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关于二十四节气,我们既熟悉又陌生,因为从我们懂事以来,就知道这个古老的划分方法。冬至吃饺子,立春吃春卷,这些民俗同样让我们记忆深刻。但是,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真正来历,以及与它相关的科学道理,我们却始终是似懂非懂。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并真正了解一下这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古法计年。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文化遗产,是反映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其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我们先辈认识自然的结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且通过影子的长短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入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我们知道,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公转和自转,通常把地球绕太阳的轨道称为黄道,而二十四节气正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定为“黄经零度”,即春分点,从这里出发,每前进巧度就为一个节气,从春分往下依次顺延为清明、谷雨、立夏等,待运行一周后又回到春分点,此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共分为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其实是一个“时刻”,而非“一日”。在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中,由于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公转轴有23.5度的倾角,使得夏季正午时太阳仰角角度较大,冬季时较小,从而影响一年四季的气温与季候。为了让先民们能得知寒暑气候变化而决定农事进展或作为生活起居的参考,古代历法学家规定:将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归年时间平分为12等份,称为中气:再将两个中气等分称为节气,此为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准种节气的制定法称为“平气法”。然而,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为椭圆形,所以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较远时则较慢,对当时制定此历法的中原地区而言,某些节气无法反映出真实的气候状况。所以从清代开始,才另定以春分点为Q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定为一个节气或中气,现在的中气和节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从农事季节与气候变化规律的经验中,根据一年里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测定的。初有“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后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逐渐增加,到秦汉时而成二十四节气

  由于一年中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不同,便有不同的太阳高度和昼夜的长短,从而形成光照和季节的变化。当太阳直照地球赤道时,南北半球相等纬度的地方太阳照射角度相同,昼夜平分,这时叫“春分”。以后,太阳直照位置北移,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当太阳直照北回归线时,为“夏至”,北半球白昼最长。之后,太阳直照位置南移,又回到赤道,也是昼夜平分,叫“秋分”。太阳南移至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便是“冬至”。在太阳渐移过程中,有季节的转换、气温的变化、生物的消长等,每半月左右时间必有明显不同,设定节气,便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大雪、小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8个节-铋预示季节转换的。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寒、大寒是反映气温的。雨水、谷雨、小雪、大雪4个节气表示降水时期和程度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则反映生物生长和农事活动的。

  由于二十四节气同阳历一样是依地球绕太阳公转设定的,所以每个节气在阳历的月份里几乎年年一样,最多相差一两天。有一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年节气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二一,下半年来八二三。前四句指农历节气,后四句是这些节气在阳历月份的时间。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一组节令的总称。即自立春至大寒共二十四个节气,以表示一年中天文、季节、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它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二十四节气中反映日照长短的有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反映温度的有小暑、大暑、处暑、霜降、小寒和大寒;反映温、湿度的有白露、寒露;反映降水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和大雪。其余则是反映自然物候和农业物候的。

  那么,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形成的?又起源于何时呢?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二十四节气最初只有夏至、冬至,在春秋时代,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二。随后,逐渐增加了春分、秋分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后来成为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以后不断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人们根据节气候时而行,很多汉画像石上的画面上有飞鸟、动物、树木和大自然中的一些物象。这些都是当时人们判断节气的重要物候。

  到了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始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它是以北斗星斗柄的方位定节气一:《淮南子》一书中对节气的记载,和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完全一样。

  二十四节气涎生后,自古以来就有一些报节气的风俗,如西安鼓楼就有二十四节气鼓。

  西安钟鼓楼位于西安市中心。钟楼与鼓楼东西对峙。钟楼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和清乾隆五年(1740年)先后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

  西安鼓楼是目前所存在全国最大的鼓楼。楼的外檐和平座都装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整个建筑层次分明,浑雄博大。

  鼓楼里最具有历史感的东西,就是二十四节气鼓。流传千年的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鼓被制成了面面威风凛凛、震撼世人的大鼓,让人感慨赞叹。

  这24面鼓,鼓面上用漂亮的字体撰写出二十四节气名字,一一对应着二十四节气。每当鼓被敲响时,轰轰作响,声传百里。并且,按照不同的节气,这些鼓还有各自不同的鼓点韵味,非常有特色。如今,鼓楼已经成为西安的热门旅游景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词条  由来  由来词条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词条  
茶文化春节

 阿昌族春节

 阿昌族过年,即过春节。时间与汉族春节相同,活动内容带有浓重的民族特色。阿昌族腊月下旬就进入春节的筹备阶段,开始置办年货,舂粑粑、饵丝;和田泥找平地面,刷墙和灶...(展开)

茶文化重阳节

 安徽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也叫“重九”,安徽各地有各种民间习俗。  “重九登高”的民俗。重阳这天来临时,一些文人结伴登山、赏菊,观满山红叶,吟诗、饮酒、作画抒情,...(展开)

茶文化茶的功效与作用

 茶叶生物碱介绍

生物碱  是一类含氮的复杂环状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少数动物中,茶叶中的生物碱主要是嘌呤碱,其中最多的是咖啡碱,其余的还有可可碱、茶叶碱等。现主要介绍咖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