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教材城市化”问题根在教师和学生课程权利缺失

近期,中国教育报刊发一篇关于“教材城市化”不符农村教育现实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相关评论虽然各有道理,但我总觉得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

比如,有评论者认为,“教材城市化”的根源是没有关注农村生活、脱离了农村学生的实际,因此要加大和农村现实相关的教材内容。这种逻辑是经不住推敲的,加大了农村现实的教材内容,那城里孩子怎么办,他们的权益要不要得到捍卫?何况中国这么大,尚且不说南方北方的差异,恐怕就同一个县城的农村习俗和文化都各不相同,用什么标准来进行取舍呢 ?至于“教材城市化”是大势所趋,让农村学生认识到先进科技和城市文明,为以后的生活做好准备,更是缺少常识的无稽之谈。这种逻辑是典型地让教材变成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符号,视学生当下的生活是为将来做准备,学生现在的感受和经验毫无价值。这种教育观是一种强权逻辑,把人异化为产品,按照强势权力的要求进行打磨,违背了课程改革的方向——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开发主体,追求个体解放。知识不再是外部客观且冰冷的符号,而是个人与外界对话、对外部进行批判从而内化为自身的经验。

在笔者看来,“教材城市化”问题根在教师和学生的课程权利被剥夺。长久以来,大到学科设定、课程评价标准、教材版本,小到课时安排、教学流程、上课内容,处在更高层的权力方总是出于各种目的进行干涉和指令。处在教育权力结构的最底层的教师和学生,对和他们自身密切相关的课程与教学失去了应有的发言权,这严重违背了课程改革的方向——教师和学生才是课程开发者,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不要求所有人达成一致看法,而是鼓励和激发每一个人对给定的内容的自身独特理解;教学不仅仅是师生围绕特定内容的对话交流,更是由师生共同创生课程的过程,不同于外部权威指令下的按部就班。

有评论者鼓励教师开发立足于农村实际的教材,这种思路符合课程改革的方向。但是,必须要明确的是,开发立足于农村生活实际、切合农村学生经验的教材本就是教师和学生应该且必须有的课程权利,不是一种恩赐。没有捍卫、归还教师和学生课程权利,课程改革就会在各种权力的控制与干涉之下,变得越来越脱离生活实际,教师和学生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教育的权力结构变革是一件很缓慢的事情,和欧美一些国家那样推行教材市场化在目前也不现实,但我们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可以进行一些变革。具体来讲,能不能把考试的内容和答案变得更开放一点,不用一套教材的标准化要求去评价每个学生和老师,而是真正去理解和评价每个老师和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认知。因为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一起开发立足实际的教材,否则在考试标准化催生的教材权威之下,教师和学生立足现实的教材开发不过是可有可无的点缀罢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城市化  城市化词条  缺失  缺失词条  权利  权利词条  教材  教材词条  课程  课程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