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肖知兴:经济学家何时该安静地走开

  

  在管理领域,经济学家要清楚自身的局限,不要“手里有把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经济学家在中国的影响力日增。电视节目中也常出现那么几个老面孔,谈论着热门的中国企业管理问题。笔者不禁为他们捏把汗:说话的胆子可真不小。

  在讲究专业主义的国家,专业工作者一般很忌讳离开本行,公开发表建议或评论。当然,也有学而优则“pop”的人:逐渐离开本行,成为大众的熟面孔,发表一些“看似深刻,实则皮相”,或者“看似皮相,实也皮相”的观点。这也是一种职业选择,只是当事人要清醒,自己其实不是这一行的专家,当不得真的。

  管理学和经济学分属不同的领域,只是在中国,这一点往往被人遗忘了。原来研究宏观经济和金融问题的,也摇身一变成为企管专家。而在美国一流大学里,经济学系一般都设在人文与科学学院,管理学则属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即使在一起,两者的分野也很明显。经济学家即使“轻狂”,如弗里德曼、克鲁格曼、张五常等人,也极少置喙企业管理问题。

  更狭义的管理学则指一般管理,外延可宽可窄,通常包括领导力、组织管理、人员管理、创业管理、战略管理、国际管理等领域,其中很多分析思路和研究方法与经济学有很大差异,有时甚至格格不入。社会学、组织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其他学科,在这里非常重要。以给饭店行李员小费为例。经济学会提出一个模型,证明给小费与你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有关(如重复博弈理论的解释),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则强调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种种情况:第一,你内心的道德律条告诉你,接受行李员的服务就必须给他小费;第二,你爱面子,受不了行李员的势利目光;第三,你心软,见不得行李员放好行李后站在房门口欲走还留,欲说还休的样子;第四,你习惯了,什么都没想就给了;如此等等。同理,对于老板给雇员红包,雇员做职责之外但对公司有益的事(所谓ABCD:Above and Beyond the Call of Duty),也可做类似分析。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与关系,不管是在公司里还是市场上,往往具有多面性,不是博弈论一板大斧就能包打天下的。

  那么研究这些行为, 经济学家就应该走开吗?也不尽然。毕竟, 多数人上班是为了多挣钱, 进商场是为了多买东西少花钱。经济学的工具用得好,在这些领域同样极具解释力。1999年博弈论“四人帮”之首斯坦福大学的大卫·克莱普斯(David Kreps)与社会学家詹姆斯·巴伦(James Baron)合作出版的《人力资源战略》(Strategic Human Resources),就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博弈论分析框架(相当于半个囚徒困境博弈),非常透彻地分析了人力资源战略选择的基本原理。

  而在公司战略、商业战略、公司治理结构等领域,经济学就更为重要。公司治理理论和企业理论也因为一批学人的艰苦努力,成为国内的一门显学。财务等领域也与经济学不分家。只是,在商学院,这些领域的研究者大都属于建模者(Modelers),有点像闭门造车,不太关心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可见,在管理领域,经济学家倒也不至于一概需要走开。关键是要知道自身的局限,不要像英国谚语所说的:手里有把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还以克莱普斯为例。他用博弈论分析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到了大众定理的多重均衡这里就走不下去了。两个公司,同样的工作,同样的薪酬,只因为大家互相之间的预期不一样,结果一个是团结高效的集体,一个则是四分五裂的乌合之众。 克莱普斯认为,博弈论在如何形成预期这个问题上是无能为力的,这就是经济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家相遇,交接接力棒的地方。

  经济学大师们在该走开的时候安静地走开了,剩下半瓶子醋的经济学家唱着小曲到处游逛。高小勇称他们为经济学的“江湖术士”、“大气功师”。谁来做打假的司马南呢?中国管理学任重而道远。

  

  (本文作者系法国枫丹白露欧洲商学院(INSEAD)管理学博士)

  2002年8月14日18:28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词条  走开  走开词条  安静  安静词条  何时  何时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