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牛郎织女的故事溯源

  在我国历史上,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的前秦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元典时代” 。这一时期,在我国范围内普遍出现了文字、青铜器、祭祀仪式等一系列重要的文明因素,中国文化开始从蛮荒时代步人文明阶段。与此同时,随着《诗》 、镶书》 、(礼》 、(易》 、(春秋》及诸子著作的问世,中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构架逐渐形成,并且由此奠定了后世我国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因此,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哲学思想、传统节日还是神话传说、民间习俗,要探求其中所蕴涵的文化源头,都可以上溯至“元典时代。我们所关注的牛即织女故争也不例外,在这一时期的典籍中,我们已经可以见到构成故事的许多要素。

  牛郎与织女的神话故事,可以按照起、承、转、合的故事情节发展分为四个绢成故事的重要因素:牛郎织女的人物化两者爱情关系的确立;天河两隔的矛盾“鹊桥相会,的结局。在这四个故事组成要素中前两个是牛郎织女故事产生的基础,而“天河两隔,则作为故事的主要矛盾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以鹊桥相会,的矛盾化解方式构成了整个神话故事。牛郎织女故事在我国形成的过程也是按照以L四个要素产生并最终定型的,即先有了故事主要人物,接着确立人物关系,然后随清节发展产生矛盾并最终形成完整的神话。下面我们就沿着故事形成的线素,从牛郎与织女两个故事角色的形成开始说起:

  我国历史上的商和西周,是以观天象授农时的时代。日月星辰指示着四季更替、朝作暮息和人们衣食住行的种种安排口星象对于人们来说既熟悉又亲切。因此,在反映这一时期人们生活情况的重要典籍《诗经》中以描写星象为主的诗词并不少见。从文献来看,牛郎织女的有关记载最早见于《诗·小雅大东》中。<大东》篇原是一首表现西周时代东方诸候国臣民讽怨周王室的诗。这首诗以天象为比兴,把“天文’与‘人文结合起来,借夜空繁星抒发悲愤之思,在以描写星象为主的诗词中别具风格。作为牵牛织女故事主角的牵牛星和织女星也出现在这首诗中,本诗的第五章有:‘或以其酒,不以其浆;鞘(Juon捐)朝佩琏(s山岁),不以其长。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跌(ql歧)彼织女,终日七襄”第六章则有:“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hu6n缓)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摊(」 l自救)天毕,载施之行’对于这两段诗句,人们很早以来就不能完全读懂。尤其是其中相当关键的“七襄一词从朱熹(113任1200年)到高亨(今人)都表示不知所云。一般则都理解为“来回(越过)七次气诗中的‘跌彼织女,是说(织女星所在的星宿)三星鼎足而成三角状。而‘皖彼牵牛”的“皖’是指“明星状,。这样结合整首诗的意义,关子牵牛和织女的八句(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跌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的字面意思一种解释为:“天上有条银河,有明亮的光彩可以观览。在河之一畔,鼎足而成三角的织女星,从早到晚越过七个星次。虽然一天来回七次,却织不成花纹布匹。

  在河的另一端,明亮的牵牛星,也没能拉着车厢。可见,该诗由织女到“七襄,然后蝉联而下,更联系到牵牛,层层推进,从而借星象表述出东人哀苦无助的情形。然而诗中的践彼织女中的“践",古文中也可作为踞起脚跟,形容盼望心切的解释。如《诗经·卫风·河广》中:“谁谓宋远,践予望之。 ”这样“跌彼织女一句也可以理解为“踞起脚来眺望的织女” 。如此一来这八句诗的意思就叮以理解为在天河的一畔,贴起脚来眺望的织女,从早到晚徘徊七次。虽然一天溜达七次,却织不成花纹布匹’在这里织女星的意象显然是怀念远人,盼望早会,而牵牛星的意象不可确解,但也可以解释为“为了急着向家赶不要车厢了,或理解为像没有车厢压着那样轻快地跑回家中,。这样的理解基本符合原始的语句同时也和后世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联系起来这就是说仅从字面意义解读,我们基本上可以读出后来神话故事的大致意思来。这里包含两种可能性:一是在创作这首诗时这种故事已经存在,所以才这样有意味、有情感地来写织女和牵牛二星。第二种可能是当时没有这一故事,但后人完全可以以诗中所描述的意象加以发挥,从中引申出这样的故事。

  我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首先从诗句的上下文来看,该诗显然写的是天上星象,涉及牵牛与织女两星宿的部分以描写其天象特征为主,进而借星象来比兴,抒发诗人的愤艘之情其次是从后世的出土文物来看,织女星和牵牛星在古代曾长期作为方位星来使用而诗中所描写的情景显然是天象在地上的投影。当然这里也并不徘斥故事存在的可能,只不过证明两星作为指向方位(无论天上还是地上)的星宿曾被人们长期普遍使用,诗人完全可以故事性地或拟人式地来写星象。不管怎么说,在《诗经》中的织女和牵牛主要还是作为星宿出现的,并没有出现神话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相互关系和情节按照传说演变的规律牵牛与织女下一步的发展就是由星宿向神话人物的转变。在从西周至两汉的漫长岁月中,这一转变可能极为复杂。从史料上看西汉时期牵牛织女传说有了显著的发展。(文选》卷一所录班而(32一92年)《西都赋》曰:“集乎豫章之宇,临平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心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文选》第二章张衡《西京赋》又曰‘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卷一《西都赋》李善注引(汉宫胭疏》说:昆明池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这些记载都明确地指出了昆明池两畔左右分别玉立着牵牛织女两石像在这些记载中,故事的主角牵牛织女已经从虚无缥缈的天上来到了人间成为了有形可见的人物,可见后世牵牛织女传说中最基本的故事主角在这里已初具雏形唯一不明确的是牵牛与织女的关系是恩爱的夫妻?或是倾慕的恋人?这在当时的材料并无进一步的记载说明。可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由于这一时期的牵牛织女形象已经完成了由星宿到人物的转变,因此后人就完全可以以此为基础在这个框架之内引人爱情关系的因素确定牛郎与织女的恋爱关系,并进一步引人天河相隔和七夕相会的故事情节,从而产生出完整的爱情故事。当然,我们不排除在两汉时期完整的牵牛织女故事已经在民间流传的可能因为任何以书而形式记载的故事都是以其在民间广泛流传为基础的。而民间故事的流传在信息传递并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也完全可以相信牵牛织女故事的形成比其在书面记载的时间更为提前。无论如何在两汉时期牵牛织女故事的发展相比《大东》篇中所描写的显然进了一步到了东汉后期,牵牛与织女的故事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古诗十九首》中的诗词《迢迢牵牛星》中有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摧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的时代在东汉后期,略早于曹氏父子(三国)。将这首诗和曹氏兄弟的作品加以对照可以看出,在东汉末年到魏这段时间里,牵牛和织女的故事大概已经定型了。这首诗清晰描述出的是一个完核细致的画面:(织女〕伸出纤细的素手,抚弄着机抒。每大都织不成布匹,眼泪却如雨水一样滴下来。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能有多么遥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交谈。整首诗洋滋着美丽的河汉女〔织女)对于牵牛的深深思念,对于不得与心上人相会的无穷悲伤。从这个诗中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既明确表达了牛郎与织女的恋爱关系也着重描写了阻碍两者相会的银河。从这两个关键的故事因素,我们不难设想出其前后的故事情节。应该说,在这首诗中随着爱情关系的确立,以及故事主要矛盾(银河相隔)的引人,标志着牵牛织女故事的基本成形。同时,牵牛织女的人物形象无疑也完全成形了。

  有关鹊桥相会的传说记载也在两汉时期出现。东汉人应助编撰的《风俗通义)中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宪,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 ”假如根据唐代白居易在《六贴》中所引(淮南子》佚文“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的说法〔今本淮南子未记载),在西汉时期牵牛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就已经存在。不论哪位的记载更准确。都表明最迟至东汉时期不仅牵牛、织女为夫妻之说已被普遍认可,而且他们每年以喜鹊为桥,七夕相会的情节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融人民众风俗之中了。至此我们可以说,从商周时期到东汉末期许多文献所录的有关牵牛织女传说的种种记载我们可以得知该神话故事的形成从故事基本要素的形成开始经过民间加工逐渐丰富,经过了相当长的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牛郎织女故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牛郎织女的故事溯源  溯源  溯源词条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词条  故事  故事词条  
茶文化雨水

 雨水拉保保

 拉保保是流行于四川一些地区的汉族特有习俗,又称拉保爷、拜干爹、闯拜、寄拜等。旧社会,人们迷信命运,为儿女求神问卦,看自己的儿女好不好带,尤独子者更伯天折,一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