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那么拙劣的骗局,谁在“成全”招生骗子?

20多名90后学生每人交15万元“就读”武汉大学4年,没有拿过学生证,没有学号,上课从未被点名,毕业时也没有学籍。22日晚,武汉大学党委宣传部正式回应称:这是一起盗用武大名义进行的招生诈骗事件,将配合警方调查。目前,3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诈骗已被刑事拘留。(5月24日京华时报)

不久前公布的210所“野鸡大学”很快就成了舆论热点,在人们议论纷纷之时又忽然传出了在“武大”上“野学”的事情。看来骗子无处不在,且花样百出,而目的就是为了钱。笔者和大家一样,骗子们非常气愤,对被骗的学子充满痛惜之情。

但骗子处处有,年年都很多。笔者在想: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行骗成功?或者说是哪些因素成全了骗子?客观分析一下其中原委,比简单地骂骗子有意义。何况,骗子就是骗子,并不会因为我们的谴责而收手。

骗子能行骗成功固然有其“高明”之处,但这只是事情的外因,内因在我们自己身上。

第一,少数考生家长的“特殊需求”成全了骗子。高考只信分数,不信后门,这是常识。 每年高考前夕,各省都会把本省和省外高校在该省招生的高校名称、专业、人数计划和学费等信息都详细地印成册子,供学生和家长使用。这个册子上没有的大学那一定是“野鸡大学”,那些热情“帮忙”的招生者对家长的许诺如果跟该册子不一致的,肯定就是“野学”;进入这个册子就是“合法”的,与之不一致的估计就有“猫腻”。但有少数家长因为孩子分数不够,就“病急乱投医”,相信通过走后门、托关系就可以让孩子上大学,对“只要肯花钱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之类的话深信不疑,而且钱花得越多心里越踏实。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买卖,骗子乘虚而入,正迎合了这类家长的“投机”心理,事情自然“办妥”,行骗至此成功。尽管册子上一般印有高校的招生联系电话,但某些家长已经是“鬼迷心窍”,哪里会细想这些。

第二,少学高校的管理漏洞成全了骗子。从新闻中介绍的情况看,虽然“武大”声明这是盗用武大名义的诈骗案件,和自己无关。但这20多个学生在武大的“学生经历”仍然是让人充满疑惑。学生怎么会有自己的专业和班级的?怎么住进的学生公寓?从哪里获得课程表?怎么有地方上课的?陪伴这些学生读书的“辅导员”为何在学校呆了近四年而没有被校方发现?另外,学生不被点名、考试了却没有成绩,四年那么多任课教师就没有怀疑、质问的?看来,学校内部管理的不严格不细致,让骗子们钻了空子,而且大有“如鱼得水”的样子。我们相信“武大”和诈骗案无关,是清白的,但管理的粗放和疏忽,却给了骗子可乘之机,学校难辞其咎。与武大官方无关并不等于跟武大内的个别人员无关,武大没有法律责任,并不意味着没有管理责任和道义责任。何况此事对武大的声誉也是严重伤害,如果不查清真相既无法向社会交代也无法自证清白。

第三,20多名学生的“沉默”助推了诈骗行为的继续。这20多名学生知道自己是通过“特殊渠道”进的武大,因此,从一开始就对自己的情况 “保密”,不好对外道说。四年学习之间碰到的奇怪问题和种种疑惑,比如没有学生证、饭卡、缴费收据等,宁肯相信骗子的一次次解释,也不会去学校求证。这些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应该懂得法律。选择沉默,让自己错得那么久,这无疑在客观上成全了骗子。

总之,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家长、高校和学生都在无意或懵懂中“成全”了骗子。

20多名学生在这个骗局中,最终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不得不用四年的青春时光来品尝这份苦果。即使案件侦破,得到一定的经济赔偿,那四年的青春呢?那是无价的财富,怕是难以追回和赔付的。

又到“高考季”,希望家长和考生引以为戒,一定擦亮眼睛,要相信分数和官方册子,拒绝骗子的各种蛊惑;希望招生部门、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加大招生监管力度,加强高校的内部管理,不给骗子可乘之机。真心希望别再出现类似的悲剧了,孩子们伤不起,我们的教育也伤不起。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拙劣  拙劣词条  骗局  骗局词条  成全  成全词条  骗子  骗子词条  那么  那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