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买版面发论文成“常态”,为何无人去较真?

买版面发表论文是一个既老且新的问题。说它老,论文是评职的一个必要条件,自从有了评职称这档子事,它就随之诞生了,且已存在20余年了。在正式刊物发表论文很难,有的单位或个人便为老师做了一桩“好事”——专门办起了为老师评职发表论文的刊物。说它新,这些年,有关部门也试图治理这种现象,但至今它仍然是个痼疾。现在买版面发论文的市场很火,版面费价格也在飞涨。据了解,省级发一篇六七百,国家级发一篇得上千,中文期刊发一篇需几千甚至上万元。

专门为老师评职办的刊物发表论文质量如何呢?只要你愿意出钱,编辑一定不辞辛苦给你斧正,有时都可以斧正到文章标题和内容都不是你写的,只有大名是你的。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教师精神不太好,一犯病就到处乱投稿。一次他把几年前敷衍而成的一份工作总结从档案袋里抽出来寄给了某刊,结果没出半个月,收到了编辑部的“喜报”:大作收到,若同意修改并登载,寄500元钱。我想:他那篇总结是无论如何也改不成论文的,若同意修改,或劳编编辑大驾另起炉灶,或需编辑来个移花接木。

更有甚者,一字不写也能发表论文。这也是我身边的一件真事:一位教师想发表论文,把电话打到了某编辑部,编辑让他把钱和稿子寄过去,这位教师说他没写稿子,现在教初一数学,请编辑给整篇稿子,没成想编委会连声应允,说只需多加100块钱。

一些正式的学术期刊在利益驱动下,也打卖版面的“擦边球”。一次,我给某公开发表的刊物投去一篇稿子,半个月之后有了回音,大概意思是:你的稿子将在本刊第几期拟用,关于修改事宜请打某某电话联系。看了这个回复,我喜忧参半。如果论文需进一步修改,一般都是编辑部主动跟作者沟通,告诉该怎么修改。这家刊物怎么反其道而行之呢?我拨通了该刊编辑部的电话,编辑对修改的事只字不提。只告诉我,如果想发表这篇论文,需按每版600元交版面费。我问,是不是在该刊发表论文都需交版面费?编辑说,著名专家、学者或特级教师除外。听了之后大跌眼镜。我本以为该刊是本极其正规、严肃的学术期刊,谁知也堕落到如此地步。

有关部门发现买版面发表论文后,也曾制定相关规则扼制这一现象。如,在砖头厚的论文集中发表论文无效,在期刊上发表论文才给予承认。再如,能在某某文献搜索网站检索到论文才给予承认。然而,这些规则基本不起作用。不承认论文集上的论文,编辑者马上转型出版期刊。在某某网站能搜到论文的题目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能搜到就能证明论文不是通过买版面发表的吗?能搜到就能说明论文的质量高吗?现在某些特别正规期刊,和某某网站没联系,所发的论文在这些网站搜不到,难道这样的论文就不给予承认了吗?我曾跟职称评审部门某些领导探讨过治理买版面发论文一事,他们把头一摇说,没办法,不好认证呀。真的是这样吗?我不以为然。

尽管论文集变脸成期刊了,尽管期刊内标有条形码、统一书号、出版社,但违规出版的刊物还是会露出“马脚”的。字特别小,尽量在有限的版面多发几篇论文;来稿不拒,内容特别杂,什么学科的都有,什么学段的都有;质量特别低劣,不是直接从网上下载的,就是七拼八凑的东西;编辑得特别粗糙,错别字、病句、排版有误、印刷模糊等低级错误不断出现。像我等一个普普通通的基层教师都能很容易辨认出某本刊物是不是违规出版的,“火眼金睛”的职称评审专家怎会辨认不出来呢?

那么,为什么明知道这些论文是通过买版面发表的,评审时还予以承认呢?从规则的制定者到评审专家,从教育主管部门、人社部门到期刊出版管理单位,对这种现象都给予了过度的宽容,谁也不去较这个真儿。谁都知道这样做是严重的学术腐败,谁都知道这样做严重扰乱了职称评审的秩序,但就是没人管,或偶尔管管也没动什么实招,几乎不起什么作用,这是很可悲的事情。

有人买,有人卖,有人中间挣外快,买版面发表论文是一个巨大的利益链。是什么部门为买版面发表论文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是什么部门不作为致使买版面发表论文这种事情愈演愈烈?有关部门需要深刻反思,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还学术界一个洁净的天地。

对于治理买版面发论文的现象,要采用铁的手腕从两头“堵”。一方面从源头堵,对违规出版的刊物,发现一个捣毁一个;一方面从末端堵,在职称评审时,对于买版面发的论文坚决不予承认。对于敢于冒险打“擦边球”的正式期刊,一经查处,立即吊销刊号。退一步说,若目前不能彻底治理这种现象,倒不如制定评职规则时,把论文发表这个条件直接砍去或论文发表不作为一个必要条件,只作为一个参考条件。这样做,虽然有“因噎废食”之嫌,但至少可以促使学术界慢慢地“干净”起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较真  较真词条  常态  常态词条  版面  版面词条  无人  无人词条  为何  为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