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李楯:数字中国:关于发展的思考

  

  自1949年——即那个大体结束了至少12年持续不断的内、外战争后的年度算起,至今已经过去了60年。

  在此期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有官方数字公布的1952年的119元,到2008年的22698元,仅以数字比较,增加了191倍,中国不可谓不发展——特别是其间的1979年至2008年,前述增长中的近187.5倍都是在此期间完成的。且从数字上看,中国最近即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以国民生产总值计算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但以总量计,美国仍将为中国的3~4倍,以人均实际购买力计,美国则至少为中国的5倍。

  中国人均耕地从1949年的2.61亩,到2008年减为1.37亩,减少了47.5%;人均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208.95公斤,到2008年增为398.12公斤,增加了90.5%。曾经被中、外相当多的人认为难以解决的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看来完全是可以解决的。中国不但可以养活现在的13亿人,而且可以很好地养活更多的人。回顾40年前,在中国只有6亿人时,饿死数千万,可知政策当否,远远较人口和土地的多少更为重要。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78年前为“非农业居民消费水平”)1952年为149元,2008年为15780.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在1978年前为“农业居民消费水平”)1952年为62元,2008年为4760.6元。1952年农村为城镇的41.6%,2008年农村为城镇的30.2%;城镇1952年至2008年增长了105.9倍,农村1952年至2008年增长了76.8倍。这些数字反映出城乡的差别加大了,而研究者有认为现在城乡的差别远比这些数字所反映的还要大——农村人收入仅为城镇人的16.6%左右;地区之间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市和最低的市比较,相差82倍。城市中收入最高20%人口占有的金融资产从2000年的56%,2006年的67%,据说现在已达80%。能否提高经济增长收益分配中工资所占比例,减少资本所占比例;增大政府财政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并使国民均等享有,对化解冲突,协调利益,走向和谐,至关重要。

  研究者有称“一个中国,四个世界”,是指早在上个世纪末,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际购买力(PPP)衡量,中国的一些省、直辖市(其实还有其他一些市)已高于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另一些省处于世界中下等至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之间,其他一些省或自治区在世界低收入至中下等收入国家水平之间,而个别省或自治区则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水平。同样,按人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总入学率等反映发展的指标看,不同的直辖市、市、省或自治区也可分别列入前述的不同发展阶段。

  中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逐渐告别计划经济体制后,靠计划经济体制所聚集起来的财富开始分散,城乡居民收入都有所提高,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本世纪初,财富重新聚集,贫富分化出现,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往往掌握财富多的人,获取资源和机会也多,反之,财富少的,资源、机会也少。

  中国最富的人——个人资产在百万美元以上的,据称在2007年已达41.5万人,他们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03%,而贫困的人,则包括城镇中接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2272万人和农村年收入在1067元以下的4320万人——注意到中国以往适用于农村人的贫困标准过低,如果按国际通行的以每人每日不足1美元的绝对贫困标准计,则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会过亿,如按国际通行的以每人每日不足2美元为低收入贫困标准计,则中国的贫困人口将更多。

  在中国,一种观点认为是“人多资源少”制约了发展,而研究者有认为:物质资源少的地方往往会更多地依赖于开发利用知识资源,更多地利用外部(包括其他地方和其他国家)的资源和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而贫困也不只是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教育、卫生、交往途径、发展机会的匮乏,不断复制着贫困。

  中国的钢产量自2000年起即居世界第一,但中国在大量出口钢材(2007年达6908万吨)的同时每年还要进口大约不足2000万吨的钢材。原因是出口的多是附加值不高的低端产品,而进口的则是自己不能生产的高附加值产品。2009年出口同比下降过半,而进口却在上升。中国政府在2005年提出抑制产能过剩,在国家监测的24个行业中,2006年有10个行业被列为产能过剩,2009年夏,增至19个,2009年底,达21个。其中钢铁的产能过剩达40%,金融危机后,产量在下降,产能却仍在增加。

  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标准油吨/万美元)为8.33,而世界平均数是2.65,高收入国家是1.66,也就是说,在中国,等量的产出要耗费过多的能源。

  城乡分治和低收入人群过多,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大国家、小市场”质态,导致经济增长长时期依赖出口和拉动内需过于依赖房地产和汽车业;中国没有超越别人,创立引领世界新经济制高点产业的宏大愿景和行动计划;没有接受不同,善于与人合作的习惯。

  研究者有认为:中国至今不但还称不上一个真正的物质生产大国,最重要的是中国早已不是一个知识生产大国了。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要“自主创新”,总是为中国的大学“不出杰出人才”而“焦虑”,就知问题其实是非常严重的。

  30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30年工作的着重点转向经济建设——其中后10年才提出“以人为本”、“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使我们想到今日中国的发展程度,其实是有可能在30年前就达到的。于是感慨:上个世纪60、70年代,在东亚,为什么是日本、韩国;在中国,为什么是香港、台湾。今天要化解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遗产留给我们的负面影响,克服发展的路径依赖,办法唯有把十七大提出目标做到实处:改变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城乡一体的、全体国民均等享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启动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舍此,别无他途。

  

  (2009-12-19)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  中国词条  思考  思考词条  数字  数字词条  发展  发展词条  关于  关于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