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望果节

藏族望果节

  望果节,是西藏藏族人民一年一度预祝丰收的传统节日。“望果”是藏语的译音。“望”,藏语的意思是“土地”,“果”的意思是“转圈,“望果”,按字面的意思翻译,就是绕地头转圈。

  望果节,流行于西藏的农区,它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都在秋收之前选择吉日举行。为期1至3天。届时,男子身着大领,开右襟的长袍,腰系长带,脚穿统靴,袒出左臂;妇女们则穿宽领无袖长袍,内着衬衫,腰系图案美丽的围裙,成群结队在田间巡游。同时,还举行赛马、射箭、赛耗牛、唱歌跳舞等项目的比赛。大家尽情欢乐,非常热闹。

  望果节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千多年以前,就流行于今天的雅鲁藏布江的中下游地区。据藏文《笨教历算法》等历史文献记载,远在公元5、6世纪,雅隆地区已经兴修水利,使用木犁耕地,农业生产比较发展。为了消除风、雹、霜等自然灾害,确保农业丰收,人们向笨教教主请求办法,教主按笨教的那一套,教农人绕地头转圈,求神保佑丰收。

  干是人们以村寨为单位,由本教教主带领,手捧香炉,高举精杆的人引路,群众手拿青棵、麦穗跟在后面,析祷神灵保佑,免灾除害,获得丰收。尔后,进行角力、斗剑、耍梭标等活动。8世纪后期,笨教的势力大大消弱,宁玛派掌握在西藏地方的实权,望果节又带上了宁玛派念咒保丰收的特点。到14世纪时,宗喀巴在西藏进行了宗教改革,在中央封派王朝的支持下,格鲁派(俗称黄教)成为西藏的主要教地,居于统治地位。这时,望果节的内容又发生了变化,转地头时,要举佛像,背诵喇嘛教经文,求佛保佑,风调雨顺,秋后丰收。娱乐活动也增加了赛马、射箭、唱藏戏等内容。望果节已成为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在民主改革以前,望果节并没有给广大藏族人民带来幸福和欢乐,相反地,官家、寺院、贵族只大领主却利用这个节日对广大农奴,进行敲榨勒索。按农奴主的规定,节日期间,农奴要向农奴主送酒肉,献哈达,预祝农奴主的庄稼丰收。农奴主还要逼着农奴为他们赛马、唱戏、歌舞。参加赛马、歌舞的人必须身着艳丽服装,每天更换,如果没有,就要向农奴主租借,租借一套衣服,节日后要为农奴主无偿劳动2-3天。望果节是农奴的痛苦日子。解放后,特别是1959年民主改革以后,百万农奴翻身解放,政治上当家作主,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望果节的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些不利于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封建迷信的东西,已被藏族人民抛弃,增加了歌烦党、歌颂社会主义幸福生活、歌烦人民解放军和民族团结的新内容。每逢这天,藏族人民都身穿节日盛装,有的打着彩旗,擎着领袖画像,有的抬着用青棵、麦穗扎成的丰收塔,举着标语,有的敲锣打鼓,唱着歌曲和藏戏,绕地头转圈,异常热闹,具有民族风格。绕圈后,人们携带帐篷,青棵酒及其他节日食品,涌向林卡,三五成群,席地而坐。他们一边喝着酥油茶、青棵酒,一边说古道今,畅叙四化建设,到处充满着欢乐的节日气氛。除此以外,有的区县、公社还举办传统的赛马、射箭、赛托牛和歌舞、藏戏比赛。国营商业部门也组织物资交流,供应民族特需商品和日用百货,收购土特产品。汉族干部和群众也纷纷前来参加,与藏族人民共同欢度佳节。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下达后,党的民族政策和各项经济政策得到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激发了广大藏族人民治穷致富的干劲,农业不断获得丰收,望果节的内容更丰富多彩。

  “望果”是佛教专用词,是灌顶的意思。通过这种佛教仪式,指引求得福果和获得解脱之道。这种仪式最早产生于古代印度。古印度国王即位时举行隆重仪式,由国师以四大海之水灌国王头顶,表示授权并祝福。

  虔信藏传佛教的雪域藏人,把这种灌顶方式创造性地移植到农事活动上,运用到祈求庄稼丰收、百姓丰衣足食上,举行庄稼灌顶仪式的日子便是望果节

  “望果”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在转动中灌顶。农人们背着经卷,绕着自家田地转圈数遍便是灌顶。

  为什么一要给丰收在望的庄稼灌顶呢?这与藏区的地理、气候有着直接的关系。高原气流变化的急剧,风雪霜雹的频繁,经常给农民带来意想不到的灭顶之灾。人们企盼丰收的心情十分迫切,心理压力也十分沉重。在科技不发达的过去,农民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神、佛上,盼望通过佛的力量阻挡一切横祸天灾,使一年辛勤劳作的果实能顺利到手。正是这种功利意识的驱动,才孕育出了望果节望果节也在藏区广泛扎根传播,成为较大型的俗民节日。

  望果节广泛流行于西藏农村。在安多农区也有望果仪式,但不是集体性的活动,而是单家独户举行,由一名中青年妇女背负着经卷,绕自家庄稼转圈子,象征神佛在灌顶祝福,以祈求丰收。一般都不举行集体仪式,仅仅绕圈而已。

  望果节最隆重、最典型的要属雅鲁藏布江中游和拉萨河两岸的农村,在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望果节的节日,但称呼不一样,其内容也有差异。后藏拉孜、定日一带称为“雅吉”,即夏天的舒服日子。工布巴拉雪山周围的半农半牧区称为“邦桑”,意思是美好的草坪。-望果节没有固定的时日,大约在庄稼黄熟、准备开镰之前的日子。西藏传统上是在鸟王—大雁南飞之前过望果节

  最早的望果节可以追溯到雅隆王朝布岱功杰时代。根据吐蕃本土宗教苯教的教义,国王规定在收割前农人去庄稼地转圈祈祷,以求得诸神的保佑,使农作物获得丰收。这就说明,望果节的实质目的主要是娱神。拉萨周围的农人都认为水涝虫早、风霜雷电都掌握在念青唐古拉雪山山神手中。谁要惹怒了他,他就会降下冰雹、霜雪、洪水等惩罚你。因此,除了灌顶,增强庄稼的“免疫力”

  外,还得治本追源,让山神偷快高兴,爽快地给人类赐与平安、丰收。

  既然是苯教文化的产物,望果节的祭司自然是苯教职业者。望果节那天,各地以村落为单位,全体乡民出动,绕本村土地转圈游行。队伍最前面,由捧着柱香和高举蟠杆的人引路,接着由苯教巫师举“达达”(绕着哈达的箭杆、木棒)和羊腿领队,意为收地气求丰收。巫师后面跟着手拿青棵和麦穗的乡民。绕圈之后,把谷物穗插在谷仓或神龛上,祈求庄稼顺利人仓。随后便是全村性的娱乐活动,有角力、斗剑、耍梭标等竞技性的比赛,优胜者有奖。最后是全村人唱歌跳舞,痛痛快快玩一天。

  望果节的这种程式在8世纪时的藏王赤松德赞时期最为盛行,后佛教的渗透使望果节内容稍有变化,但大致程式仍保持至今。

  各地都有历史形成的固定的节日场地,这个场地一般要“四有”:有水可以熬茶,有树可以遮荫,有草地可以歌舞,有旷原可以赛马。传统的望果节,第一天便是娱神。全体村民穿上节日服装,带着丰盛的饮食,早早来到节日场地。中央设置巨大的帐篷,白底、蓝花,也有彩色的。当地的头人,或者由推选出的几位老者,把男女巫师请上高高的垫子坐定,向他们献哈达、献青棵酒,请他们降神作法,预言今年庄稼能不能丰收,要注意哪些事情,当地还会有什么好事,有什么灾祸降临,请他们攘灾息祸,带来福气和丰收。

  拉萨东面的工噶谿卡,望果节的娱神活动相当典型。这里有两个女巫师,一个叫尼玛卓嘎,代表工卡地方的乡土神;一个叫曲娜,代表西藏最有名的龙女墨竹色青。相传墨竹。色青住在工卡附近的色青朗措天湖,拉萨的龙王潭是她的行宫。代表乡土神的女子,头上戴着被称为“巴珠”的珠冠,胸前挂着金玉镶嵌的“噶乌”(胸饰),俨然是贵族妇人的打扮;代表龙女的女巫穿神服。每个女巫有两名随从,一名打大红伞,一名捧木盘。预言的事情,由文书记在木盘里的细沙上。她们降神之后,走下神坛,带领所有的头人、百姓绕村子转三圈。凡她们转过的地方,妖鬼逃窜,播下了幸福、欢乐和吉祥。回到节日场地,百姓们开始跳“阿朝”

  (打鼓舞)和唱“谐玛”(祈神歌)。女巫领着打鼓的男子,跳三圈鼓舞;再领着唱祈神歌的女子,唱三段歌。歌舞开始了,村民把女巫围在中间,不停地唱着跳着,歌颂神,歌颂神的功绩,轮流进人圈子,向女巫敬酒,直到女巫和百姓通通醉得摇摇晃晃为止。

  节日的第二天,全村男女列队转庄稼地。男巫、女巫或者驱雹的巫师,高举五色彩绸包裹着的达达走在最前面;接下来是背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的僧人们;紧跟僧人之后,是吹咬呐和长号的农村乐队和举着唐卡佛画的骑马男子;最后是全村的男女百姓,一户出一人,不来的人家不吉利。长长的队列从规定地点出发,沿着全村的庄稼地缓缓地行进,一边走,一边高声齐唱“谐青”。这是一种古老的祈神歌曲,声调悠长而庄严。歌声休止间,众人高吼:“恰古秀!央古秀!”(“福德来啊!吉祥来啊!”)巫师、咒师还摇晃羊的右腿,表示召唤来了吉祥福德。松烟弥漫于夏日的晴空,歌声、喊声回荡在村庄、田野,气氛非常热烈而庄严。

  每个转田的人,都在自己的地里拔三穗青棵,回家供在谷仓或神龛上,说明他(她)带回来了谷物的“央”(灵魂),丰收有了保障。

  转过庄稼地,各家各户钻进柳林,三块石头垒成个灶,燃起红红的野火,熬茶、做菜,进行野宴。

  赛马开始了。骑手们有的穿着清代陆军的马褂号衣,有的穿黄缎子袍服,头戴圆形红穗的“索夏”(蒙古帽),骑着装饰得非常漂亮鲜艳的骏马,轮番进行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赛马有长跑、短跑、大跑、小跑,还有马背上的技巧表演拣哈达和钱币。村民们还在赛场上每隔一段距离竖一个靶子,靶子是用牛皮缝制的,骑手们一个接着一个从靶子面前飞驰而过,朝每个靶子打枪或射箭,轮番进行,中靶者为优胜。名列前茅的,能得到相当于一匹马的价格的奖赏。

  在许多地方,望果节还要赛毛驴、赛耗牛,与其说是比速度,还不如说是给观众一种娱乐。因为毛驴欢蹦乱跳,耗牛胡冲乱撞,惹得全场哄笑不止。

  人夜,广场上燃起熊熊的待先篝火,篝火边放一个大铜缸,每个参加者带一把柴,添进火堆,带一壶青棵酒,倒进铜酒缸,然后加人旋转着的圈子,跳一种叫“果谐”的圆圈舞蹈。跳果谐的人分成两半,或者以男女分,或者以村寨分,先慢后快,互相唱和。几个年轻女子拿着酒飘,轮流给跳舞的人敬酒。火堆、热烈的歌声、旋转不停的舞步,把节日从高潮推向另一个高潮。

  望果节之后,便是紧张、繁忙的秋收。由于西藏地广人稀,过去秋收打场几乎全靠手工劳动,有时直到藏历十一月间,谷物才能进库。因此,工噶村有这么一句谚语:“舒服的工噶望果,是秋收开镰的通知。”

门巴族望果节

  门巴族的望果节也源自藏族。该节日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在谷物成就以前,在被认为是鸟王的大雁南飞之前过。在藏语中,“望”为耕地之意,果为“转圈”,“望果”即为转庄稼地之意。这个节日来自苯教,起源于雅碧香布(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河谷)的农业区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据载,大约5世纪之时,该地农业有了相当的发展,出现的木耕,兴修水渠,引水灌地。苯教教主建议国王布德贡杰教农民转庄稼地,乞求上天降福,保佑丰收。苯教在西藏占主导地位时期,望果节得到推广。以村为单位,由苯教巫师主持进行。过节时,全体村民集队转庄稼地。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捧香和高举蟠旗的人,随后是举着缠绕哈达的木棍(称为“达达”)和羊右脚的苯教巫师,村民拿着青稞穗、麦穗跟随其后逐一转村落的耕地,回到村中将谷穗插在谷仓或供在神完上,以求“收地气”,保丰收。

  宁玛派兴起后,吸收了苯教的望果节,并加人宁玛派的内容,在转地时念宁玛派咒语。格鲁派也接过望果节,又增加了举佛像、背经书的仪式。

  色目、贡日村属农牧区,过望果节,一般在七月十五日举行,兼具苯教、宁玛派、格鲁派特色。色目村是在白日寺喇嘛的带领下进行的,队伍前面有“乐队”敲鼓打钗。壮年男子举白旗蟠走在乐队中间,喇嘛走在乐队的后面,队伍是背经书的村民。转时喇嘛要念咒语和经文。转毕回到村中的场地饮酒、唱歌,但不举行在藏区通常要进行的赛马、射箭、演藏戏等活动。

  在门巴族每年十多个节日中,其重要程度与新年相同的望果节,浸透着苯教的精神内涵。望果节那天,农民成群结队绕田转地,祈求天神保佑,就是苯教教义中自然崇拜的表现。

  望果节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就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区流传了。

  看惯了门巴人躬背襟声的神态、默默劳作的身影,而在望果节见到全村人沿着田地转来转去那亢奋雄浑如舞蹈般洋溢活力的阵势时,真是让人感到震惊。

  门巴人一年的辛勤劳作,其艰苦程度是生活在内地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为了得到维持生存的食物,他们的精神随着长年的压力甚至磨难,谋生成了使他们无法摆脱的精神劳役的枷锁。但是,作为一个勇敢勤劳的民族,并不能以填饱肚子为满足,他们需要精神生活,需要欢乐,需要情感和体能的释放。

  望果节就适应了他们的这种需要。这天一大早,全村人一齐出动,纷纷向村庄最高处的石头寺庙走去。

  寺庙里供着佛像,供桌上点着盏盏酥油灯。几个喇嘛一边念经一边用措把红米捏面人,做好的面人一排排摆满供桌。

  全村男女老少齐聚于此,磕头拜佛。

  祭祀完毕,喇嘛举着香注经蟠打头,四个头戴面具扮作神鬼的青年在后,全村人相跟着走出寺院,顺着山坡田地转来转去。人群中的欢声笑语,脚下山地发出的共振,使终年沉寂的门巴村寨顿时变得生气勃勃,洋溢着民族精神的活力。

  沿着农田东绕西转,是为了祈求地神保佑农业丰收。然后回到小坝子上的村寨里,全村人在一间大房子里集中,望果节的活动要在这里掀起高潮。

  每年望果节,村里都要轮换选择活动地点,今年选在民兵连长家,他家宽绰的木屋是今年新建的。据说当时民兵连长邀请亲朋好友举行过新屋落成酒会,人们高唱《萨玛·建屋歌》表达欢乐的心情。

  节日当天,人们集中在这溢满欢乐舒畅的大房间庆祝望果节

  不一会,各家各户的妇女,小孩,端着竹篮,提着菜篮,背着酒罐,纷纷送来自家准备的节日佳肴。人们要共尝百家菜肴,聚餐豪饮,进行无拘无束的节日狂欢。这时,人们都用芭蕉叶包一些饭菜,等待喇嘛把糌粑红米做的彩色面人分送给每个人,放在芭蕉叶包上。到此,整个宗教祭祀仪式结束。这时,村长出面主持节日活动,热烈狂放的酒会开始了。

  从没见过这样的酒会,又是一个举世无双!

  村长向客人和全村男女老少一一敬酒,一个也不落掉,一点也不马虎。

  首先向年长者和尊贵的客人敬酒。

  酒女们立刻拿起五节竹槽,一节一节连结起来。村长舀一勺黄酒倒到第一节竹槽里,酒女们立刻依次用第二节第三节接酒,流到第五节时把接到的酒倒进碗里。一勺酒流到最后已洒了多半,人们不在乎剩多少酒,只是为了乐。

  年长者与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享受同等待遇,用五节竹槽敬酒。中年人待遇相同,是四节竹槽。年轻人一般是三节,小孩则是根据个头大小分别是两节或一节。这些小孩子真有趣,他们有的用手中的糌粑捏个窝接酒,有的干脆伸出小手掬酒喝。这使我想起文献记载古代吐蕃人“接手饮酒,以毡为盘,捻麦为碗,实以羹酪,并而食之”的习俗,即除了用手接酒,还用炒面和水捏成碗来盛羹酪,饮完后连碗一起吃掉。眼前的情景,不是((l日唐书·吐蕃传》中关于吐蕃人饮食习俗的沿袭和再现吗?

  每次村长敬酒时,人们都注视着黄酒沿着竹槽流淌的全过程,随着溢出黄酒的多少,人们发出会心的感叹、惊呼和欢笑。

  酒过三巡,平时躬背嚓声的人们、不敢大声说话的小孩,此刻都放开了喉咙,笑得前仰后合。兴之所至,村长开始带领大家唱起门巴族流行的《东三巴喜歌·宴饮》歌。

  喝到深夜,外面小坝子上篝火燃起。人们围着熊熊火焰,尽情唱歌跳舞,并互相以酒相泼,用米饭和糌粑抹对方的脸,男女碰撞嬉闹。人们大碗喝酒,狂歌劲舞,通宵达旦,兴尽才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望果节  望果节词条  
茶文化中国传统节日

 江西花朝节

 花朝节相传为“百花生日”,取百花盛开之意而得名。各地节日时间不一,多数地方为农历二月十二日,有的地方为农历二月十四、十五、十八、二十日的。也有的地方将二月十二...(展开)

茶文化养生茶

 蜜树茶

 蜜树茶是一种来自南非的甜味饮料,通常被称为蜜茶,蜜树茶具有许多惊人的好处,如增强免疫力,身体排毒,防止肿瘤生长和改善新陈代谢。蜜树茶还有助于治疗炎症和缓解更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