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保德大年三十

  不论腊月的月建是大建还是小建,人们把腊月的最后一天,笼统称为“大年三十”,也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

  这一天的活动,约定俗成,忙而不乱。

  早晨,人们起得很早,起来以后即打扫街院,清除积雪,干干净净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早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祭祖。

  保德人祭祖,多数是到坟头祭奠,即祭奠者拿着祭物到祖宗的墓地垛火笼、放炮仗、上供品、烧纸钱,和祖先共度新年。有的地方,仅掌门人一人代祭。有的地方,凡年满12周岁的男人都要参加祭奠仪式,取合家团圆之意。

  少数出门在外的人祭祖,则于夜幕降临后,持祭物,到十字路口,划一圆圈,在圈内设供、烧纸,寄托追思。

  还有的个别人家,在室内将祖父母或父母的遗像陈设于显要位置,设供祭祀,但多数人认为阴阳两界,不可同室,所以,不采取此种祭法。保德除陈姓外,都没有祠堂,所以也就没有宗族的祭祀活动。陈姓的祠堂,就是位于旧城南关的陈烈女祠,宗族的活动仅限于春、秋两次,年关并不举行大的集体活动。解放后,再没有进行大的公祭活动。以后祠堂也改作它用,现辟为县文物馆。

  这里要附带说一下,陈家祠堂由一坊一院组成,纪念的是明崇祯间官任“五省总督”的陈奇瑜及其妹陈敬。

  其牌坊为青砖白灰结构,仿木形制,坐北向南,一兼两用。南面为“五省总督坊”,有对联一副:“名与孙卢齐海内,治同道黄泽天中”以彰陈奇瑜。北面为“陈烈女坊”,其对联是:“一十六岁能完节,二百余年重建坊。”以彰陈敬。

  祠堂为前后两进的四合小院,坐西向东,有正殿,有厢房。第一进院正殿供奉陈奇瑜身穿红袍的写真画像,其上方是描摹的委任圣旨。而今像与圣旨不知其下落。后院正殿供奉的是陈敬泥塑像,配祀者有陈奇瑜的爱妻张耐,其像被毁多次,现在的塑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补塑的。

  祭祖后,便是贴对联、贴门神、贴花纸了。

  这里说一下对联与门神的由来。

  对联与门神同出一源,是一个故事的两种表现形成,也可称作一茎双花。对联和门神都是由“桃符”演变而来,“桃符”上写字,演变为对联;“桃符”上作画,演变为门神。其功能是一致的。最初的核心是辟邪求吉,后来对联侧重祝吉,俗有“大年三十贴对子,自说吉庆”之说。而门神则侧重驱邪。除此而外,有一个现实的共同点是美化环境,点缀年华,渲染气氛。

过年贴对联的来由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北宋王安石写过年的诗,特地写了千家万户更换桃符的景象。

  桃符就是用桃木削成长方形的薄板,上面书画似字非字的符篆,过年时挂在门旁,用以驱邪避鬼。

  据《风俗通义》、《历代神仙通鉴》等古籍记载:远古时代,茫茫东海上有一座遍植桃树的度朔山,山上有两位神将,一名神荼,一名郁垒,日夜把守着“神门”和“鬼门”两个洞口,凡有邪魔鬼怪从这里跑出来,这两位神将就用桃木宝剑砍它们的脖子,并用苇索把它们捆起来,投到山下去喂虎。所以,后人在过年时请人画一张老虎贴起来,名为“镇宅神虎”,意思是让这老虎去吃掉那些邪魔鬼怪。同时用桃木削成薄板,分别画上神荼、郁垒的尊容,挂在大门及门户上,吓退厉鬼,这就是民间信仰中的“门神”,到唐以后变为秦琼和尉迟恭。

  在桃板上画符和绘像,是一项专门技术,并不是一般人力所能及的。所以,一般人家也只能是挂一块素面板而已。因为桃木是“五行之精”,“能压服邪气,制百鬼”,所以,用其作为禳灾镇物。又因邪魔鬼怪常在年头岁尾交替时闯入人家造孽,所以,更换桃符也就选在这个时候。

  到了五代十国后,后蜀政权的国主孟昶也喜欢挂桃符。北宋乾德二年岁除,太监们正忙着更换桃符板,就是这个孟昶,突然心血来潮,提笔在白花花的桃板上写了两句对偶联语: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就是最原始的一副对联。

  说来也巧,就在这一年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发兵灭了后蜀,将这个小国改划成一个军管行政区,最高长官的姓名就叫吕余庆,而赵匡胤的生日也名“长春节”。

  “余庆”、“长春”,都和桃板上的联语对了号,人们都感到神秘和稀奇,认为对联上的话如此应验,诚为吉兆。所以,每逢年节下,更换桃板时便写上一些祈求福禄、祝福国泰民安的话句图个吉利。后人又用红纸代替了桃板便成了现在人们熟知的春联了。

  除夕贴春联,形成一种定制,源于明朝洪武年间。据《簪云楼杂话》载:朱元璋在南京定都后,在除夕前下了一道圣旨,让家家门口贴一副对联,并要“微行出观”。他在沿途观赏时,见一户人家贴着两条红纸而没有写字。他便让人问是怎么回事,原来这家人家是从事屠宰和阉猪的个体户,本人不识字,还没有来得及请人写。于是朱元璋提笔写下了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从此,除夕贴对联的习俗便延续至今。

  《燕京岁时记》说“春联者即桃符也”。春联是一种抒发美好愿望的载体,其镇鬼退煞的原始意义早已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消失了。

  保德人在贴对联的同时,还要贴春帖和斗方。春帖,包括两种内容,一是吉祥语,如“出门通顺”、“抬头见喜”、“旺火冲天”等。二是神牌,如“天地三界”、“土神之位”等。

  斗方,是大小不等的正方形,一般只写一个字,如“福”、“禄”、“寿”、“禧”等,也有写四个字的,如“招财进宝”、“四季如意”。其功用与对联雷同。

  “福”字斗方贴的时候,有时要倒贴,以讨“福到了”的口彩。

花开两朵说门神

  门,是进入庭院的关口,是人们出入的必经之地,门对保护人们的安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过年时,都要祀门。

  最初的门神,是在两块桃木板上,绘制神荼、郁垒的形象,或写上两人的名字,置于门的左右,用以镇鬼辟凶,这就是桃符。

  唐以后,门神逐渐由神荼、郁垒改为秦叔宝和尉迟恭。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自己当了皇帝。每夜好像都听见寝宫外有恶鬼作怪。便把此事告诉了文武百官。开国功臣秦叔宝和大将尉迟恭,自告奋勇为其在宫门外守夜,自二人值班守夜后,果然安然无恙,唐太宗身体逐渐康复,于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贴在宫门上,后来被人们奉为门神,也就是我们常见的甲胄门神,又叫武门神。还有一种增福门神,又叫文门神。或为赐福天官或为文官形象。

  门神到宋代,逐渐演变成木板年画。

  保德也有过年不贴门神的,而用“门丞”、“户尉”字样代替。

  现在,保德人贴门画,主要侧重于观赏性,它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人们克服困难的必胜信念。

过年为什么要贴花纸

  花纸有许多名称,有的地方叫“大花纸”,有的地方叫“字楼”,此外还有“门笺”、“挂笺”、“挂钱”、“挂千儿”、“吊千儿”等名目。“千儿”就是纸条的意思。

  花纸是用白纸扎染而成的,也有用其他彩纸制成的,一般为正方形,下面粘连“二合云”

  “腿子”(俗称“香炉腿”)或其他形状的穗子。一般四张为“一会”,即一组。花纸因扎染的彩色花纹图案而得名,一般中间为黄色圆芯,周围是辐射状的点、线,多为红色,四角一般为绿色。“腿子”多为散点扎染花。黄芯部分写字,均为吉祥语,如:“吉庆有余”、“新年大吉”、“普天同庆”等。过大年时,贴在大门或房门的门楣上,据说有迎福纳祥的作用。给传统的节日增加了浓厚的喜庆气氛。

  贴花纸的习俗宋代已有,《岁时广记》中有记载。

  过年为什么要贴花纸呢?主要是为了治穷。

  据传姜太公八十拜相,辅佐武王伐纣,大功告成,对战争中的死难者一一封神,封神完毕,踌躇满志走回家,不料一进门,他老婆劈脸就给了他一扫帚,并责骂他:“你封了那么多神,怎么把我给忘啦?”

  姜太公一想也是,老太婆嫁我为妻,受了一辈子穷,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也该让她高兴高兴了,可是神位已封完了,实在没有空位子了,所以,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老伴说:你能当个什么神,当了神也是个“穷神”,老太婆马上谢恩,真的当起了“穷神”。姜太公怕她祸及无辜,所以又给她加一条规定:以后只允许你正月初一至初五出门,光顾那些门前室内装修豪华、车轿出入的不义人家,让他们破财败落,也尝尝捱穷受苦的滋味;对于那些门脸破败的穷苦人家就不能进去,不能使人家雪上加霜。这叫见破不入。

  这本是老两口的私房话,不想隔墙有耳,让人偷听去了并泄露出来,人们为了装穷,就找些破布烂条儿挂在门头上,表示家道已经破落,以此诓骗老太婆,拒穷神于门外。这就是过年贴花纸的习俗的由来。后来人们嫌挂这些破烂不雅观,便用花纸取代,其涵义也发生根本转变。

  花纸贴上后,是不怕风吹撕破的,倘若这些花纸,到正月初五送穷神时还完整无损,自己就要动手撕破,留点破败景象,所以正月初五也就称为“破五”。

  午饭以后,家家便要垛火笼、挂灯笼了。

垛火笼

  火笼又称“旺火”或“火塔”。火笼是用块炭垒砌成塔的形状,大小不一,中空,用劈柴填充。

  火笼要置院中心朝着“天地爷”神龛的位置,火门朝着大门,暗喻一切鸿运直入家门。

  垛好后,要贴一个“旺火冲天”的帖子,待鸡叫时点燃,满院生辉,一派光明景象。垛火笼的原始意义是对火的崇拜,认为火可以驱邪辟凶,目的是为了驱赶“年”这种怪兽,后来则赋予新的内容,主要是为了增加节日红火、热闹气氛。

  把垛火笼剩下的小炭块、要分别放在大门墩上或家门的两侧,俗称“照门炭”,取“堆积到门”之意。到元宵节时,将这些炭块收集起来,再垛成火笼烧掉。

挂灯笼

  过年时,要点许多灯,概取光明之意,大门上要挂纱灯,或一种称之为“公子灯”的方灯笼。

  天地神位前要竖灯杆,上吊最明亮的灯,还要贴一个“明灯高照”的帖子。室内生活用灯点燃后,通夜不熄。供财神的供桌上要摆双灯或双烛。其他神位前都要放一个带脐的小灯碗。俗称“天灯儿”或“闷灯儿”。

  现在挂在大门上的灯多是市场上购买的,也有自制的花灯,室内的灯均以蜡烛代替。

  过了元宵节,即将所有灯全部收起。

  诸事完毕,天色未晚,趁此机会,到左邻右舍串串门儿,问候几句,祝贺几句,加深乡谊,谓之辞岁。如果正好遇上人家吃饭,主人要热情招呼共饮,串门者也不能拒绝,一起共饮几杯,方显邻里和睦,团结友爱。

  在官场中、商场中,年终互相拜谒赠送过年用品,不一定泥于此日,但都是辞岁性质。

安神

  天色向晚,华灯亮起,人们少有走动,气氛逐渐平静。此时,家家户户开始安神。即家庭掌门人沐浴,也就是洗脸洗脚。谚云:“有钱没钱,洗脚过年。”沐浴后替换新鲜、干净的衣服、鞋袜。然后率12岁以上男孩到各个神位前点灯、上香、上供、奠茶。敬供的重点对象是财神和天地神。在财神面前供的是枣山,其他神位前是“莲花”、“佛手”一类的花馍,此时倒像是面塑艺术大展览。一切仪式结束,鸣炮告庆。

封门

  安神之后,人们便不再走动了,所以要进行封门仪式,即用黄纸剪一些长方小纸条,在长边上还要相向剪两条折叠出花纹的飘带,意为“封条”。分别将这些“封条”贴在大门和各个家门上,或者贴在对联上或“照门炭”上,然后将大门上闩,家门紧闭,门口放置擀面杖和刀具,门环上还要系上用红布裹着的葱蒜等物,取“五辛辟邪”之意。俗言,三十晚上定生死,阎王要派“赤脚鬼”和“靴子鬼”来勾人魂魄,放刀具能割破他们的脚,擀面杖能滑倒他们,使他们不敢上门。虽属无稽之谈,但也能看出劳动人民的一种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守岁

  守岁又叫熬年,是一家团聚一起,彻夜不眠,坐等新的一年的到来。

  封门以后,一般情况下,人们便足不出户了。妇女们包饺子、煮倭瓜,准备年夜饭。饺子里要包硬币,谁先吃出,谁最有福气。老奶奶依据年画内容给小孙子讲一些喜庆故事,外带一些家长里短,但忌讳谈鬼说怪。父亲要对子女说一些鼓励的话。

  现在电视普及,年三十晚上一起看春节文娱节目,直至敲响迎接新年的钟声。

  熬年的实际意义是怕过早地睡下,可能做噩梦。

  熬年时有许多禁忌,如不能吵闹哭骂,不能大声讲话,不能说不吉利的话,灯不能熄灭,一直要点到第二天天明。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过去农村没有钟表,计时的方法是,白天看日影,晚上听鸡鸣,习惯上把公鸡的第一声啼鸣,认为是新年的开始。现在则统一以新年钟声敲响作为新年的开始,于是年三十的仪俗结束,大年初一的仪俗开始。

压岁钱

  有句俗话说:“二八小子盼过年,又吃好的又干钱。”说的就是“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利市。传说从前有个叫“祟”的小妖,专在除夕之夜出来祸害小孩,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几下,这个孩子便会生病,变成痴呆儿。人们怕它伤害孩子,就会熬夜点灯不睡,守着孩子,谓之“守祟”。有一对夫妇在“守祟”时一直陪着孩子玩铜钱,玩着玩着便睡着了,结果有八个铜钱散落在孩子枕边。半夜里“祟”溜了进来,正对孩子下毒手,枕边的铜钱发出一道光芒,直射于“祟”,“祟”吓得逃遁而去。此事传开后,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三十夜用红纸包上钱,放在孩子枕边,果然“祟”就再没来侵害孩子。因而,人们把钱叫做“压祟钱”。“祟”、“岁”同音,久而久之,就把“压祟钱”称为“压岁钱”。

  古人认为钱能通神,钱内方外圆,合天地之道,合乾坤一体,它负载着宇宙的无穷神力,有逢凶化吉的神奇效应。因此,在民俗活动中多处用到钱。比如小儿出生有“洗儿钱”,结婚有“撒帐钱”,解厄有“八宝钱”、“福寿钱”,乞子有“秘戏钱”,祝寿有“祝寿钱”,丧葬有“镇墓钱”,盖房上梁时有“镇宅钱”等等。

  由于以上原因,便产生了一种作为吉利品或辟邪物的而不能流通的“特种货币”。这就是“厌胜钱”。有的厌胜钱上有八卦、十二生肖图案,有的则有“宜子孙”、“除凶去央(殃)”的字样。

  也有说“压岁钱”始于唐代宫廷散钱之风。

  到清代,长者将铜钱用红绳串起,放在小儿枕旁,预祝孩子长命富贵。到民国又流行以铜元十枚或百枚用红纸包住赠小儿,以示“长命百岁”。到解放后才用纸币,以示祝福。

  在保德,“压岁钱”有两种形式,其一是佩物,其二是赠物。

  (1)在大年三十晚上,母亲要将与孩子岁数相等的铜钱,外加天一个,地一个,合成三才之数,分作二墩,分别用红线缀在孩子衣物的两头肩上。同时还要将双响炮、葱、蒜等辛辣之物也一同缀在肩上。过了元宵节方可拆除。

  孩子长到十三岁,便不再佩这些物事了。

  (2)大年初一,晚辈要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此为流通货物。正月间,到亲朋家里做客、吃请,是长辈者,都要给晚辈“压岁钱”。过了二月二,便不再给“压岁钱”了。现在仅保留了这一种形式,又有的人借此机会,拉关系,媚上司,将官场恶习掺和到民间习俗之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保德大年三十  保德  保德词条  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词条  保德大年三十词条  
茶文化关于节日的作文

 春分的作文

 纱一般的薄雾,丝丝缕缕地从弯曲的河沿上飘拂开来,萦绕着睡梦中的村落。  树木刚刚生出细叶,还没能盖住村庄里参差的屋脊。一只黑色的大鸟,划出一个漂亮的弧线,轻轻...(展开)

茶文化人日

 庆阳人日

 阴历正月初七,俗叫“人日”。《北齐书·魏收传》:“魏帝宴百僚,何故名人日?”皆莫能知。魏收对曰晋朝议郎董勋《答问礼俗》云:“正月初一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展开)

茶文化腊八节

 释迦牟尼和腊八粥

 有关“腊八”举行“大傩”活动的记载,汉代以后就很少见了。  代之而起,流传至今的习俗。则是腊月初八这天喝“腊八粥”。每逢腊八,全国很多地方的家家户户,都事先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