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重振“县中” 呼唤钱与人向县城流动

“近年来,不少地方县域普通高中优秀教师、优质生源不断流失,教育质量不断下滑,陷入恶性循环,甚至局部出现了‘县中塌陷’现象。”“如果这个现象持续下去,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就会越拉越大,一个学校站起来,一批学校就要倒下去。”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提交的《立足“国之大计”战略定位 规划高中教育攻坚发展》大会发言引发关注。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县中也曾有过高光时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员地域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县域高中资源也逐渐流失——好老师走了,好学生去省城了,相应的资金投入也跟不上了。近10年,在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的背景下,在部分地区,城市“超级中学”以跨地市“掐尖”招生为主要手段聚集优质生源,将“清、北”升学率打造为学校品牌,导致这一现象愈演愈烈。民进中央在西部某省调研时也发现,某县级市中考前200名学生近两三年基本没有进入本地高中就读的,绝大多数都流向了省会城市或地级市优质高中。

也就是说,要重振“县中”,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的问题。人员向县城流动,加大对县域教育的投资,城市的教育资源向县域倾斜,重振“县中”才能成为现实。

唐江澎列举的江苏省内各个大市的例子说明,一个地区的教育资源均衡化程度越高,整体的教育质量就越高。比如江苏南通,南通有7个县,由于严格限制跨县招生,南通是全省高考高分学生最多的地区。为此,唐江澎建议,像江苏那样严格限制跨大市流动,建立严格的以县域为主的招生体制,可以允许少量流动,但大部分应是划片招收的分配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落户禁区越来越少,一刀切地完全禁止跨区域招生,既不符合市场导向、教育规律,也不符合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为此,在“堵后门”的同时还要“开前门”——堵住县域生源无序流动的同时,要打开相应的流动渠道,让城市的优秀教师愿意来县中支教,甚至让城市孩子愿意到县中就读。实现这一目标,需把乡村振兴和乡村教育振兴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首先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保证县中发展所需的资金投入,包括生均经费、生公用经费、师资津贴、培训费用等,仅靠县域财政显然不够。相比江苏南通、镇江等地来说,很多省市的县城财政更加紧张。这就需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央、省、市、县按比例分担县中教育财政经费制度,将其作为不能挪用的教育特别经费保障。

其次要解决人到哪里去的问题。这同样要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像唐江澎建议中提到的,建立县中优秀教师岗位津贴制度,以待遇留住人才;鼓励大中城市优质高中优秀教师到县中支教,以政策输送人才;国家部属师范大学每年为县中定向培养公费师范生,以制度推进人才;推进校长职级制和高中校长跨区域选用制度,以成就感招纳人才;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教育平台,推进“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与应用。

二是加强县城环境建设,完善县城康养设施,吸引一部分退休教师来县城执教。

三是实行集团化办学,指导名校成立教育集团,且连锁校必须有一所县中。以强带弱,整体提升县中基础教育管理水平和发展质量。

四是继续实行对口扶贫,教育发达的一二线城市组织优秀师资团队轮流进入县中,且至少执教一年,帮助县中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李克强总理在两会答记者问时也表示,今年要下决心,加大对县乡教师培训的投入,职称评定要采取倾斜政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重振  重振词条  县城  县城词条  呼唤  呼唤词条  流动  流动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