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冬至简介

冬至起源

  冬至是一年廿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气。它的由来,和曆法有直接的关联。冬至的日期,每年都在阳曆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阴曆的日期则不太一定,但大抵不超过阴曆的十一月。

  冬至在《尚书》「尧典」中称为「日短」,因为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所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过了冬至后,日光照射北移,白天愈来愈长,黑夜愈来愈短。古人说:「冬至一阳生」,指的就是阴气到冬至时盛极而衰。相反的,阳气则从此开始萌芽。

  除了在气候上作为寒暑交替的转捩点外,冬至也因为容易被测定,所以常被用来作为推算曆法中节气的依据。周代建子,就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为正月。至少到了汉代,冬至就是个公定节日,百官皆可放假一天。《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冬至前后,加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民间也有句话说:「冬至大如年」,冬至之备受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冬至的传说

  河南地区流传著这麽一则有关冬至的传说:

  何南南阳有个名医叫做张仲景,医术十分高明。不管是什麽样的疑难杂症,只要经过张仲景的治疗,都可以迅速痊癒。人们都尊称他是个医圣。

  张仲景原本在长沙做官,告老还乡后回到河南老家。还乡的时候,正是酷寒的严冬。他走到白河岸边,发觉河面都冻成了冰。来来往往为生计奔忙的乡亲们,穿著单薄的衣服,面黄肌廋,连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看了,心中著实感到不忍。

  等他一回到家,登门求医的人接踵而至。门前车马杂踏,全是乡裡官宦富豪人家。张仲景从早忙到晚,可是心中仍记挂著那些冻伤耳朵的穷乡亲们。到了冬至那一天,他就把家中的工作交给弟子们,自己到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给穷人捨药治疗冻伤。药方的名字叫做「祛寒娇耳汤」。

  做法是先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材放在锅裡熬煮,等煮熟后,将羊肉及药材捞起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再下锅煮熟。来乞药的人们,每人都给一大碗汤,两双娇耳。大家吃了祛寒娇耳汤后,只觉得浑身温暖,两耳发热。张仲景一直捨药到年三十,终于把乡亲们的耳朵全治好了。

  张仲景捨「祛寒娇耳汤」的事一直在民间流传著。为了纪念他为人们治病的恩德,每到冬至这一天,人们都要包娇耳吃。「娇耳」又称「饺儿」,也就是现在我们所吃的饺子。传说吃了冬至饺子,包管耳朵不会冻伤。中国南方则在冬至吃糯米糰,并且要搓两个又大又圆的糯米圆黏在门环上。这个习俗,也有个相对应的传说:

  很久以前的一年冬至,闽南的一个城裡来了三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他们是一对夫妇带著一个女儿。在天寒地冻的严冬裡,乞丐的妻子终于因体力不支而一病不起。为了筹钱埋葬妻子,老乞丐只得忍痛把女儿卖给人家作奴婢。一想到要离开相依为命的老父亲,女儿伤心得晕了过去,老乞丐连忙讨了一碗米汤,一口一口的把女儿灌醒。老乞丐又讨来了几个糯米圆充飢。可是父女两个互相推让,谁也不肯先吃。老乞丐就对女儿说:「今日离别,就像这粒糯米圆分成两半,咱们团圆的时候再吃圆子好吗?」说完,两人含泪吃完了圆子,就依依不捨的分手了。

  自父女两人分手后,又过了三年,老乞丐却毫无音讯。每年到了冬至,女儿就更加的思念父亲。她想,也许父亲现在仍穷困潦倒,不愿见面,那该如何相认呢?她就想了个办法,对主人说:「今天是冬至,家家都吃圆子,那门神也该敬敬他。」主人同意了。她就搓了两个又大又圆的糯米圆粘在门环上,她想,这样一来,父亲回来,看到门环上的冬节圆,一定不会找错门。谁知道,老乞丐还是没有回来。第二年,女儿又把冬节圆粘在窗门、猪舍、牛舍、牛头上,寄託对父亲的思念。左邻右舍取其团圆、吉利的含义,也照样去做。这个习俗就这样传偏了闽南、潮汕一带。

  台湾地区相传冬至是牛的生日,这也有个相当有趣传说:

  从前有个木匠叫墨斗公。在他所住的村子裡,土壤十分肥沃。农夫们只要将稻籽撒在田裡,就可以坐下来静待收成了。因此这些庄稼人整天閒著没事,就聚集在墨斗公的木匠店裡天南地北的聊天。墨斗公被他们吵得无法静下心来工作。于是就交待他的徒弟拿一包经他施过法的锯木屑,每天早上抓一小取撒到农夫的田裡去。这些锯木屑只要一洒到田裡,就会变成杂草。墨斗公的原意是要农夫们养成勤劳的好习惯,天天下田锄草。不料这个徒弟嫌天天撒太麻烦,就一口气将整包锯木屑都倒光了。于是,所有的田裡都长了茂密的杂草,稻子反而枯萎殆尽,急得农夫们叫苦连天。

  墨斗公眼看著他的徒弟闯下大祸,就罚他变成一头牛,来帮助农民耕田除草。为了使徒弟工作方便,墨斗公又设计了牛犁耙,碌碡等农具供牠使用。

  墨斗公的徒弟变成牛后,惰性依然不变。主人要牠耕田,牠就想出许多推託之辞:「我今天我太累了」、「今天我感冒了」或是说「你还不喂我吃东西,我怎麽替你工作?」牠甚至和主人约定,耕田时每走一趟就要喂牠吃红龟粿或汤圆等食物,否则牠就罢耕议。

  在天上的佛祖看到这头牛如此的狂妄,就在牛的下巴钉了一颗钉子,使牠再也不能开口抱怨(如今每头牛的下巴都有一颗突起像痣的东西)。因为牠喜欢吃汤圆,人们就选择冬至这天作为牠的生日。除了喂牠汤圆外,还在牛角、额头上都粘上一颗「圆仔钉」。同时,为了感谢牛一年来的辛劳,冬至这天一定让牠舒舒服服的休息一天。

冬至习俗

  早在周朝,天子就选在冬至日举行郊祀的典礼。这和冬至时值阴阳交替的时机有密切的关联。《礼祀》「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因为日属阳,夜为阴。冬至后白日渐长,阳气勃发,所以是祭天的最佳时节。同时也因为阳气始生,须安息静养,所以又有冬至忌出游的说法。《易经》「复卦象传」说:「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施不行,后不省方」。

  儘管冬至后,日光照射逐渐北移,但酷寒的气候仍会持续一段日子。为了替年老的长辈御冬,汉朝有在冬至献履袜给尊长的习俗。崔駰(逝于九二年)的「冬至袜铭」就记载了这项习俗。同时,汉朝的冬至行事也添加了祖先崇拜的成份。崔寔(逝于一七○年)的《四民月令》记载:「十一日,冬至之日荐羔。先荐玄冥于井,以及祖祢。斋、馔、扫涤如荐豚。其进酒尊长,及脩谒刺贺君、师、耆老如正日」。这是说,汉朝人在冬至以羔祭水神玄冥及祖先,以酒进奉尊长,并在冬至这天准备「谒刺」。所未有纸,谒刺的作法是将竹木削薄后,再于其上书写姓名。至于「贺君、师、耆老如正日」则可以看出上古以冬至为岁首在习俗上的残留。

  南北朝时的冬至,融合了逐疫的传说,有作赤豆粥的习俗。宗懔(四九八─五六五)的《荆楚岁时记》按语中说:「共工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死,为疫鬼,畏赤豆,故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之。」文中同时提及,晋魏官中有用红线以测日影的习俗:「冬至后,日影添长一线。」以冬至作为年节的传统源远流长,许多朝代的冬至习俗都可看出来有庆祝新年的意味。沉约(四四一─五一三)的《宋书》「礼志」:「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因小会其仪,亚于岁朝也。」有人因此就称冬至为「亚岁」。唐朝李绰(约八八○以后)的《秦中岁时记》也记载:「冬至,赐百官辛盘,谓之借春。」除了在冬至赐臣下外,官中也于此日受外邦进贡。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载,开元二年(七三○)冬至,交阯国曾进贡一株「避寒犀」,甚受唐玄宗的喜爱。

  宋人注重冬至的程度,远超过其他的岁时节庆。《东京梦华录》(序于一一四七年)卷十上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南未时,甚至在冬至前后三天商店罢市,垂帘饮酒赌博,称为「做节」(周密,一二三二─一三○,《八武林旧事》卷三)。南方甚至有句俗话说「肥冬廋年」,可以为这种现象做一注脚。

  元朝的冬至,由太史院向宫中进次年的曆书。宰相并率百官入宫朝贺。士庶人家则往来贺节,互赠礼物(熊梦祥,元末人,《析津志》「风俗」。

  自明洪武十七年(一三八四)起,冬至开始放假三天。据刘若愚(生于一五四一)的《酌中志》火集记载,明朝宫中自冬至节开始,宫眷内臣都换穿阳生补子蟒衣,房中则挂绵羊太子画贴。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诗图。一般认为,冬至后,要过九九八十一天才能寒尽春来。有人便发明了「数九九」的歌谣来打发漫长的冬日。九九消寒诗的内容多以描写冬日景象为主。其中一首流传甚广的诗句如下:

  一九二九相逄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

  六九五十四穷儿争意气;

  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担;

  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阴地;

  九八十一犁耙一起出。

  除了数九九以外,也有人取九个九划的字组成一句,以描红的方式,每日描上一笔,描完九个字就寒尽春回了。比较常见的诗句有「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幸保幽姿珍重春风面」、「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

  另有一种九九消寒图是以梅花为图案。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之二说:「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日九九消寒图』」。图旁通常还有一对联,道:「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

  第三种消寒图,是在一张纸上印上九九八十一个圆卷,按照日期,每天在圆圈裡记下天气的状况。有一口诀是「上阴下晴,左风右两,雪当中」。这种九九消寒图,可以作为分析气候的珍贵资料。

  清朝皇室于冬至日祭天,次日百官上表朝贺。是一年当中相当重要的典礼。据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一七五八)记载,当时的「绅耆庶士,奔走往来,家置一簿,题名满幅」。这种习俗,又称「拜冬」。拜冬的时候,不论男女,都会穿上新衣来互相拜揖。南方人则有在冬至拜墓的习俗,称为「挂冬」(李调元,约一七七八左右,《南越笔记》卷一)。先冬至一,日亲朋之间就以食物相馈赠,提筐担盒,往来不纪于道,称为「冬至盘」。节前一夜,称为「冬至夜」,人家设席饮宴,称为「节物」。归宁娘家的女儿,在这天一定得回到婆家。据说,冬至夜若留已嫁的女儿在娘家过节,那会使两家都发生不吉利事情。不论贫富,家家都在冬至拜祖先,偶而也有悬挂祖先遗像的(顾禄,《清嘉录》一八三○)。

冬至食俗

  冬至的应节食品,北方多吃水饺或馄饨,南方多吃汤圆。

  据陈元靓(约一二二五─一二六四)的《岁时广记》引吕原明《岁时杂记》说:「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故有『冬馄饨,年发飥』之说」。南宋时,馄饨也用来祭祖。富贵人家讲究新奇,还有在一碗馄饨中,作出十几种口味的,称之为「百味馄饨」。冬至为什麽要吃馄饨呢?据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吨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大约从宋朝开始,中国人就在元宵节吃汤圆。明清以后,江南人也在冬至以汤圆祭祖、祭灶。顾禄在《清嘉录》(一八三○)卷十一裡记载这种汤圆的作法如下:「比户磨粉为糰,以糖肉豇豆沙,芦菔丝等为馅,为祀先祭灶之品,并以餽贻,名曰『冬至糰』」。其中汤圆还分大小,有馅而大者称为粉团,是晚上祭祖的供品。无馅较小的是粉圆,是早上拜神的供品。

  全国各地也有许多深具地方特色的冬至食俗。例如湖南人过冬至,会杀鸡宰猪,把肉阴乾,称为冬至肉。有俗话说「吃过冬至肉,身体赛牛犊」。杭州人把冬至那天吃剩的鱼头鱼尾,放在米缸裡过一夜,第二天再偪出来吃,称为「安乐菜」,俗语说:「吃弓安乐,菜万事都顺遂」。常州人则吃一种隔夜的热豆腐,有句话说「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块热豆腐」。

  除了固定的节食以外,国人也有在冬至进补的习惯。在寒冷的天气裡,为了抵御严冬,身体会消耗掉比平常更多的热量。因此,以高热量的食品进补,是很符合养生之道的。一般而言,冬至进补的食品以肉类为主,再加上各种滋补的药材炖煮。在过去的农业社会裡,冬至可说是个打牙祭的好时机。近年来,国民生活水准提高,吃得又好又讲究。因此,冬至进补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备受重视了。

全国各地的冬至习俗

河北省

  东安县冬炉、猎兔,人家祭祖、贺节、拜师。怀柔县冬至量日影以占次年收成丰欠。乐亭县士以麵食祭祖,农家于此日商定子女嫁娶之事,此后商贾价便启程往京师作买卖。南皮县冬至日人家互相拜贺,拥炉会饮,称为「扶阳」。新河县乡塾弟子于冬至日各拜业师,称为「拜冬」。

山东省

  滋阳县冬至修燧灶以祈求长寿。曲阜的妇女节前就做好布鞋,于冬至日赠送舅姑。海阳县吃羊肉,叫做「却寒」。邹县儿童作「拿寨」、「打瓦」的游戏。少年开始习武,叫做「看冬」。但邹县并无贺冬至习俗,据说孟子于冬至日,乡人十分悲痛,于是废除庆贺冬至习俗。临沂县民在冬至日用火纸剪製衣服,携至祖坟前焚烧,然后添土。

山西省

  冬至日,猗氏县农夫拔取麦根,其白蕊多寡以卜次年丰欠。永和县称冬至为「追节」。阳城县称冬至为「喜冬」,官绅士家行拜贺礼。民间只以麵角祭祖并进奉家中尊长。大同县于冬至日祭财神。河曲县拜冬时,饮宴佐以羹,枣酿羔羊。

河南省

  陈州冬至扎纸成束后,君以焚烧,称之「送段」。西乡县冬至日向巴山看雪,占来年丰欠。临潼县农谚「一九雪,九九皆有雪」。

江苏省

  嘉定县最重视冬至,前一夜称节夜,也称除夜。春资糕以祭祖,并以之馈赠亲友,设席宴饮,称之「节酒」,也称「分冬酒」。金坛县贺冬时,于宗祠祭祖并团拜。苏州冬至家宴,席间必备一种以黄酒加糖浆製成的冬阳酒。

浙江省

  杭州冬至以赤豆饭、新米糕祭祖。嘉善县以冬至天晴来卜次年丰收。桐乡县冬至,缙绅行庆贺礼,佣工休假三日。萧山县冬至,各家以糯米粉、麦麵里肉馅相馈赠。诸暨县冬至,以餈糕享奠祖先及亲友之有丧者。上虞县冬至,乞丐扮鬼执武器沿门逐疫,如古之傩礼。

江西省

  湖口县冬至,民家早起设羹饭以祭祖,称为「冬饭」。新昌县冬至,各姓相率祭祖。

福建省

  福州冬至以汤圆祭祖,又取之粘于门楹之间。漳浦县民冬至以小汤 圆遍涂门户器皿中,称为「祀耗」,凡家中有丧事的,则不做汤圆。

广东省

  乳源县冬至各家祭祖,亦至坟墓挂纸,俗称「挂冬」。顺德县冬至宴客以鱼肉腊味蚬菜合煮,众人环锅而食,称之「围炉」。澄海县冬至不下田,不用牛,不汲井,犹有古人「闭关息旅」之遗风。

台湾的冬至

  台湾的冬至,高据高拱乾修的《台湾府志》(一六九六)卷七记载:「冬至,人家作米丸祀众神及祖先,举家团圞而食之,谓之『添岁』;即古所谓『亚岁』也。门扉器物各粘一丸其上,谓之『饷耗』。是日,长幼祀祖、贺节,略如元旦」。

  同样的习俗历经数百年,变化仍不太大。不过,到了清朝末年,就有以冬至汤圆上生男生女的习俗出现。《新竹县志初稿》(一八九八年)卷五载:「十有一月冬至日,……先一夜少妇用炭炙丸,视丸形开阖、凸凹,卜生男生女之兆」。

  冬至的汤圆,俗称冬节圆,要作红、白两色。另外再作如鸡蛋大的汤圆红白各六,内包糖料、花生粉等,称为「圆仔母」。家中有小孩的,就让他们用染色的圆仔 (生粿)捏塑一些动物造型的小玩意儿,俗称「做鸡母狗仔」。拜过祖先的冬节圆,照例要粘贴一两颗在门扉、窗户、椅桌、床柜等处。据说,这些冬节圆,日后乾燥给子孩吃,能保佑小孩平安长大。

  吃冬节圆时,还有一种俗信:每匙只舀两粒,吃到最后,未婚者必剩下奇数,已婚者必为偶数。嗜赌者也会以碗中剩下的汤圆数的奇偶,来预测自己赌运的输赢。

  台湾民间以往也有在冬至日「补冬」的习俗。补冬的内容视家庭贫富而异。「有的宰鸡杀鸭炖八珍,有的买羊肉和乌枣炖食,贫户则以福眼肉和糯米、糖灯米糕而食,俗谓此日食补品,于身体特别有益。」(王诗琅,《艋舺岁时记》,一九七四)台南地区的冬至,除了拜祖先以外,还有拜神佛、灶王爷、三界公及地基主的习俗。供品除了汤圆以外,还有一种「菜粿」。菜粿的做法是先将糯米浸水,用石磨磨圆仔,加上一些红色色素以增加美观,就可以用来包馅料有萝卜丝、花生粉、白糖、肉燥等。包好后捏成半月形,放在高丽菜上,就可以放进蒸笼了。蒸好的菜粿带有高丽菜的清香,是很受欢迎的冬至食品。

  早期客家人的冬至祭祀,最大的特色是完全以「饭圆」来祭拜。通常在冬至前一天晚上,就先煮咸饭圆当点心吃;冬至那天早上才煮甜饭圆来祭拜神明、祖先。客家的咸饭圆也是相当具特色的民俗小吃。通常咸饭圆不包馅,而是在汤中加入许多丰富的配米,通常有虾米、香菇、葱蒜花、芹菜珠、蒜叶、筒蒿、廋肉、香菜等等,随各人喜好而调配。

  苖栗地的客家人,冬至祭拜的对象除神明、阿公婆(祖先)外,也要拜伯公(土地公)。祭祀的时间相当早,通常在早餐之前就拜好了。拜完后,将几 料圆粘门上敬拜门神。这个工作通常由家中的小孩来完成,等饭圆乾了以后,再由 小孩拿去烤来吃。至于要给牛吃的饭圆,则是将地瓜的中心挖洞后,再塞入饭圆给牛吃。

  大部分的客家人也在冬至进补。补冬的食品大都是一年生番鸭公、或阉鸡公。配药多为中药的「十全」或「八珍」。「十全」包括人参、黄耆、白术、当归、伏苓、地黄、川芎、勺药、桂枝、甘草等。「八珍」则少了上述当中的黄耆、桂枝两味。

冬至诗词选

冬至

  鲍照(逝于四六六)

  舟边庄甚笑,水流孔急叹。

  景移风度改,日至晷迴换。

  眇眇负霜鹤,皎皎带云鹰。

  长河结 玕,层冰如王岸。

  哀哀古老容,惨颜愁岁晏。

  催促时节过,逼迫聚离散。

  美人还未央,鸣筝谁与弹。

冬至

  杜甫(七一二──七七○)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涯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辰。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是三泰。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杜牧(八○三──八五二)

  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尊前岂解愁家国,辈下惟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冬至吟二首(选一)

  邵雍(一○一○──一○七七)

  冬至天之半,天心无改移。

  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元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

  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庖牺。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溼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辛西冬至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十一月二十七日冬日

  朱德润(一二九四──一三六五)

  卷地颠风响怒雷,一宵天上报阳回。

  日光绣户初添线,雪意屏山欲放梅。

  双阙倚天瞻象魏,五云书彩望灵台。

  江南水暖不成冻,溪叟穿鱼换酒来。

杂咏

  杨允孚(约一三五四左右)

  试数窗间九九图,馀寒消尽暖回初。

  梅花点遍无馀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丙子冬至

  李梦阳(一四七三──一五三○)

  奉天门下玉阑桥,此日催班早侍朝。

  占史奏云懽万国,大官传宴散层霄。

  苑梅迎律春先动,宫柳临风色欲摇。

  一出忽惊今十载,百年勳业有渔樵。

长安冬至

  董其昌(一五五五──一六三六)

  子月风光雪后看,新阳一缕动长安。

  禁钟乍应云门面,宝树先驱黍谷寒。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冬至简介  冬至  冬至词条  简介  简介词条  冬至简介词条  
茶文化西方节日

 彭斯之夜

 在苏格兰,1月25日是彭斯之夜。这一节日是为了纪念最受苏格兰人民喜爱的18 世纪民族诗人罗伯特·彭斯。这位著名的诗人用苏格兰方言和标准英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大...(展开)

茶文化茶具

 如何选购全手工紫砂壶?

前几天,兴致以来随手写了个帖子。很多紫砂壶爱好者看了以后都和我联系,有的成为了我的客户。有一些给我旺旺留言表示感谢。在此,谢谢你们的厚爱!1、紫砂壶从外形来看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