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把赌注下在素质教育这一边

现在的情况是,绝大多数人把赌注完全押在了应试教育上,竭尽全力成为赢家。这样做的风险其实更大,如果赢了,不过是升学占了便宜,如果输了,就输得精光。——Psy525.cn

前不久,今年应届高中毕业的学生王卉媛给我来信,详细叙述了她抵制应试教育并获成功的经历。大致情况是,在父母顺其自然的教育态度和自己兴趣至上的学习态度支配下,从小学到中学,她似乎一直不用功,也没上课外班。但她喜欢看“闲书”,包括简本英文小说,高中时迷上了相对论、哲学等,兴之所至,还看动漫,看电视的科学类节目,写作,画画。她的课内成绩长期平平,但最后轻松考入了北大中文系。

这个案例证明了在应试体制下,个人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坚持素质教育,抗争应试体制,并做到在这个体制中不成为输家。类似的案例一定还有不少,只是这一个碰巧让我知道了。我还相信,一定有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处在矛盾中,一方面对应试体制的祸害有切肤之痛,另一方面又怕抗争会使自己遭淘汰,只好痛苦地被它拖着走。对他们,王卉媛的案例尤其具有激励作用,能在抗争这一边增加一个砝码。

考上北大没什么了不起,遵循应试轨道考进名校的人多的是,王卉媛的特别之处在于,从不以名校为目标,考上北大仿佛只是意外收获,是坚持自我素质教育的副产品。她在应试上的成功不是证明应试正确,而是证明对付应试可以有别的方式。在学生阶段,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是看是否拥有了两种能力,一是快乐学习的能力,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喜欢学习,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安排学习,这就是好的智力素质,这样的学生不管是否考进名校,将来都会有出息。

我们不能低估应试体制的威力,与这个体制抗争的人,未必都像王卉媛那样幸运,一定会有人在考场上折戟。应试体制实际上把所有学生和家长逼入了赌局,一边是应试教育,另一边是素质教育,看你把赌注下在哪一边。现在的情况是,绝大多数人把赌注完全押在了应试教育上,竭尽全力成为赢家。

这样做的风险其实更大,如果赢了,不过是升学占了便宜,如果输了,就输得精光。相反,把赌注下在素质教育这一边,适当兼顾应试,即使最后在升学上遭遇挫折,素质上的收获却无人能剥夺,必将在整个人生中长久发生作用。所以,以素质的优秀为目标,把应试的成功当作副产品,是最合理的定位。

其实,只要真正注重素质的培养,有了好的智力素质,应试也不会太困难。智力是综合素质,其效果一定会体现在需要运用智力的一切事情上,包括功课和考试。王卉媛对语文和英语的死板教学方法十分抵触,但因为喜欢读文学作品和英文小说,结果课内成绩也能轻松保持优秀。她如此谈体会:“应试考查的是素质中的冰山一角,拥有整座冰山的孩子,当然不会害怕有人试探他的边沿。”有网友认为此言涉嫌为应试教育辩护,我理解她的真正意思是,即使应试只考查露出水面的东西,你仍该让自己拥有整座冰山,而不只是一块浮冰。

还有的网友认为,王卉媛只是一个特例,她有天分,爱学习,所以能实施素质教育,绝大多数孩子不肯主动学习,就必须实施严格的应试教育。我们的确看到,现在不喜欢学习的孩子似乎占多数,然而,正如王卉媛所指出的:现在的学生之所以学得那么痛苦,就是因为在应试体制下被残忍地剥夺了“喜欢”的能力。学习不快乐原是应试教育的恶果,怎么能反过来把它当作应试教育的理由呢。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恶性循环,越应试就越不爱学,越不爱学就越强化应试,走进了死胡同。人都是要追求快乐的,现在许多孩子之所以沉湎于玩电脑游戏、网聊、追星、八卦,就是因为在学习中得不到快乐,只能用低级快乐来替代了。人的天赋当然有差别,但是,孩子都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正确引导,每一个孩子都能尽其天赋生长得最好,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所以,天赋的差异绝非实施应试教育的借口。

在给我的信中,王卉媛一再为自己的幸运表示不安,觉得这对许多挣扎在应试体制中的孩子来说是一种不公平。我劝慰她说:“不公平是体制造成的。在一场规模巨大、旷日持久的灾难中——今天的教育正是这样的一场灾难——有大量遇难者,只有少数幸存者,这是没有办法的。难道所有人都遇难才公平吗?当然不,为了战胜灾难,为了灾后重建,幸存者越多越好,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机会成为幸存者,这本身就是一种贡献。”

这是我的真实想法。把主要力气花在素质教育上,向应试教育争自由,能争到多少是多少,在应试体制面前保护孩子,能保护一个是一个,这不但可行,而且是责任。可以确信,抗争者的队伍壮大了,两种教育之间的力量对比就会发生变化,应试体制要不变也难了。现在它既然已经失去人心,那么,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它也失天下吧。

作者简介:

张兰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4.6万人

入驻年限

11.2年

预约咨询

私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把赌注下在素质教育这一边  赌注  赌注词条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词条  一边  一边词条  
综合

 人际支持,可能决定生或死

极端暴力事件频发,让人们不禁感叹这个时代的“疯子”为何这么多,也加深了人们对“心理问题”的恐惧。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徐凯文认为,心理问题往往来自缺乏人际支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