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捐赠活动一定要搞得声势浩大吗

南京民间公益人士红林(化名),一直为贫困家庭儿童提供帮助,不过,随着儿童节的临近,越来越多企业家正踏破门槛,承诺可以给自己资助的学生送书包和画册等物品,唯一要做的是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捐赠活动。不过,红林女士对于所有“突击”挤上门的捐赠一一婉言谢绝。(5月31日南京晨报)

站在专业的角度,“秀场式”公益确实让人内心复杂,原因不仅仅在于此举会对受助孩子心灵有负面影响,更在于这是对公益的利用,是把公益行为当作了手段和工具,是为了博得一定的名声,并非是出自内心的真正公益行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站在社会和孩子的角度来看,社会需要公益,孩子更需要特殊的呵护与关心,但这种关心不能停留在某个节日的时间段,也不能满足于某个企业或所谓爱心人士的一时兴起,要长久地、可持续地资助贫困群体。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如果不经审核,不少孩子能被重复捐赠数十次”,还是“过度被关心可能会留后遗症”,都直接表明“秀场式”公益的弊病,或者说,我们的公益行为必须提升,不满足于浅层次的捐钱捐物,要讲求“耐心”的、可持续的、充满温度的公益。否则,就抽空了真公益的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给功利化、投机化的公益行为提供了不良的土壤和空间。

如何解决功利化、投机性的公益行为,是个关乎公益事业能否得到蓬勃发展的大课题。解决的好,可以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解决的不好,不仅是公益事业发展的绊脚石,而且可能会打击公众的捐赠意愿和热情,不利于公益事业的长远发展,对社会来说,也是一种无形的伤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也就是说,捐赠公益事业是人的本能,生而有之,但是,在我国,种种公益怪象到了必须纠正的地步。

一个缺乏对弱者关爱的社会,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慈善事业;一个缺乏善爱之心的社会成员,也不会真正无偿地向慈善机构、弱势群体捐献。客观地说,突击捐赠比没有捐赠好,但要认识到,突击捐赠的弊病,要立足于同情心,打造长期关注公益、支持公益的制度化通道,要从理念上真正崇尚公益,而不是绑架公益,方能赢得更美好、更可期待的公益愿景。

对我们来说,面对突击公益行为,不要简单化地拒绝,而是要与企业等主体做耐心的沟通,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对待公益行为,营造整个社会长期关心公益事业的氛围。事实上,我国的慈善事业需要更多的人来支持和关心。数字表明,我国的慈善组织至2002年共有100多个,而美国有100万个,我国100多家慈善组织每年募集到的慈善款物约为50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GDP的0.05%,与美国和日本慈善机构掌控着约占GDP8%到9%的慈善资源相距甚远,推理可知,关心公益的个体和企业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正因为如此,如何引导企业科学合理捐赠,如何保护企业的公益热情,是发展和提升慈善事业必须要解决的课题。粗暴地发泄不满或者非理性地拒绝都不是上策,也有可能无形中伤害公益事业。

处于转型期的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不确定性风险越来越多,个体抗风险能力有大有小,需要公益事业的大发展来消除个体和社会的焦虑和不安。必须认识到,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平反映着社会的发展状况,一方面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社会问题的多少,另一方面又反映这个社会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对“秀场式”公益,不能“看透不说透”,而要“看透也要说透”。也就是说,既要看到突击公益捐赠的实质是功利和投机公益,“秀场式”公益是假公益,又要下大工夫消除投机公益、功利公益怪象,打通连接捐赠者与被捐赠者的制度化通道。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捐赠活动一定要搞得声势浩大吗  声势浩大  声势浩大词条  捐赠  捐赠词条  一定  一定词条  活动  活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