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让一切如是

2013。7。29

吴晓芬(默默) /文

     昨晚喝了一杯浓咖啡,于是失眠。凌晨起床上个厕所,突然捕捉到自己隐隐约约产生的一些细微心理活动:“失眠会让我的肝,胆,身体的各个脏器无法排毒,无法排毒则意味着身体的毒素会积累和增多,意味着我本身已经很差的免疫力会再度下降,我可能会因此而容易产生重大的类如癌症的疾病或是寿命变短,我第二天会黑眼圈看起来很没有精神,看起来会比较老,如果我以后继续睡不好我可能会未老先衰。。。。。。”我开始变得焦躁起来,接着尝试各种放松和催眠暗示,让自己进入冥想,希望能通过舒服和放松的冥想让自己可以安心地睡个好觉。正在迷迷糊糊的时候,突然又醒了。觉得自己的努力白费了,能够感觉到神经在兴奋。我放弃了让自己入睡的努力。

        我开始问自己:让你产生焦虑不安的因素是什么?是失眠?还是对失眠的看法?于是我发现了,让我不安的确实不是失眠这件事本身,而是我对于失眠这件事情的看法,除了上面所写的以外。还有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我必须睡好,睡够多少个钟我才能保持健康的身体和第二天良好的精神状态。我盯着那一个小黑点让它无限放大。我的眼中除了黑色再也找不到其它。

        

        我举起我的右手。我的右手背上有一个米粒般大小的白色疤,在我的黄色皮肤上很突出显眼。这个疤的形成是因为几年前的某一天我发现我原来看起来几乎无瑕的手背的皮肤里面好像有一个针头那么大的小黑点,我想可能是凝血,它让我感觉到我的整个手背不再是“无瑕的”,如果以后长成一颗痣或是形成一块小斑怎么办,不行,我得想办法把它消除掉。我努力地要把那块“凝血”挤出来,实在挤不出,用针尖挑。我完全没有想到,之后,小黑点确实没有了,代之以大了好多倍的一个疤长在手上。这时我停止了“继续消除”的想法,仿佛隐约地明白了,如果我不接受一些“小瑕疵”,可能会造成“大瑕疵”,并且不能重头来过。虽然我心里其实明白,其实即便是手上长了一个疤或是有个斑,除了自己可能别人根本都不会注意到。即便注意到又怎么样呢?我被迫“接受了那个疤”,于是这件事就放下了。现在想来,一个疤跟一个小黑点有什么不同?我的心里没有了那个黑点那个疤。

         有一个女孩,从小到大对自己的相貌很自卑,她特别是对自己那副牙不满意。她觉得笑容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但她的牙齿却让她总是“笑不露齿”,她认为它妨碍了她对别人表示友好,妨碍她展示快乐和阳光的自己,也让她难以追求快乐的生活(她认为美丽然后才能自信,进而才能真的快乐)。总之,她觉得自己的牙齿不漂亮是她快乐幸福的人生障碍。她无法开怀大笑,从小到大的相片极少看到她的笑容,因为她认为自己笑起来很丑。她认为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可以从此过上自信快乐的生活。

         当此时她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不顾男友和家人的反对(他们都认为她的牙很好,包括她的朋友也都认为她并不需要去做矫正)。但他们阻止不了她,她已经等了二十多年了,痛恨这副牙二十多年了,她宁愿用她当时工作一年的收入去做矫正。这个工程在十几岁的人身上很简单,可是对二十几岁的人不仅意味着金钱,长达两年以上的时间,需要付出血的代价(拔掉多颗牙齿包括智慧牙,后来发现矫正让她部分牙被蛀了),还要承受多种生活上的不便。在她的矫正工程到达末期的时候,可能由于生活不规律和饮食失调的原因,她的脸上长起了巨大的前所未有的巨型痤疮,完全不同于她以前长的痘痘,它们不仅巨大,还会化脓,之后挤的时候会流血,之后结痂。整张脸可谓令人触目惊心——恰好当时她用的是某个广告很强大知名度极高的牌子的护肤产品。这个经历,把她对护肤品抱的幻想完全击溃。同样让她在付出巨大代价追求外表给她带来的自信的热望中捅了一刀。那时她并不怀疑,即便是有一天脸上不再长痤疮,那一堆疤也将终生携带。对于一个付出很大代价期待用外表来让自己自信的年轻女孩来说,就好像在用两年的时间挖一条地道,她相信这条地道的尽头通向一个叫自信美丽的世界。突然命运对她宣布:此路不通。她觉得老天对她开了玩笑,当命运显示它的无常,她不得不拜服在命运面前。

          在这个打击之下,她终于明白,外表美丽并不能让一个人拥有真正的自信,因为它随时会消失。这个“自信”是极不稳定的。她慢慢明白,她所不能接受的其实是她自己本身,她不喜欢自己,她不能认可自己,所以她寄望于外表,渴望从别人认同的目光中寻求肯定和赞赏,以此来获得自信。至此,她开始接受自己当下真实的模样。对着镜子,她会感到难过,但她开始对自己说:“你可以这样,没有关系。怎么样就怎么样。糟糕就糟糕,只要我觉得没问题就可以了。 ”她依然上班,面对别人惊讶的评价和眼光“哎哟,你的脸怎么了?怎么变成这样了,之前还好好的。对了,介绍你个方子。。。。。。”,她感谢关心她的人的热心,但她没有去为脸上的问题求医问药,没有特意去“治疗”。“痤疮,你爱来就来吧,虽然我不喜欢你,但是,你可以来。”开始有一种,丑就丑,我怕谁。不论我是美是丑我都是我,我都会爱这个我的姿态。

          她的心理从抗拒转变成了接纳。“我将带着你们一起生活,像是接受我身上的一部分那样来接受你们。”她这么想,也这么做,她不再理会别人怎么看,因为她明白了最重要的是自己怎么看自己。她仍然爱美,她会感到难过,但她不再拒绝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或者说,她开始学习接纳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她也学会不再害羞把自己的“丑陋”展示于人前,开始会很不舒服,慢慢地她也习以为常了——我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的,你们怎么看没有关系,我就是我。

         “我必须接受,我的脸上一定会留下许多坑,我不想为此生活在痛苦当中。我也不想去整容,因为我可能会遇到别的一些更残酷的事情。现在只是不漂亮,如果失去一只手呢?如果我遇到不治之症或是意外死亡呢?”

       几个月后,她的痤疮竟慢慢地好了。不知道叫做幸运还是神奇,随着时间继续推移,她脸上的疤居然随着时间渐渐平复。没有用任何祛疤产品。

       这个女孩曾是我。我相信身与心是有联结的。而如实地接纳发生的一切和身上的一切则是“治愈的根本”。这一切或许并不是“巧合”,命运往往在显示它的残酷的背后,也向你打开你一条道路:绝望和放弃未必是一件坏事,或许放弃往往意味着另一种新生。每一件看似残酷和不幸的事情背后都隐藏着一扇门,只要选择对这件事放手,回过头就可以看见那扇门,只是往往我们选择的不是松手。

        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都显示,对我们造成问题的并不是事情或是那个人那个物本身,而是我们对那个事情和问题的看法(评价),造成了自己的痛苦和不适的感受。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就以“改变对事物的看法(评价)来改变自己的感受和行为结果”,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和暴露疗法都是让人们直面事物本身,以渐进式或是极端式来让人们接受事物的本然(它的本来面目),脱离我们原来潜意识或是意识上对它的定义(如此看依然是“内在的评价和内在的看法”)。

        精神分析或是催眠把当事人压抑在潜意识中东西发掘出来,那些不愿意或是无法面对的事情,让它们回归意识,暴露在阳光下,他们最初或是现在接受不了的依然是他们对事情的看法(评价),这件事情和这个人这个事,存在就是存在了,发生了就是发生了。一个七岁的男孩或女孩被性侵,他(她)不懂,他只知道这样做会有零食吃。直到有一天他被告知或是了解到这是被社会所不容的,羞耻的事情,当他要为所发生的事情寻求一个合理的解释而无法得到时。加上了解到自己的身体有所伤害,并且伤害是长久的。他或她无法接受,无法面对,不能承受,把它埋藏起来。埋起来的真相成为地下生长的伤口,越是得不到阳光的照耀越是腐烂化脓发臭。 在阳光的晾晒下,承受最初那不可承受之重之痛之难之后,伤口慢慢愈合,当我们与自己曾经的经历联结,阴影可以转化为正面的能量,让我们伤痛中汲取力量和勇气。 重新回归到七岁的孩子发生那些事情的时候,他们没有评价,没有看法,没有创伤,不需掩藏。

        神经症等心理疾病,看似无法理解,但其背后都是压抑产生的必然结果,某些个体无法接受的东西被长年累月地压抑在潜意识当中。就像是一条河流,在它中间筑起了一座堤,下游就没有水了。 但上流水位越来越高,于是它朝四面八方的孔洞泄漏。所谓的心理疾病的症状,好比如此。弗洛伊德曾说,症状是压抑不成功的表现。但还好是压抑不成功。压抑成功的多数人,非走向生命的尽头(自杀),就是严重的精神疾病。强迫症,恐惧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等神经症,它们是来提醒我们,心理失衡,心灵失调,有些东西需要被我们看到。河流需要被疏通。抑郁症虽不同神经症,但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些深层的东西在潜意识中作用中,用症状来提醒我们——关注心灵,关注曾经被忽视的,不被自己所接纳的那部分自我。从某个角度来看,它们是朋友,它们是我们无法接纳自我某部分的化身,用来提醒我们——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更好地爱自己。

      在唐朝时我国的广东地区的某处,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有一个年轻人奔走在一条山野小路上,似乎在躲避什么人的追击。眼看着他就要被一个身形彪悍的家伙追到了。他把手里的包裹扔在一块石头上,说“此衣表信,可力争耶。”就藏身在草丛中。这个快追到他的人,名叫陈惠明,以前是个四品将军,品行粗鲁,后来出家寻求悟道,他看到包裹,居然提不起来。于是喊年轻人:“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这个年轻人从草丛里出来坐在石头上。惠明很有礼貌地说“望行者为我说法”,年轻人说“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你既然为了法而来,可以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管,隔绝掉任何念头和想法,我就告诉你。)”  惠明认真地做了,年轻人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   惠明当下大悟。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这句话我原来总以为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善和恶”,突然之间,我意识到它指的不是我们被教育与灌输的“善与恶”。这句话中的“善与恶”不是指道德上的善恶。而是涵盖了一切“是非对错好坏黑白美丑高低”,一切我们的观念中所有的判断,判断=评价=我们对事物的看法。用白话来翻译这句话,就是:“不去思考和评价判断事物的好坏是非对错,没有任何的评判,在这个瞬间,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真我)?”那一瞬间惠明看到他的“本来面目”,没有任何价值和判断,不贴任何标签,纯然的存在,本然如是。他看到了自己的“佛性”,他“悟道”了。

        那个年轻人叫慧能,他不识字,也没有老师教过他,仅仅在街市卖柴时听过别人读过一次《金刚经》就悟道了,传衣钵给他的禅宗五祖弘忍只是跟他聊过一次觉得他很有智慧就让他柴房里干活,大约一年后弘忍要传衣钵,寺中的首座神秀,在墙上写了一首谒来证明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和悟性“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听到别人在读这首谒,让别人代他也写了墙上对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后者弘忍先生看到之后偷偷拿鞋擦掉,并说神秀写的是对的让大家学习。 背地里却在一个夜里偷偷地把衣钵都传给了柴房的伙夫慧能小伙。连夜把年轻人送下山,助逃成功。慧能一路东躲西藏,隐匿了十多年之后方才亮出衣钵,正式开堂教学。于是有了他的教学语录,也是我们的国家精粹《坛经》。

        通过《坛经》,通过慧能大师的释义,在我看来,佛陀和以他为代表的整个流传千年的佛教,其实是以他为代表的一个对同类最富有同感心的心理治疗师。其中慧能是非常具有人本主义情怀的一位。

         慧能让大家知道人人都有佛性——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那不受念头污染超越评价和观念的清净本体,每个人都可以自性自悟——你就是你自己最好的老师。烦恼即是菩提——不需费力去追寻快乐或是消灭烦恼,它们本是一体所显示出来的两面。“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一念迷时,佛是众生”。

        我是谁?我是我的念头吗?我是我的价值观世界观吗?我是这具肉身吗?还是其它? 体悟到真我的一瞬间,烦恼脱落,自在无碍。“此一瞬间即永恒”,王阳明如是说。

         克里希那穆提说:“能不能在我们的脑后面安一双眼睛,只是如实地看着它,不跟随它。” 我相信这个“它”就是我们的意识和思维和产生出来的种种看法以及我们的各种情绪和感受。当我们看到自己的思想,情绪,感受,相当于从中跳脱出来,多了另一个选择:我是否要继续跟着念头,感受和情绪走?还是只是如实地看待?

       

         

       如果做不到这样呢?

        森田正马说: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我的理解是,你怎么样就怎么样,发生过什么就是什么,你要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抛开(同样也是允许)你对自己喋喋不休的评价和看法,活在当下,做当下要做的事。不断地喋喋不休,也不断地提醒自己。“我这样就这样,我想过的做过的说过的,就这样吧,我活在现在,现在我在做什么”。让“活在当下和做当下要做的事”,你不断地跌入念头的洪流,但只要你觉察到并允许它发生,只是看着它,就可以不断地把你从你念头的洪流中解救出来。

        解救不出来,没有关系,“烦恼即是菩提”,认可。内心有冲突才会产生痛苦,认可,是化解冲突的良药,不断地认可,内在的联结会更多,对自我的认可,就像把碎片拼起来,最终无意中你会发现“自我的力量”,对自己的认可和信心回来。你感觉到自身的完整。

        以家庭排列来作心理治疗海灵格说:对你的命运对你的父母,对你的家族中的所有人,对伤害过你和帮助过你的人,对你所经历过的挫折鞠躬,感谢“我感谢这一切,我接受它们成为我的力量。”

         让一切如是,接受自己一切的一切,感恩命运的一切给予,只是为了,对自己讨厌和痛恨及反感的一切说可以,让心变得更加柔软而包容,让这颗心可以盛装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让心灵更加自由与自在。

       一念感恩,身处天堂,一念怨恨,心在炼狱。一念不生,超脱三界。百念当时,正在人间。

        感谢这失眠之夜,让我写出这些想法。如实地对待,因看到抗拒而不再抗拒,看到冲突而不再冲突,允许烦恼而卸下烦恼。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让一切如是  如是  如是词条  一切  一切词条  让一切如是词条  
综合

 母爱警惕三个错

对这样的宝宝,妈妈聪明的做法是自己先坚强起来,即便是孩子真的摔了、碰了,自己也要沉得住气,因为事已至此,与其哭和抱怨,不如鼓励孩子勇敢地想办法来解决、弥补。让孩...(展开)

综合

 莫让手机影响到你的心情

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到底是怎样的?随着八零后的逐渐淡出,两千后的崭露头角,这个问题似乎并无定式可答。经媒体总结,如今都市生活错综复杂,其中的人大多都有属于自己的...(展开)

综合

 父母必知十大心理学“圣经”

 心理对于早教的重要性早已经被广大家长认可,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些在儿童心理咨询及早教机构里经常被提及用到的心理学常识,希望大家找到感兴趣的有用的内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