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痛苦哲学:让好习惯进入我们生命的方法

不管干什么事,如果不到达一定水平,就不能体会到那东西真正的好。资质普通的我们想要让某件事进入我们的生命,成为如呼吸般的习惯,大概需遵循痛苦哲学吧。

有一种人生观叫”快乐哲学“,简单概括就是,在不损害别人的前提下,人生选择是只要这个人本人高兴就好了。这种”快乐哲学“得到很多人的拥护,因为比起为了荣华富贵高人一等的那种功利主义(之一种)来,显然是有境界得多了。而且荣华富贵高人一等又为了什么呢?终究还不是为了某种快感么?但是为达到目标本身时常要为钻营投机费力,还惹得一身骚毫不快乐。连亚里士多德都说:人生最高目标是快乐——粗糙点的翻译这么说。

支持”快乐哲学“的很多中国人时常会拿中国和美国做对比,现今中国很多人都不按”快乐哲学“生活,结果过得很不快乐,相比之下,美国人要比较遵循”快乐哲学“一些。

昨天在音乐学校跟一个中国孩子妈聊起来。她儿子极有音乐天赋,(比我的儿子石头又在一个量级之上),但是遵循“快乐哲学”的教育方针,从不逼他练琴,所以一周经常只练两天琴,每次大概只有半钟头。因为那孩子天分实在太高了,一首两页的曲子,一天就能练好,就这种练琴法,一上台还是拉得最好的小孩,而且进度蹭蹭蹭的,是普通孩子的两倍不止。

普通孩子——是天天练琴的。普通孩子的普通家长,都免不了为保证孩子练琴而头疼,其实美国人也不例外,有些松点有些严点,拉得好的孩子的家长经常会严一点。

而我,是降级版虎妈。石头不仅得天天练琴,而且练琴过程中发生的每一个小错误都得改,为此他经常哭鼻子,跟我闹气。那时候,“妈妈很mean”。

我自己是中国长大的,受的是苦巴巴的强压教育。我也很希望练琴的过程是完全快乐了,可努力了几年,发现这只对少数特别有天赋的孩子可能,而对于普通一点的孩子就不可能,你一放任,他就不练了。练琴真是世界上最不适合小孩的事情之一,因为它总要不断重复。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试图保持某种平衡,让他在抗拒练琴的同时,还能从其它一些与音乐有关的活动中获得开心。你要做的,只能是帮助他以某种虽然颇有点不快乐、但还不至于痛苦得要死的方式度过这些年,并多多接触音乐,等他水平超过了某个阈值,能够在音乐中游刃有余了,整个世界就都不一样了。

小天才的妈妈跟我说,可千万不能逼孩子,这样他不喜欢练琴了,还有什么意思?反正咱们将来也不指望孩子专业搞音乐是不是,他们happy就行了。看到我要求严,就问我原来哪个学校的,什么专业的,最后就说:“怪不得要求严,我知道你们学校理工科的女生就是这样,妈妈太强了孩子太累,真的。” 唉,我有嘴辩不清哇!

除了练琴,我对石头其它方面一概放任。其它的都容易,而且石头已经超前了,我不用管。而练琴,绝对的不进则退,错过这些年,以后就难了。我要他在十二岁以前超过那个阈值,之后,我们君子协定,他爱练不练,怎样什么我都没意见。于是石头有时就赌气说:十二岁以后坚决不练琴了,有时又满怀憧憬地问:“妈妈你觉得我十二岁的时候能拉到什么程度?我什么时候能拉得比你好?什么时候能拉得像Jacob那么好?”

为什么十二岁呢?因为我心里很精明地扒拉了一下,自己是十二岁的时候爱上音乐的,爱得天昏地暗死去活来,全部爱情,全部友谊,全部理想都迸发出来了,黯淡的生命突然就闪光了。

我跟小天才的妈妈说,不管干什么事,如果不到达一定水平,就不能体会到那东西真正的好,练琴如果不练到一定程度,音乐(至少是演奏)就不能进入他的生活,我要让音乐进入他的生活,这个过程可能会有点苦,但是值得的。

“哎呀我们反正也不要让孩子音乐,你要让孩子音乐吗?”

我说,这和是否专业搞音乐无关,一个人可以业余演奏音乐,但最重要的是音乐要进入他的生活,要能终生与之相伴,成为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甚至在一个人不想活的时候它能救命。要做到这点,对于天赋普通的孩子,恐怕不可避免要吃点苦的。

我所有的音乐朋友,谈到小孩练琴,都认为如果要练好,适量的苦不可避免,不管家长使出多少趣味花招多么循循善诱,因为练琴实在是件与其它学习相当不同的事,但孩子坚持下来后,将来一定会深深感谢家长。如果随便玩两下,那也就跟没有学差不多。

“嗨,咱不就是普及一下修养吗,孩子happy不就行了吗?最重要的是他们happy。音乐搞太深了可能反而不happy。”

(我承认她的部分道理,但好像对我来说,最重要的真不是这种简单的happiness,音乐所展开的深刻的美,那种朝闻“道”夕死可也,远不能由一个happy来形容。)

“你说得不错,但你们为什么要送孩子上私校,要让他学习好上好大学呢?为什么要学知识呢?其实做一个石匠木匠可能也很happy,可能比你现在还happy呢。”

她笑了,“那我们当然还接受不了。”

是啊,因为你知道有知识好,哪怕不一定更happy,可还是好。音乐也是这样。

昨天写到莫扎特的小调,生命的痛苦底色。我支持的肯定是“痛苦哲学”无疑了。

文/dqu    原题《“快乐哲学” vs. “痛苦哲学”》

温暖延伸

>>> 心理FM:不用怕,一切都会变好的

>>> 《一封来自心理FM的求助信》

>>>  心理FM手机版下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痛苦  痛苦词条  哲学  哲学词条  习惯  习惯词条  生命  生命词条  进入  进入词条  
综合

 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美国耶鲁大学的耶鲁儿童研究中心主任阿尔伯特早在80年代指出:“离婚是威胁着80年代儿童的最严重和最复杂的精神危机之一。”这种家庭解体所带来的影响是难...(展开)

综合

 自由与快乐,你的感受力有多少?

自由和快乐,都是一种感受,能感受到它们的只有心,而不是大脑。一旦我们开始用大脑去思考那给我们带来自由和快乐的事物,我们本来自由而快乐的心即归于沉寂。这个春节在山...(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