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春节是对民族文化记忆的强化与普及

  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而言,刚健有为、厚德载物、贵和尚中、仁民爱物、修己安人、忠孝节义、崇尚自然、天人合一、整体为上等,都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精神;就中国近代传统文化而言,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开拓精神、创新精神、富民强国、精忠报国、构建和谐等就是新时代的写照。他们虽有时代的区别,后者却是古代文化精神的更新和进步。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和传承的春节,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丰富并自我更新的过程。他的魅力不仅在于历史的悠久,更在于他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凝结和升华;不仅反映在节日期间物质享受的丰盈,更在于节日文化内涵的厚重而多彩。

  因此,我们在感受春节节日生活的幸福和习俗丰富快乐的同时,更要领悟春节各种礼仪习俗的文化价值所在。这不只是发掘、保护、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向世界宣传中国、使春节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基于这种思考,本节着重从五个方面分析春节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所在。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之根,是民族立世之魂。无数事实告诉人们,失去了文化传承的民族,必将同时失去他得以自立的根基。文化的传承主要得力干两种方式,一是典籍,二是口教身传,即所谓典籍文化和大众文化。典籍文化由掌握文化的民族精英立著传世,大众文化则由劳动人民世代口传身授传颂而成,也叫民间文化。在漫长农耕社会中,由于各阶层政治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和教育的不普及,民族文化在民间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的各种文学、习俗、俗信、礼仪、戏剧、花会以及技艺等形式。春节这一集各种民间习俗、信仰、礼仪、文学、艺术之大成的节日,名为过节,实际却是一年一度大规模的全民性的对民族文化和民族品性记忆的一种强化与普及。

  追溯春节期间所举行的各种仪式、习俗和文化娱乐活动,最初都是源于中华民族的原始信仰和自然崇拜观念。如祭灶、放鞭炮、挂红灯、烤柏灵火等是火崇拜的遗留,上坟请祖、祭祖是祖先崇拜的遗存,牛、马、龙、鸡祭祀等是原始部族图腾信仰的遗存,“老鼠娶亲”则是一种鼠害防治的原始巫术的残留,其他诸如贴门神、请财神、供山神、拜土地等种种趋吉避凶的仪式实际都是中华民族原始信仰和自然崇拜的遗孑。随着岁月的推移和文明的进步,这些构成中华民族原初文化的有机成分经过不断地拓展、扬弃和丰富,又增添了许多反映时代社会的文化事象,成为影响族群行为的特质准则和构成民族性格的基本要素。一年一度的春节,实际就是对民族特质和民族性格的大演练、大培训和大固化。

  所谓吃团圆饭、守岁、走亲戚,就是在重温“尊尊、亲亲”的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关系;上坟请祖,给长辈拜年,就是在重温“百善孝为先”的敬老传统美德;对天地诸神的祭祀,对家畜家禽和生产工具的善待,也是在重温“天人合一”、热爱生活的环境自然观。

  这些习俗和事象,既不是人们灵机一动或随遇而安的机械产物,也不是对自然物的简单再版和刻意模仿,而是人们对自然认识、改造、升华的结果,是先人们巧思佳构、创造点化的结晶。至于围绕春节的那些动人的传说和故事,更是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民族发展和进步的记忆。历代先民们正是通过这种形式,在一年又一年的节日仪式和习俗中传承着古老的中华文明,保持和弘扬着民族的品性,延续着华夏的优秀美德和传统。从这个角度说,春节可谓中华民族创造的培育和熏陶民族个性、传承民族优良传统和基因的独有文化的伟大节日。

  因此,发展到今天的春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年终岁末庆祝丰收、向诸神祖先献祭的节日,他已经更多地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和载体。民族文化通过他传承和延续,民族记忆通过他传递和加强,民族情感通过他凝聚和维系,民族个性通过他锤炼和固化,民族精神通过他培育和弘扬,民族形象通过他壮大和张扬。春节使民族传统文化的因子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灵,彰显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和领域,使整个民族在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的中华文化的大洗礼中,牢牢记住我是一个中国人,从而增加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相反,失去了富含文化记忆和传承的春节,也就失去了得以加强和延续民族品性的熔炉和链条。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词条  普及  普及词条  强化  强化词条  春节  春节词条  记忆  记忆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