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温度计

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提出:教育公平问题首先是城乡教育公平问题,为此,建议“农村教师的待遇高于城市教师20%至30%”。这一建议据说得到了教育界人士支持,有点超乎笔者想象。

近年来,每逢全国两会,教育公平都是保留话题,热度不减,争议不断。今年既有要求基础教育资金往农村倾斜,也有要求削减大城市过高的大学招生名额,转给人口大省,如此等等。官员和专家都在呼吁教育公平,却很少反思为什么要教育公平,是否因为公平是“好东西”,所以,教育公平也就“不要白不要”了?

在中国,教育公平问题从来只是社会公平的温度计,社会公平的欠缺程度越大,教育公平的呼声就越高。近几十年中,表征社会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居高不下,“富二代”、“穷二代”等反映社会不平等代际传递现实的概念层出不穷,催生了公众强烈的公平焦虑。教育公平的呼声随之一浪高过一浪,固化成两会提案、议案的关键词。

谁都知道,温度计用于测量气温,但温度计不是气温本身,靠调整温度计,而不是开启空调,温度不会变化。回到新闻本身,当下农村教师待遇低,确实反映了教育公平的缺失,但这只是现象,如果不存在严重的地区间差异,不存在同一地区的城乡差异,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怎么会如此紧缺?不是经费紧缺,农村教师怎么会待遇低下?即便地方少盖办公楼,多建校舍,确实有利于改善农村教育,但单纯依靠省下的这点钱,足以维持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吗?就是财政不吃紧的地方,也未见得年年都能得到经费或允许借贷盖楼,真要解决问题还得靠地方财政收入或者上级下拨经费,否则杯水车薪,资金很快枯竭。

其实,许多时候提出中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论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想讲的是社会公平,但一则不方便讲,二则讲了一时半会儿也不会见效,于是希望教育公平开个口子,能让社会公平迈一步。如此策略算不上“阴谋”,但迂回幅度过大,会让公众最后失去方向,真以为教育公平就是一切,最后反倒掩饰了社会公平问题。

谁都知道,落实教育公平有助于社会公平,但很少有人深究教育公平只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权宜之计,因为教育公平的最后功能也只不过让宏观层面的社会不公平借助微观层面个人努力的通道,得到部分缓解。用一些社会学家的话来说,只要个人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地位,那整个社会结构上的不平等,就不再那么难以忍受了。

按照这样的思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改进社会公平来解决,当农村建设得像城市那么好,还拥有城市没有的蓝天、青山和绿水时,农村孩子有没有机会考上大学,恐怕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议论。另一方面,听凭社会公平缺失,只管盯着教育本身,纵然改变不了农村整体面目,纵然经费捉襟见肘,也得让国家和各级政府向农村教育倾斜。两种方案,到底哪个更好?

中国是一个大国,巨大的地区差异堪称国家心头之患,不尽量缩短地区间差异,政府就没有尽到统筹责任,但过快缩短地区差异,国家战略难免受到影响,毕竟在这么一个大国,各地区要齐步走、一同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问问大学教师,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生源在课堂内外的学习效率和培养成本是否有所不同?不顾优质教育资源总体紧缺现状,力图实现不分原有基础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最后表现为人才培养、学术成就和国家科技实力的教育成果,是否能得到同样提升?当然,这里不是对不同地区生源中每一个人作对比,更不是说发达地区学生每个人都比欠发达地区学生优秀,而是强调宏观问题的解决之道同微观层面的解决之术不能直接混同,更不能简单替代。

在国家不能不宏观着眼的情况下,官员和专家们能否从微观着手,充分利用市场、公益等机制,群策群力,破解农村和其他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问题?前几年公益人士发起“免费午餐”活动,后来得到政府响应,就是一个很好例子。多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少一些简单化的批评,中国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推进,一定会更快见到实效。

(原载2015年3月17日中国教育报,作者系上海大学教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温度计  公平  公平词条  温度计  温度计词条  社会  社会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