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六月六节

  六月六节,时在农历初六日,故名。古称“天贶节”,贶为赠送之意。始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一O一一年),为真宗洗遭渊之盟所起的节日,这天,宋真宗下令为“天贶节”,以示皇恩浩荡,国泰民安。这天,皇帝要带领百官行香,以得天瑞,后来虽传入民间,但已失去了原意,各地根据各自的风俗事项又名“晒衣(书)节”、“瞧夏节”、“神曲节”、“长工节”、“奠汤”、“蚂蚁生日”等等。

  河南六月间多为雨季,衣物均易泛潮发霉。故六月六活动有晒衣(书)之举。旧时,传说六月六日为龙王晒鳞的时候,所以有谚曰:

  “六月六,晒龙衣,龙衣晒不干,连阴带晴四十五天。”这里还有一段传说呢。

  从前猪龙河北岸有个小张庄,庄上有个穷孩子叫张娃。自幼父母双亡,靠采草药度日。一天他采药回来,看见河边有一受伤的金环小蛇,不知谁在它身上砍了一刀,血一个劲地往外冒,疼得那蛇乱滚,眼看就要死了。张娃看后很可怜它,就把它捧到手里,放到采药篮里,到家后给它上药包扎伤口,精心养了七七四十九天才又把它放回猪龙河里,小蛇奇迹般地向张娃点了三下头,恋恋不舍地钻进了水里。

  时隔不久,张娃采药回来,碰到一如花似玉的女子在猪龙河岸哭啼,他问明情况,知道这女子也没了父母,一种同命相怜的感情,促使他将女子带回家,在女子的要求下成了亲,之后一个采药,一个种菜纺纱,日子过得很红火。

  这女子自称为海姑。一夭海姑到集市上买菜,碰到一拨儿骑马人,在集市上横冲直撞,为所欲为,便走向前去质问这帮人。谁知为首的是国舅,这国舅见海姑长得漂亮,命随从将海姑抢去了,并逼迫她与之成亲。

  海姑见此时不是他的对手,便提出两个条件让国舅答应:

  一是六月六日在府门口搭一座三丈六尺高的台子,在台子上拜堂,让各村老少登台庆贺。二是让张娃参加,当时海姑谎称张娃是自己的表哥。国舅都答应了,届时,只见海姑口中念念有词,忽然狂风大作,空中乌云翻滚,倾盆大雨下了起来。转眼之间,平地积水一人多深。海姑不慌不忙用长袖对着披红戴花的国舅和众打手轻轻一扫,个个跌入水中,这时,海姑用手一指台下说:“给我冰冻三尺。”只听“咔嚓”一声,冰块死死地卡住了国舅及众打手的脖儿梗。这时海姑向张娃吐露了自己的真正身世,原来她是东海龙王的小女儿,张娃曾经救过命的金环小蛇,下凡专门报答张娃的救命之恩的。她向张娃使了个眼色,说:“是不是该把他们杀掉呢?”只见张娃手使采药铲毫不费劲儿地将国舅等人的头铲了下来,为民除了一害。

  雨过天晴,人们把雨淋的衣服一起搭在高台上晾晒。晒过的衣服,过夏不发霉,不生虫,从此以后,人们把农历六月六当作“晒衣节”,一直流传至今。在河南民间,晒衣时,一定要将老人的“送老衣”进行晾晒,据说此日晒送老衣还可以延年益寿。在开封居住的满族人,旧时均将放置于屋内西墙柜中的祖先皮塑和骨灰盒捧出,置于太阳下曝晒,俗称“晒祖”。此日,许多读书人要晾晒书籍,寺庙和尚要晒经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晒衣节时,民间有钱人家和商贾大户喜借晒衣“亮箱”,故意将珍贵衣服摆出来,向村人街邻展示其富有。一些文人学士因讲求虚名,往往以晒书来显示自己的书多和知识渊博。

  六月初六日,河南民间女儿走娘家者较多,此时夏收完毕,有了时间,故去走娘家,俗称之为“瞧夏”、“望夏”,有的地方直称其为“闺女回娘家节”。沁阳一带“闺女回娘家”,时在六月但无具体日期。

  闺女回娘家,尤其是出嫁不满甘三年的闺女,都要偕女婿一同回娘家看望父母。礼品多以新麦面做的馒头、糖包、油食为主。如当年恰逢父母六十六岁生日,女儿还要以寿桃、寿衣为礼品,馒头拿六十六个,肉买六斤六两,故有“收罢麦,打罢场,谁家闺女不瞧娘”之说。届时,父母均设宴以好饭好菜相待,也有娘带上礼品去看闺女的,所谓“娘瞧女,是正理”。在许昌、深河一带,父亲或伯、叔多备两把纸扇和食品去看望过门未满一年的女儿,当地人称“送扇子”。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请闺女”,故有“六月六,请姑姑”之说。尤其在农村届时各家各户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闺女,好好款待一番。这里有个故事:

  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国有位名叫狐偃的宰相,他是保着文公重耳流亡国外的功臣,封相后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干。晋国上至文公、下至黎民百姓都非常敬重他。每逢六月六狐偃过生日那天,总有数不清的人给他祝寿送礼。这使狐偃慢慢地骄傲起来,自恃功高,挥霍无度。时间久了百姓怨声载道,敢怒而不敢言。

  狐偃的女儿亲家是当时的功臣赵衰,对狐的行为很反感,就直言相劝,狐不但不听,反而对之侮辱中伤。赵衰年老体弱,忍辱含羞,忧郁而死。赵衰的儿子恨岳父不讲仁义,立志为国除害,为父报仇。这年,晋国夏粮遭灾,狐偃出京放粮,临走时对家人说,六月六日一定赶回来过生日。这一消息被其女婿得知,不由心中暗喜,遂找来亲朋好友,商定杀狐的良策。这良策被妻子得知后跑回娘家告诉了她的母亲,母亲大吃一惊,忙差人连夜给狐偃捎信,又吩咐家将严密防备。狐偃的女婿见妻子逃跑了,方知机密败露,吓得魂不附体,等着狐偃来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堰果然来到女婿家里并请他回家去,并像没事人似的。翁婿二人骑马回到相府。狐偃一改往年的作为,并没有坐到寿堂上等众叩拜。他恭恭敬敬地请女儿、女婿坐上席,接着对众人说:“老夫今年放粮,亲见百姓疾苦,深知自己所做的错事,贤婿设计害我,为民除害,为父报仇,老夫决不怪罪。女儿救父危难,尽了大孝,礼当受我一拜,并求贤婿看我面上,不计仇恨,两亲和好。”一席话说得宾客又惊又喜。女儿女婿一起离座,跪在父亲面前叩头请罪。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关系比以前更加亲密。为了汲取这个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请闺女、女婿回来,征求意见,了解民情。这一做法后来传到民间,老百姓个个仿效,也都在六月六请闺女,应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日久天长,相沿成习,至今有些地方还流行着。

  “六月六,六月六,新麦子馒头炖羊肉。”紧张的收获季节刚刚结束,接回闺女,阖家团聚,享享天伦之乐,岂不快哉,。妇女回娘家去,打扮得整整齐齐,“梳油头,戴翠花,红绸袄子绿背搭”。旧时,骑上小毛驴,丈夫跟在后面,别有一番情趣。

  古时以“六”为吉祥之数,两个六相叠,自然吉上加吉,故六月六一般探亲访友者颇多。民间许多人家定婚也多选在这天。在豫南,还有婆家请已定婚未过门媳妇来家小住的,届时为其添新衣,以增进感情,也称“看麦收”。

  民国时期,在豫南新县等地,农历六月初六日多是雇用长工的人家选用长工的日子。每到这天,户主就设宴招待上年为自己做活的长工。席间,户主说明长工的劳动表现和应得的工钱,然后决定其去留和当年留用的工钱,长工也可表示去留的意见,之后留下的长工放假一天……如今这种习俗已不复存在。

  在三门峡一带,六月初六日这天,民间要向新亡故的老人奠汤送单衣。届时,凡未过年的新丧,孝男孝女均要用罐或壶,盛上带汤的饺子,到坟上烧纸祭奠,以示送单衣,将汤洒于坟四周,将饺子埋在坟墓的四个角里,俗称“解渴”,以示怀念。据传此俗源于王莽追刘秀的故事,还有一说是明代嘉靖年间尚书许赞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群饥渴之鬼,许向其赐水以解其渴,后传入民间形成奠汤习俗。一件事,两种传说,可知牵强附会,实则对新丧亲人的怀念。六月六天气炎热,烧纸以示“送单衣”,送汤以“解渴”,议此来寄托哀思,此俗今在河南民间仍可得见。

  六月正处入霉季节,有利食物发酵,河南民间习用大麦或小麦做成曲,此曲多用来做醋,造酒,做酱油、面酱和发酵馒头等。民间以六月六所做的曲为最好,故称之为“神曲”。

  俗语说:“六月六,狗洗浴。”这日气温较高,人畜都易得病,因此民间又乘此节日清洁卫生,当然是一优良的传统。

  六月六的食品也相当讲究,多以新麦面做捞面条、饺子和炒面,俗称“吃硬食”,据说吃了硬食可免洪涝灾害。这未免也太天真了。吃炒面时,多将炒面下入沸汤内,加上红糖后食用。据说这样可治泻肚,祛湿热,除目疾,止腹痛。在周口一带,六月六所吃的炒面,要求必须在这天天不亮时去炒制,并且炒制者要光着肚子去做,否则所炒的面就不治病了。六月天气炎热多雨,人们容易患肠胃病,麦面炒熟食用,呈热性,有药用价值,似有道理,但光着身子去炒制就没有丝毫科学根据了。在汝南、上蔡一带民间,六月六吃炒面则是为了纪念岳飞抗金之举。相传岳飞抗金收复蔡州时,蔡州群众曾给抗金将士送炒面以示慰问,故沿袭至今。

  六月六民间还传说井里蛤蟆要吃猴子肉。所以,每逢六月初六,身上长有刺痕的人,早上日出之前,到井边,将长刺痕处伸进井里,并绕井转数圈以让井中蛤蟆将其吃掉。此俗很迷信,今已不复存在。

  六月初六这天,民间称为“蚂蚁的生日”。旧时在许昌、漂河一带,六月初六家家吃焦模,焦摸用白面掺芝麻,或再掺些糖、盐之类,用撰面杖拼得很薄,摊在铁鳌子上烙制。会烙者,烙成的焦模焦脆而不糊。吃的时候,因为又焦又脆,不免有碎屑脱落,尤其小孩儿进食时,脱落的焦摸碎屑更多,这自然就成了蚂蚁衔食的佳品。它们忙忙碌碌,将焦摸碎屑运进自己的洞中储存起来。所以人们称这天为“蚂蚁的生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六月六节  六月  六月词条  六月六节词条  
茶文化普洱茶

 普洱茶属于什么茶

普洱茶属于什么茶  普洱茶是黑茶中茶叶氧化程度最高的一种,经常陈年,有时非常昂贵。不像其他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陈旧,普洱茶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如高级酒。一...(展开)

茶文化春分

 春分节气须预防疾病

春分防失眠  春天由于气压低,加上天气多变,忽冷忽热,常常人的情绪波动较快,从而导致人体内分泌的改变,尤其是影响人体睡眠的“退黑激素”的变化而导致失眠。  失眠...(展开)

茶文化春分

 春分茶语:布朗山茶味最酽

 勐海的春天特别干燥,春分节气,我在曼弄的寨子里住了三天,在凤尾竹摇曳的竹楼里,天天喝茶辩茶,还是免不了口干舌燥。  找个不风不雨的天气,老曼娥的岩宽开车来勐海...(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