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有行前祭神的习俗,这种行前祭神的习俗,在古代称为祖道,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有生动的描绘:《清明上河图》中部的平桥与高大的咚咚鼓楼之间,有一辆两个人前拉后推的重载独轮车,车前还有一头瘦驴使劲地蹬地牵引着它。在车上满载的物品上边有一条宽边的布幅遮盖着,布幅上面布满了文字花纹。另外还有一把大伞挂在这辆车上。
这种车就是宋代都市中常见的串车。这辆串车的后面紧随着一行人,一人牵着一头蹇驴,乘驴之人曳袍重戴;他的后面跟随着一个仆从,仆人挑着行装,为防止阴雨天气,挑担一头也挂着一把伞,这伞的形状与串车所挂的那把伞略同。骑驴人的侧后方有三个衣着皂袍的人,两人恭立,摊手作送别状;另一个人单膝跪地,他的前面侧倒着一只黄羊。跪地之人仰面望着骑驴之人,口中好像还念念有词,而骑驴之人则回首顾盼,眼中流露出依依惜别之情。他们的行动、言语引起了周围人的关注。在他们的侧后方,有两个挑担的人回首张望着他们,另有两个人面向他们有议论,还有两个人侧视着他们在小声嘀咕些什么。据孔庆赞先生研究,这是典型的“祖道”祭祀场景。首先,祖的地点正在大门之外,这正如今天送客送出大门外一样;其次,所用祭品正是古代祖道时常用的黄羊或黄狗;再者,跪地之人正在祝告,而骑驴之人正在回首倾听,面露依依惜别之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乘驴者正是宋人所说的“策蹇重载”的远游士人的典型形象(孔庆赞《〈清明上河图〉中的“祖道”祭祀场景》,《开封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
陆地行神
宋人的行神主要可以分为陆地行神和水上行神两种,其中陆地行神有梓潼君、五通神、紫姑神等,水上行神有天妃等。
梓潼君为蜀道行神,据北宋《太平寰宇记》卷84等记载:梓潼君姓张,名恶之(一作亚之),晋人,居蜀之七曲山,后“战死而庙存”。传说唐玄宗、唐僖宗奔蜀时曾得其护佑,故封其为“济顺王”。宋代又因其传说帮助宋军平定王均、李顺之乱,故在咸平年间被宋真宗封为“英显武烈王”。同时,道教将其视为文昌司禄帝君,奉为主宰功名、禄位的神。因此,文人士大夫多将其供奉于家。如蔡絛《铁围山丛谈》卷4载:“长安西去蜀道有梓潼神祠者,素号异甚。士大夫过之,得风雨送,必至宰相;进士过之,得风雨则必殿魁。自古传无一失者。”
五通神同样被一些宋人奉为行神,如《夷坚三志辛》卷5《吴长者》载:“乐平故老吴曾,字孝先,洁处重义,里社称为长者。尝有异乡客泊旅邸,置伞于房外,遂失之,来见吴曰:‘微物不足惜,但贮五通神像,奉事多年,一旦属他人,道途无所依倚。知公长者,能为我访索乎?’”
关于江湖上行神之俗,在陆游《入蜀记》中多有记载:“十三日,至富池昭勇庙,以壶酒特豕谒昭毅武惠爱灵显王神。……祭享之盛,以夜继日,庙祝岁输官钱千二百缗,则神之灵可知也。舟人云:‘若精虔致祷,则神能分风以应往来之舟。’”(卷4)“四日,平旦,始解舟。舟人云:‘自此陂泽深阻,虎狼出没,未明而行,则挽卒多为所害。’是日早,见舟人焚香祈神,云:‘告红头须小使头长年三老,莫令错呼错唤。’问何谓长年三老?云梢工是也,长读长幼之长。乃知老杜‘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之语,盖如此”。“二十二日……中夜后,舟人祀峡神,屠一豨”。“二十六日……祭江渎庙,用壶酒特豕。庙在沙市之东三四里,神曰昭灵孚应威惠广源王,盖四渎之一,最为典祀之正者”(卷5)。此外,龙王神也是行神。方勺《泊宅编》记鄱阳湖畔的“龙王本庙”:“士大夫及商旅过者,无不杀牲以祭,大者羊豕,小者鸡鹅,殆无虚日。”又,周煇《清波杂志》卷2《小孤祠》:“煇平生四泛大江,备尝艰险,共载生死,系于沉浮之间。每过龙祠,薰炉沥觞唯谨。”范成大《骖鸾录》:“闰月一日,宿邬子口。邬子者,鄱阳湖尾也。名为盗区,非便风张帆及有船伴不可过。大雪,泊舟龙王庙。二日,雪甚风横,祷于龙神。午,霁,发船邬子。”洪迈《夷坚支志丁》卷7《芜湖龙祠》载:“绍熙五年春,江西安抚司将官林应趾部豫章米纲往金陵。抵芜湖,内一舟最大,所载千斛,中夜忽漏作,水入如涌,舟中之人惶窘无计。林具衣冠向龙祠拜祷……”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神灵被人们视为江湖上的行神。如方勺《泊宅编》卷中载:“赣石数百里之险,天下所共闻。若雨少溪浅,则舟舫皆舣以待,有留数月者。虔州水东有显庆庙甚灵,或至诚祷之,则一夕涨水数尺,送舟出石。故无雨而涨,士人谓之清涨。前此,士大夫有祷辄应,刻石以识于庙庭者甚多。”赵蕃《章泉稿》卷1《舟行》诗也反映了宋人舟行祭江神时的情景:“夜来投宿定花浦,迄晓占风更前迈。波涛汹涌势莫遏,顾视吾舟真若芥。是时霜威甚可怖,篙师战缩不可耐。急温浊酒浇肺肝,向者肌寒人安在。自怜不比娄师德,未可轻犯垂堂戒。径搜苦语谢江神,恐惧偷生勿吾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