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潮汕扣英歌

  扣英歌又称“英歌舞”、“跳英歌”,是一种以《水浒》人物为题材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演员不断地以手中的短棍相扣,边跳边打,故名。,完整的英歌队应由108人组成,完全按照《水浒》

  人物造型化装,领头一名为时迁,他头戴黑色英雄帽,身穿黑色武士短打行装,手执长蛇,口吹哨子,指挥整个队伍前进。队伍分左右两行,左边一行“头槌”(第一人)是黑面黑须的李逮;右边一行“头槌”是红脸红须的关胜。其余等人均画英雄脸谱,作武士打扮,唯独女将孙二娘头结发鬓,脸画鬓角,化刀马旦装。除时迁外,所有队员每人手执两根短棍,依套路有节奏地上下左右相扣,跳跃前进,其形式与“耍花棍”相仿,但“花棍”的棍长,英歌的棍短。

  英歌的槌法相当讲究,名目繁多,有旋槌、北槌、单槌、双槌,还分单打、双打、。三面打、四面打等。招式名目则有:针花春、大比目、大阵犁、猴脚花等二十多套,其间队形频频变换,图形不断更新,简直叫人眼花缭乱。舞蹈动作刚健急促,风姿威武雄壮。动作的要求也很严格,规定:挥槌齐眉,眼随槌动;纵胸直背,高低适中;棍花转动,脚勿虚空;斜肩过头,走势猛凶;跳如虎跃,转似旋龙。整个阵势有如万马奔腾,锐不可当。远远即可闻。见呼号之声,“晦晦……嘿!”与“咚咚咚”的鼓声,“咔咔汗卜”的棍响交织一起,扣人心弦。

  但因演员和场地的限制,一般英歌舞只有36人,多则七八十人,而每个村镇的英歌班,约有20人左右。有趣的是,演出时各村还可互借演员,特别是一些长相酷似《水浒》人物的,常被借来借去,忙个不停。潮汕人认为,“扣英歌”是件光荣的事,男孩从小就要开始学习英歌舞,各村都很注意培训自己的英歌手。

  潮汕英歌舞因风格不同而分成两大类:南山英歌轻快活泼,小步跃跳,反手击鼓;南下英歌,舒展大方,阔步向前,司鼓者不参加舞蹈,击大鼓于队尾。

  关于英歌舞的起源,据说与当年宋江被绑赴刑场问斩有关。众好汉为营救宋江,化装混人城中,他们中有耍杂的,有卖武的,各路人马奋勇抢救宋江。待劫法场成功,后人便编成舞蹈,歌颂这些英雄好汉,流传至今、。每逢春节、元宵节或有重大喜庆,就要扣英歌,热闹一场。近年几届广东民间欢乐艺术节上,潮汕的英歌舞都成为令人注目的重要节目,每天都有安排表演。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潮汕扣英歌  潮汕  潮汕词条  潮汕扣英歌词条  
茶文化茶具

 时大彬紫砂提梁壶

南京博物院藏有时大彬制紫砂提梁壶一件。壶通高20.5 厘米,横宽19.1厘米,壶体身高10.5厘米,腹宽15.9厘米,口径 9.5厘米。壶身圆形圆底,彭腹削扇,...(展开)

茶文化茶道

 茶道步骤简介

工具:茶壶、随手泡、茶盘、茶托、茶池(茶海)、茶洗、茶杯(品茗杯、功道杯、闻香杯)、茶针、茶勺、茶夹茶壶(紫砂壶),是泡茶的咯;随手泡,是煮水的;茶盘,是沏茶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