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以心为本: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境界(3)

以心为本: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境界

——申荷永,爱诺思(Eranos)东西方文化圆桌会议主题演讲,1997

文化传统,以心为本

中国文化中,儒学、道家和禅宗是三支重要源流,影响深远,遍及哲学、人文和宗教,以及心理学等诸多领域。我们可以看到,儒学、道家和禅宗这三大思想传统,均以“心”为本。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心,同样也是中国哲学、中国宗教、中国文化和中国心理学的内在基础。

儒学传统,尽心知性

在我们中国,《大学》被称之为儒学入门的教材,经典的《四书》将它放在最前面。我们的《大学》开篇明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达于至善。”呈现的是人类心灵的崇高境界。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获得这种一种人类心灵的境界呢?《大学》告诉我们:“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正心诚意”(“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为心音,玄妙无尽;正心便是以心为本。于是,《大学》实为“心学”,根本所在便是心上的功夫。

在孔子之后,我们的儒学先哲孟子,曾用心来阐释孔子思想的基石:“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明确指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於心”,并且谆谆告诫:“学问无它,求其放心而已。”孟子进而发挥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儒学心法之深意尽在其中。

道家传统,虚心悟道

老子之《道德经》开篇,揭示道之玄音妙境,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由此,老子留下了道之“定义”,一个让后人琢磨不透的定义。但是,若是空凭口说,而没有心的体验,又如何能够显示道之真正寓意呢。这也正如《关尹子》所言:“心既未萌,道亦假之”。① 惟有寂静空明的心境,始能反映出道的深切蕴含。

在庄子的《人间世》中,借孔子与其学生颜回的对话,揭示了“心斋”的道理:“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虚心”也是老子的主张,“心善渊”之谓也。正如庄子所言:“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具有同样道家思想的中国先哲管子也曾表达类似的见地:“虚而无形谓之道。”(《管子·心术上》)一旦获得那种寂静空明的心境,道也便自然显现,也便能够感悟道的存在及其意义。

禅宗传统,明心见性

禅宗也被作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本为“心宗”,凸显了“以心为本”、“以心传心”的妙旨。昔日灵山法会,世尊拈花示意,迦叶报以微笑,留下这涅槃妙心,微妙法门,由达摩传来东土。

中国禅宗的重要奠基者是唐代的慧能,被称为第六祖师。慧能家贫,未曾读书。闻路人所诵《金刚经》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启自性求法之心路历程。最后由弘忍大师再度为其以《金刚经》传法时,慧能心灯启明:“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弘忍大师顿生赞叹: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为佛。

  西方的精神分析,尤其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与禅宗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弗洛姆与铃木大拙之《禅宗与精神分析》流传广泛,荣格对《西藏度亡经》的发挥也影响深远。就在荣格去世前不久,所读的最后一本书,正是关于中国禅宗和日本禅风的专著。该书的前三章,记叙了虚云法师的年谱,呈现了当代明心见性的典范。已准备好往生的荣格深受感动,让其秘书写信给作者,表达其由衷的感激和欣慰。

……

(英文原载《Eranos年鉴》1998;中文收入申荷永著《心灵与境界》,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

①      《关尹子》,《百子全书》,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4393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  中国词条  心理学  心理学词条  境界  境界词条  文化  文化词条  
综合

 情绪管理技巧

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吗?这是很多人的问题。在太多不恰当的时间和不恰当的场合我们发泄了不恰当的情绪,而让问题变得更糟糕。如何才能提高自己情绪管理的能力呢?——&nb...(展开)

综合

 性障碍应该如何预防?

(1)树立性的正确认识由于我国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把性知识神秘化,或视为下流淫秽,从不公开讨论,只是私下流传,更少有人研究。其实,性与饮食、大小便一样,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