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没能选出高考“状元”并非自主招生之过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2015年四川省高考理科第一名是来自绵阳中学的高志华,语文123,数学142,英语142,综合282,总分689分。但清华和北大的招生老师介绍,该考生在此前的清华和北大的自主招生考试中,连笔试都没过,这次却考出了689的高分。

有舆论就此调侃大学自主招生笔试,没有发现优秀人才——连高考“状元”都没有识别出来,甚至也在看北大、清华的“好戏”,对于这名“状元”,北大、清华要不要抢呢?还有,“状元”在填报志愿时,如果填报北大、清华,北大、清华会以其没有通过当初的自主招生笔试而不录取他吗?或者如果他不填报北大、清华,而选择其他学校,这让北大、清华情何以堪?

如果这名“状元”填报北大或者清华,在目前的招生制度下,学校必定录取,否则就违反招生录取规定,而换在美国,一名SAT的满分获得者,去申请哈佛、耶鲁,被拒绝录取,是十分正常的事,谁说考了满分,就一定要被录取?在美国名校的招生评价录取体系中,统一测试的分数,只占25%左右的权重,满分获得者,去申请名校,不被录取的大有人在。

参加自主笔试不通过,高考却获得“状元”,这不是说大学的自主招生笔试就不权威,而恰恰说明我国当前考试招生存在的问题。高考只是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共性评价,大学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人才,还应有个性评价。一名学生可以在共性评价中表现优秀,但却不一定在个性评价中表现优异,而后者对一所大学招收符合本校的人才更有价值。最适合的方式是,大学可结合共性评价和个性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决定是否录取,但在目前的高考招生中,大学的个性评价有限,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按照高考总分,填报志愿参加录取。学生填报志愿、投档到一所大学,符合招生条件,大学必须录取。

这正是整个社会舆论关注高考“状元”的高考分数,而忽视每个学生个体能力的重要原因。进而,也让整个社会对高考“状元”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待。最近,有机构再次发布高考状元职场调查报告,发现高考“状元”并非职场“状元”,引起社会议论纷纷。而其实,高考“状元”,本就只是一次考试的最高分获得者(获得第一也有偶然性),这只是考试分数上的优秀,而并不能说明他在考试之外的其他能力和素质,凭借这样的分数,他可以在国内进入名校,获得名校的文凭,但获得名校文凭,也只能反映其学习知识的能力,而并不能代表其创新、创造能力。如果因为他是第一名,就认为他其他能力也第一,职场发展也第一,这不就是唯分数论和唯学历论了吗?换言之,我国对“状元”的关注,就是唯分数论和学历论之下的畸形现象。高考“状元”在今后的求学、职业发展中,没有取得公众期待的成绩,这不是“状元”的问题,是因公众的期待出了问题。有这种期待者,就是以分数识人、以学历识人。

国外对学生的评价,早就打破了“唯分数论”和“唯学历论”,在升学评价学生时,统一测试成绩,只是评价指标之一,在招聘用人时,用人单位并不以学历识才,而是会关注、考察他的能力和素养,在这样的人才评价体系中,不存在“状元”之说,也没有媒体去炒作统一测试的满分获得者

教育部门早就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宣传、炒作高考“状元”,但媒体每年还是争相报道各省“状元”,只是在报道时,加上了兴趣广泛,能力突出等“素质教育”的因素。但不管怎么加,兜售的还是应试教育的人才观。更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我国的大学,在办学实践中,早已提出不要唯分数论,并在自主招生改革中,加以实践。可是,在高考集中录取阶段,各个大学却又上演抢“状元”的戏码,把有多少状元报考本校作为招生、办学的政绩,这给社会传递怎样的信息?——所谓的打破“唯分数论”只不过是说说而已。

只有真正打破“唯分数论”和“唯学历论”,我国社会才不会再有“状元”情结。打破“唯分数论”,就必须推行高校自主招生,真正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把统一测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一方面指标,在此基础上,再由大学结合统一测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大学面试考察,录取学生,这让大学招收到适合本校的人才,也引导基础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打破唯学历论,则必须改革我国的人才评价体系,用人单位在招聘、管理、评价人才时,不能只看学历,不看其本人的能力和素质,要以能力为导向,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评价体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选出  选出词条  状元  状元词条  并非  并非词条  自主  自主词条  招生  招生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