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小寒茶语:又照霏霏满碗花

  小寒茶语:煎茶盛于唐代,点茶和分茶流行于两宋。简单地说,煎茶是把蒸青的茶饼炙烤碾碎,待茶釜里的水三沸后,将细箩筛分过的茶末倒入釜中煮沸,舀在一个茶碗里,供大家依次品饮。点茶,不再将茶末投入茶釜中煮沸,而是先把茶末投在碗中,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碗内注入沸水,用茶筅搅动击拂,形成粥面。又以因击拂之法不同、盏面泛起的乳花不同,使其汤面形成变幻无穷的物象者,即为分茶。

  北宋陶谷《荈茗录》记载:“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茶百戏。”陶谷所述的茶百戏便是分茶,盏面上的汤纹水脉会幻变出种种图样,若山水云雾,花鸟虫鱼,恰如一幅幅水墨图画,故又称“水丹青”。可见,煎茶与点茶属于烹茶的范畴,分茶是从属于点茶的特有技巧与艺术

  煎茶和点茶,程序上要比我们当下喝茶复杂得多,茶的滋味和香气的表现,不见得会比现在的功夫茶更美味。但是,古人品茶重节操礼仪、精致闲雅。现在人喝茶重香气滋味、口腹之欲。古人的风雅性情,和依此作为道德情操修为的高贵人格,是当代人望尘莫及的。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唐宋烹茶,尤重盏面乳花的视觉之美。陆羽《茶经》里描写煎茶:“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如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樽俎之中。”宋徽宗《大观茶论》记述点茶:“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欧阳修有“拭目向空看乳花”,元谢宗有“香凝翠发云生脚”,吴文英有“玉纤分处露花香”等等。从唐至宋,茶不仅是解渴生津、散郁清心、祛病怡神、行道雅志,更重要的是,茶始终作为一种高雅的行为艺术、鉴赏美学而薪火相传,优雅着一代代散淡空灵的文人雅士。

  当今的饮茶方式,无论怎样比喻与美化,尚处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茶中。即使伴以参禅悟道,对茶的色香味形的物质属性,没有过太大的突破。古人的琴棋书画诗酒茶,属于形而上的精神灵性范畴。酒非饮酒,是指酒令诗筹。茶非饮茶,是指点茶分茶。这些,从宋人充满艺术性的四般闲事即焚香、斗茶、挂画、插花中可见端倪。

  古人点茶斗茶,除了茶品、水质、火候外,更注重煎煮、冲点、分茶的综合技巧与艺术美感。茶色尚白,以茶喻人,励志清白。盏贵黑,是用以衬托茶色之白,展现出的黑白变化丰富层次。朴素的黑白色彩,如同宣纸和陈墨,通过斗茶,显现出一种阴阳相生、虚实相映的抽象艺术,以及其妙不可言的素雅审美情趣。因此,如果作为农产品的茶,远离了文人雅士,远离了艺术和审美,茶就是一杯缺乏思想的饮品。即便是“清风已生腋,芳味犹在舌”,也还是处在形而下的物质层面。

  对唐宋的煎茶和点茶,也不能过于神化。现代制茶工艺的发展,许多茶已不适合煮饮。没有人格高尚的文人雅士参与的点茶,不过是市井的小把戏而已。只要茶汤的颗粒细腻度与浓度足够,一个茶的爱好者,可在数分钟内学会点茶的全部技巧。但是,盏面呈现的汤纹水脉,文字图像的勾勒和意境的营造,是需要很深的艺术造诣的,因此分茶在宋代,只是文人墨客的艺术消遣,他们在休闲中发掘了茶汤另一层面的美。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小寒茶语:又照霏霏满碗花  小寒  小寒词条  霏霏  霏霏词条  
茶文化端午节

 会宁端午节

 旧历四月出头,所有的庄稼都种到地里,会宁庄农人每天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铲草锄地,管顾地里夏秋作物的长势。到了四月末,麦子就开始拔节长杆子,一天天地不再是能够苫老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