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端午插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营蒲作为重要的节日活动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清扫庭院,采来菖蒲、艾条插在门嵋,或者悬挂在房间里。人们还用菖蒲、艾叶、蒜头等制成艾虎、花环等佩戴,不仅美丽芬芳,还可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篙。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艾,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性温,味苦,可人药。用晒干的艾叶做成艾卷,能灸治多种疾病。煎服有止痢、止血和治疗妇女病的作用。而且艾的清香气息还能驱赶蚊蝇。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曹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在门上、室内悬艾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在疾病流行的时候,在室内点燃艾绒,用烟熏,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消毒方法。

  实际上早在战国时代,人们就已认识到艾的药用价值,《孟子·离娄上》说:“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生不得。”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艾是可以治病的。用艾治病的方法是把艾叶制成艾绒灼烧以灸病。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这一天人们都洒扫庭院,除了在家里挂艾枝、悬菖蒲,还要在院子里面洒上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也是我国各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五月初五一大早,人们就起床,踏着露水到田野或花园去采集艾蒿。回来后,把它悬插在门上,叫“插艾”。这一习俗由来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南朝。梁宗懊《荆楚岁时记》云:

  “荆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赌百草,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雄毒气。”

  所以民间插艾于门,目的是借助其挥发的气味,驱除邪气,消去病灾。

  关于端午插艾,民间有许多说法。

  一则传说是,唐朝嘻宗年间,黄巢造反。打到河南邓州城下,黄巢发现难民纷纷逃亡。黄巢见一中年妇女怀抱五六岁大孩,手拉二三岁小孩,便问她为什么离家外逃。妇人答道:

  “衙门说黄巢来血洗邓州,让大家逃命。”再问她为什么拉小抱大,妇人答道:“抱着的孩子是个孤儿,父母双亡。拉着走的这个孩子是我的。万一丢下一个,我就丢下这个小的。”黄巢听了深为感动,对她讲:“我黄巢专杀贪官污吏。你爱别人的孤儿,我爱天下的百姓。”说着,顺手拔下路边两株艾苗给她说:“有艾不杀!请大嫂回城对穷人说,只要门上插艾,就不会受到伤害。”妇人立刻回城传话,很快传遍全城。当晚穷人家的门上都插上了艾。第二天恰是端午,起义军攻邓州,看见门上插艾者不杀,开仓分粮,万民尽呼。从此便留下了插艾的习俗。

  另一则传说是,很久以前,民间闹灾,一天,老神仙来到人间,变成个小老头,到一个村子巡视。他见一个老妇人用白面汤喂猪,汤中还有成块的饼子和馒头。小老头便向她要饭,不但什么都没要到,反而遭来了辱骂。小老头见老妇人太恶毒,便在她家墙上写下“明日起瘟病,全村人死光”几个字,便化作青烟遁去。第二天一早,老神仙拿着瘟瓶来到村子上空,忽见一妇女抱着大孩子、领着小孩子急忙过河。老神仙不解地问她:为什么不抱小孩子?妇人回答:“大孩子是前妻留下的,小孩子是亲生的。我要照顾好这没妈的孩子。”老神仙很受感动,拔了一株艾篙,教村民插在自家门便可免灾。虽然天上撒下了瘟疫,但全村人都得救了。而这一天,恰好是五月初五。

  古人插艾是很有讲究的。所插之艾,有的做成人形,有的扎成虎形。有的把艾条插于房门的两侧,用葛藤绕缠起来,上面再悬一两枝曹蒲,远观翠绿,近闻清香,实在是一种极好的美化。

  为什么艾上还要悬营蒲呢?原来营蒲也是一种药材,其根茎有镇痛、健胃、驱风、利尿之效。更主要的是曹蒲叶又长又直,像一把青铜宝剑,所以清顾禄《清嘉录》中说:

  “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而葛藤坚韧如练,被看作是锁鬼的铁索6这样一来有如虎之艾、如剑之蒲、如索之藤把门,自然会将病魔恶鬼赶出门外。但对于人来说,这些青草却以其清香有助于健康。

  在东北,人们不仅把艾蒲之类插于门房,有时还用来作女人的头饰,插于翼边。近人孙介寿在《端午晓起》一诗中写道:

  “村儿卖芍呼深巷,晓籁传潮耳鼓麻。

  门悬蒲剑艾枝针,巷插灵符另进那。”

  美丽的女子发髻上替一枝青白的艾,显得那么清纯,这也算端午的一个时景吧。

  这天,男子也有插艾的习惯。宋代大诗人陆游《重午》诗记录了这样一个场面:

  “叶底榴花先蜂蜡,街头初卖范池冰。

  世间各自有时节,萧艾着冠称道陵。”

  在卖冰水的街头,那些道士们的帽子上插着萧艾,宣传自己是道教老祖张道陵的徒弟。宋人戴复古《扬州端午呈赵师)则说家家门上都悬挂着篙艾:

  “榴花角泰计时街,今日谁家不酒禅?

  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篇艾上束门。”

  后来人们把艾草编成虎状于门端高挂,借以驱疫。清人周宝善诗云:

  “沿门端午贴灵符,悬起朱砂判子图。

  艾虎蒲人同逐疚,雄黄倒挂酒葫芦。”

  近人顾晋昌为辽宁人,他的《鸡塞集》中有三首小诗集中描写了北方悬艾的风俗:

  《采艾》

  “未能免俗与今同,率小儿孙越岭东。

  采得芜芜新绿艾,为人为虎佩身中。”

  《艾人》

  “搏艾为人事亦奇,家家防疫系门相。

  果能驱兔无灾恙,天下应多不死儿。”

  《艾虎》

  “寻常一样三年艾,今日妆成百姓王。

  不有闺中夸斗巧卜如何草木亦生光?”

  诗中写诗人率领儿孙去采艾,采回后或编为虎状佩带身上,或结成人形悬于门首。编结的工作一律由闺门女子完成,借此正好可以一比手艺的高低。女戴艾虎还有个说法,不惟驱疫,还能盼生个男孩。宋人赵长卿有〔醉蓬莱)一词涉及到这一心愿:

  “见浴兰才罢,拂掠新妆,巧杭云髻。初试生衣,恰三裁贴体。艾虎宜男,朱符辟恶,好储祥纳吉。金凤仪头,应时戴了,千般忱戏。那更殷勤,再三祝愿,斗巧合欢,彩丝缠臂。刻玉香蒲,泛金触迎醉。午日熏风,楚词高味,度遇云声脆。赤口白舌,从今消灭,诸余可意。”

  明人吴子孝有一首词〔齐天乐)(午日),说艾虎高插竞渡的龙门之上,那么艾又有祈样之神力,可以保佑赛舟的胜利:

  “澳山有主,喜川竞舟,龙门悬艾虎。寄与良朋,年年常似许。”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端午插艾  端午  端午词条  端午插艾词条  
茶文化茶具

 明嘉靖提梁壶历史文化介绍

明嘉靖提梁壶是明代紫砂质的饮茶器具,该提梁壶是1965年南京市博物馆在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一位名叫吴经的明代司礼太监的墓中发现的。根据与之一起出土的砖刻墓志铭可以...(展开)

茶文化茶具

 宜兴紫砂艺术的审美观

宜兴紫砂陶艺术自起源于宋代,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美、丰富,如何鉴别和欣赏这一门世界陶瓷门类中独树一帜的紫砂陶艺术,即对于紫砂陶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