需确定总的编制人数即可,至于这些数字背后对应的人是谁,并没有要求。而现在的新政策则要求实名制,每个编制都必须与人一一对应。可以说,这是陕西有关部门调整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办法,才引来的高校行动。因此,需要追问的是,为何过去这么长时间,高校明知这些人员不在岗,却一直保留编制。在笔者看来,编制实名制是清理“僵死编制”的一个方法,还需要改革我国教育拨款机制,并加强高校信息公开。

一个编制闲置这么久,可以不在岗,说明这个编制本就不需要。这其实有高校现实的利益盘算,即保留总的编制,可以按这一总编制数,获得财政的拨款。而在学校内部,对于在编不在岗的人员,基本上是停发工资的,如此一来,学校就可以从中获得一笔费用,而且,这笔费用究竟到了何处,师生们并不知情,往往就由学校行政部门负责配置。这种小算盘的背后,是目前拨款体系的不健全,以及学校内部经费使用的不透明。

我国政府对学校的拨款,目前基本上还是按教师编制数和学生人头数,除此之外,就是一些项目拨款。按教师编制数和人头数,有一定的合理性,这可以保障教师的基本待遇和学生的培养成本,但是,一个单位的教师编制,通常是按计划编制的,而编制有一定的滞后性,于是带来有的学校发展迅速,但编制不够,还有的学校规模萎缩,却编制过剩的问题,编制不够的学校,只有招聘合同工,所谓在岗不在编,编制过剩的学校,就吃编制费,造成财政资源的浪费。政府部门要求高校实时登记在编人员信息,就是想掌握高校在编人员情况,防止在编不在岗的问题,但却无法杜绝在编在岗却不出力,以及在岗却不在编这类问题。

要系统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探索建立教育拨款委员会,由委员会负责结合高校的教师人数、学生人数,学校的办学任务,确定基本的拨款预算,再监督政府部门拨款,拨款委员会要及时掌握高校的办学情况,而不是简单按照编制编制总量上进行控制。

另外,在高校使用办学经费时,也应该建立大学理事会,并发挥教师、学生参与学校办学监督的作用。学校的重要战略和预算,应该由大学理事会决策,再由大学理事会监督学校行政落实、执行,学校每年的办学经费开支,应该向全校师生公开,接受监督。包括学校究竟获得多少财政拨款、多少学费收入、多少捐赠收入、多少经营收入和项目收入,具体开支多少,包括教师开支、办公开支、购置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的费用等等,只有公开学校办学经费收支情况,才能避免经费的浪费,以及一些人员吃空饷,和学校编制假名单虚报冒领。

需要注意的是,大学还应进一步进行人事制度改革,要摆脱传统的编制做法,而以岗位、职务为主,大学要科学、合理的根据学校、学院的办学任务,确定岗位,招募合适的人才,要基于岗位对人才进行管理、考核、评价,而不是闲置编制、因人设岗。对于在职出国留学人员,应该按约定预留岗位,超期之后,就必须进行清理,这才是对事业负责任的态度——不进行清理,占编之后要招聘人员受限,而且也给了其他教师很不好的示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僵死  僵死词条  实名制  实名制词条  编制  编制词条  清理  清理词条  高校  高校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