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清明上巳与寒食

  清明节的来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最初的大禹沾水,确有天清地明之功;武王伐纣,被誉为“肆伐大商,会朝清明”;秦皇不时起居于墓侧,则有祭奠之意。而这一切又都发生在“清明风至”之时。

  唐代之前各地都有墓祭的习俗,也有相应的清明节日活动。但从唐朝开始,清明节才与墓祭结合一起p清明节逐渐成为一个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习俗的重要民俗节日。在唐朝前期,虽然清明时段的习俗多被称为“寒食”。但在实质上,其主体部分已经是今天所说的清明节。从唐代开始,人们把清明作为祭奠先人的节日。到末代以至明清,清明节发展到最盛行的时期,其后绵延不绝。

  一方面,上巳节的习俗向清明节转移。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三月节开始定在“巳日”。虽然上巳作为节日已经有了确切的时间,但农历三月的上巳节在每年的时间都不固定,魏晋后统一把上巳节定在了三月初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民间的上巳休浴蜕变为具有浓厚的巫术意味的“涤除拔楔”。到了汉代,修楔已经不再到河边举行祭把仪式,而是逐渐演变成了春游活动。为清除污秽之气,当时民众流行到水边嬉游。晋代文人和官员则玩“曲水流脑”的野外文字游戏,这时候临水酒会游戏就取代了河边拔楔。唐朝时,三月三还是各阶层的共同节日。此时上至皇帝群臣,下到普通男女都踊跃到水边宴饮游玩。

  由于时间与清明邻近,又都是在郊外的活动,上巳节的踏青饮宴与清明扫墓后的春游娱乐开始尚分头进行,后来逐渐合二为一。上巳节重交游踏青的特点就被整合到清明节习俗之中。也可以说,清明节盛行春游的习俗主要是继承上巳节的传统。再到后来,三月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

  另一方面,寒食节清明节在时间上也逐渐重合。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清明是由寒食节演变而来的。寒食节的节期,是距冬至105天,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寒食节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

  清明是节气,所以有农时方面的活动。根据东汉崔宣的《四民月令》的记载,如“清明节,命蚕妄治蚕室,涂隙穴,具褪、持箔、笼”,说明天气转暖,要做好养蚕的各项准备工作。唐末五代韩鄂《四时纂要》也有相应的记载,即“清明之日,倍蚕具蚕室,宜蚕”。

  不过,清明作为节日广泛进行,不仅仅因为农时的缘故,更主要是“改火”观念变化的结果。古代钻木取火,在不同的季节换用不同木材作为取火材质,此为“改火”,亦用以比喻时节的更改。决定把清明作为再点火的107日是隋初王础的建议。至此,清明离开寒食,在岁时节日中占有独立的文化时间与实际意义。

  从先秦到南北朗,寒食都是一个重要节日。古代就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源于春秋时期,在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曾经为他“割股充饥”的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亿起旧事,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但介于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放火烧山,退介子推自己走出来,可是介子推直到被火烧死也没有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饲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偷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后来清明与寒食因日期的相近而合二为一。

  这说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知道清明节来源于纪念历史人物介子推,多少是因为寒食节的存在。

  其实这个有关介子椎的传说只是说明寒食节的来历,但这个传说在汉代后传播渐盛,在寒食节的形成和传承过程中影响越来越大。唐宋之际清明前一天仅存在禁火的习俗,到唐朝时寒食虽是一个较大的节日,但由于时间上与清明节相近,其相关习俗已大多迁移到清明节日当中。

  寒食节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来由与三月“上巳”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因此,隋唐之前,比较受重视的乃是寒食,而非清明。这一时期的清明还仅仅是区分季节交替和农事运作的二十四节令之一,与寒食节没有太大的联系。隋唐五代时期,寒食节经过历史演变最终确定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期间。在唐代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善和官方的提倡,寒食节活动项目与普及范围出现空前极盛时期。尤其在唐王朝颁行的《开元礼》中增加了开元救令中讲的“食上墓、渐已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内容后,从此寒食节扫墓活动逐渐替代了禁火冷食,成为节日中的标志性活动项目。

  唐宋时期人们所过和所说的”寒食节”,其实是现在所说的清明节寒食节的混合。唐宋时期清明前后的一系列活动是连成一片的,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清明节寒食节的一部分。禁火食冷习俗在晚唐及宋初逐渐谈化,至元代已无痕迹。人宋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松习俗收归名下。此后,寒食的名称在民众的生活以及诗词文献中提及甚少,而清明节气作为节日的特征已经初步定型。明清时期,清明节的说法颇多,已成为取代寒食节名称的事实。这一时期,寒食名称尽管在一些文献、方志和文人作品中还不时出现,但大体用“清明”称谓已成为普遍公认的事实。发展至现当代,民众的记忆中只有清明,而不知道之前曾有过寒食节

  清明融合上巳和寒食节的节俗并最终取代了它们,并不是完全因为三者之间在时间上的邻近,在笔者看来更是由于清明节气与农耕生活的联系较为密切之故。由于上巳、寒食、清明不是同时出现,因此在后来的发展当中,清明不管在名称含义上还是在实际运用中都给民众留下了深刻的文化记忆,故清明取代上巳和寒食的地位应该说是很自然而然的。

  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期间的缓慢变化或许跟天气以及墓祭习俗的盛行都有很大的关联。一方面,从历法上来说,清明节气跟农时劳作的节律一致,而魏晋后期上巳节定在三月三,天气的冷暖不定,从而导致有关活动无法正常展开。另一方面,寒食节定在清明节气的前两天,在吃寒食习俗不变的时候,就不存在与清明混合的问题。当其习俗式微之后,再结合扫墓与踏青的习俗,那么清明节气的时限已经把寒食节包含在内。再说,在传统社会中,扫墓活动类别分族、宗、房、支、家等,扫墓所横跨的时段比较长,不是一两天可以完成的。因此,是各种综合因素促使清明作为一个节日出现的。

  但是,当寒食节增添扫墓和游乐的习俗时,说明该节日的属性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并向后来的清明节转化。因此,清明取代寒食是逐步自然过渡,不存在官方或民间刻意扭转的现象。清明节寒食节两者在时间上相近,同时具有墓祭习俗、纪念先人的仪式过程。虽然两者在原始文化精神方面并没有明显的相同之处,但由于寒食习俗的消失与墓祭习俗的流行,最终促使清明节在时间上与寒食节合在一起,并继承了寒食节的墓祭习俗。寒食节由重在改火到重在寒食,再转化到以墓祭为主的清明节。而清明也由一个自然时序的节气,上升为一个强调孝思与风水观念,具有文化价值的节日。这是节日不断调整其存在意义而重新获得生命的一个明证。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清明上巳与寒食  清明  清明词条  清明上巳与寒食词条  
茶文化龙抬头

 春龙节

 农历二月二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春龙节”。“春龙节”又叫青龙节、龙头节、引龙节等。俗称“二月二”、“龙抬头日”。  春龙节的来历与我国古代的二十八星宿的划分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