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透过寒假看“双减”:“减量”与“增质”需找准“家—校—社”三个切入点

今年寒假“双减”政策实施后的第一个长假,是巩固前期改革成果、持续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的重要时间节点,也为客观评价前期改革成果、科学制定下一步应对举措提供了良好的观察窗口。

调查发现,“双减”实施后的第一个长假,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部分家长“抢跑”焦虑依然存在。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家长仍然视寒假为“弯道超车”碾压对手的重要时机。在无学科类培训班可上的情况下,部分家长采取高价聘请辅导教师 “一对一”辅导、购买教辅资料或网课自培等方式,继续对孩子进行填鸭式培训。另有部分家长不顾实际,将孩子送入各级各类“兴趣班”,表面上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则还是希望孩子和其他同学拉开差距。

二是学校假期“惯性”思维破解不力。假期生活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有效延伸,学校仍负有指导、监督的责任。少数学校或迫于竞争压力,或囿于升学率至上、分数至上惯性思维的荼毒,给学生过多布置或变相布置文化类作业。另有部分学校对“双减”背景下如何指导学生和家长度过假期缺乏深入研究,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

三是社会资源“分割”矛盾依然突出。学科类培训机构关门了,学生放假去哪里成了不少家长面临的新问题。让孩子整天呆在家里,手机、游戏很容易趁机“上位”;出去游玩,监护跟不上,安全隐患不容忽视;图书馆、科技馆、体育场馆等社会公共资源数量少,又尚未开发出对青少年有吸引力的活动。社会参与度明显欠缺,将“双减”视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的事,这也是不少家长让孩子参与兴趣特长类培训的一个直接原因。

为全面巩固“双减”治理成果,切实保证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引导家庭教育能量。家长的责任感及教育观、人才观对孩子有直接影响。只有家长的教育观念与党的教育方针、政府的意志、学校的行为高度契合,“双减”工作才会真正落地落实。因此,要广泛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宣传媒介,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引导家长认清责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主体可通过建好家长学校、健全家校联系机制等方式,传播新时期的人才观与教育观,疏解家长过度的焦虑情绪,让他们成为“双减”工作的拥护者与配合者,由只关注学习成绩转向自主发展、亲子陪伴、身心健康的轨道。

二是提升学校育人质量。“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学校层面行动迅速,五育并举全面发力,课堂生态显著改善,课后服务不断延伸,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作业设计亮点纷呈,“五项管理”齐头并进,育人模式得以优化。下一步,学校要在科学合理地加强学生假期生活指导上下功夫,强化对学生假期作业的统筹,确保适量且形式多样,切合学生特点。要加强假期学生托管研究,尝试推行校园假期托管服务,向学生开放教室、图书室、运动场、实验室等,利用学校丰富的资源,引领学生发展兴趣、开展活动、互动交流,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三是发挥社会资源力量。教育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参与。“双减”政策的落实,同样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政府部门要大力加强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公共资源建设,针对青少年学生定期推出富有吸引力的活动和项目,让这些地方成为学生的打卡圣地。各村镇、社区要结合假期特点,协力配合,系统推进,深入发掘、培育、深耕课外教育与实践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和兴趣发展平台,让他们有地方可去、有事情可做,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减量  减量词条  切入点  切入点词条  寒假  寒假词条  透过  透过词条  三个  三个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