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拿孩子当“梦想替代品” 会产生心理问题

    ——Psy525.cn

       1 给梦想找替身是“代偿心理”

       视频新闻:河北有位研究生,曾因考研成功,成为山村骄傲;后又因找不到理想工作而回家务农,成为村民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其父叹气说“以后怎么出去见人?”服安眠药自杀,现正在医院抢救。

        如此个案,我们周围是不是比比皆是呢?

        个案1:有位出生钢琴世家的先生,曾希望自己像先辈那样成绩辉煌,但却只成了一般的钢琴演奏家;他遂把名扬天下的梦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但是儿子艺术院校毕业后,却进了广告公司,他一再劝儿子回归,但儿子不听,他夜夜难眠,被诊断为伴随焦虑的“抑郁症”。

       个案2:有位母亲,小时家贫,与自己喜欢的音乐无缘。她决心将女儿培养成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课余,她带着女儿四处去学琴、学声乐。现在,她的才上初二的女儿得了怪病,一逢考试就哮喘,眼皮肌肉还不停地抽动。

        父母让孩子为自己圆梦,这是一种“代偿心理”。

        心理学中的“代偿机制”认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追求某种东西而不得时,就不再去追求了,而是试图“重新”设定一个对象来追求,而这个替身是可以追求得到的。

        如,视频中的父亲培养儿子,替自己光宗耀祖;个案1中的父亲培养儿子,替自己成为著名的演奏大师;个案2中的母亲让女儿替自己去圆音乐梦等。

        2 “代偿”可以减轻内心伤痛

       这种“代偿”,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学认为,“追求优越”是天生的,是生命自身的一种固有的需要,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每一个人生来就有的基本动机,一种追求,一种驱力。

        如,视频新闻中的父亲希望光宗耀祖、个案1中的父亲想成为一流的钢琴大师、个案2中的母亲渴望发挥音乐特长,这都是人的天性。

       但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个体总会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觉,人一旦体会到这种不完美,就会努力去补偿,力求完善。

       但是,当这种努力达不到目的时,人就会处于焦虑情绪中,感到非常痛苦,为了保护自我,这种焦虑,就会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机制,来缓和或消除痛苦。

       “代偿”是解决焦虑的一种最为常见的方式。为什么?

        因为“代偿”,能把本质上带有痛苦成分的焦虑,以一种接近其本来面目的替代方式,在个体的意识领域内呈现出来,变成可公开接受的快乐的东西,从而使人迅速解除焦虑,恢复自身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种暂时平衡。

       视频中的父亲在儿子考上研究生,成为山村的骄傲时,他是快乐的;个案1中的父亲看到儿子专心钢琴学习时,他是快乐的;个案2中的母亲带着女儿四处奔波学习音乐时,她是快乐的。

        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堤内损失堤外补”,就是“代偿”的意思,它反映的是人的一种自我价值观,它往往是社会中的弱者的心理武器。

        3 光宗耀祖是“家文化”的核心

        为什么“梦想的替代品”总是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这种现象在我国很普遍,在西方却较少?

       原因是东西方曾经走过了两条不同的历史道路。

       西方的历史,是个体私有制冲破了氏族组织,成立了城邦国家。因此,西方社会往往以个体为中心, 家庭地位和功能相对次要。

       东方,则是在没有摧毁原始氏族组织的情况下,直接进入了奴隶制国家,血缘氏族制同国家的组织形式相结合,因此,宗法血缘关系非常之强。

       在中国的“家文化”中,“家”的地位和意义超越着个体,在人生中具有“根”的意义,“光宗耀祖”、“一代更比一代强”是代代中国人的内心取向。

       而且,这种“家对个体的超越”,让孩子成了父母生命的延续。家还成了“教育”的单位。

       心理修复机制,往往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在这种“家文化”的背景下,我国的父母在进行心理修复时,很自然地会拿孩子,当作实现自己梦想的替代品。

       4 希望破灭后会产生焦虑情绪

       为什么希望破灭后会造成新的心理问题,如,视频新闻中父亲的自杀,个案1中的父亲患上了伴有焦虑的抑郁症?

        原因是,代偿是个过程,当代偿,让人的心理暂时得到满足时,最初产生的焦虑情绪得到了平复;但是,当代偿的结果“归零”后,原本的焦虑情绪必然会回归,甚至会更强烈。

        希望归零后,为什么有的人产生了心理问题,有的却没有?如个案2中的母亲,在知道孩子的哮喘和眼皮跳,是因为压力太大后,就很理性地再也不强迫孩子学音乐了。

        产不产生心理问题,要看代偿前焦虑情绪的严重程度。

       个案2的母亲,只是希望女儿替自己圆音乐梦,而这“梦”,只是她生命中的缺憾,产生的焦虑情绪并不十分强烈;但视频新闻和个案1中的父亲就不同了,他们希望孩子弥补的是人生的缺失,因此当代偿的结果归零后,遭受的心理打击十分巨大。

       为什么视频新闻中的父亲会自杀?

       原因是,他认为,儿子回乡种田,再也不能光宗耀祖了,这让他万念俱灰,并产生了“以后怎么见人”的焦虑,促使他“抑郁发作”,寻了短见。

       个案1中的父亲呢?儿子改行后,他焦虑万分,但他还没有死心,一旦他万念俱灰,他也很可能抑郁自杀,请他的家人警惕!

       5 “替代品”的人格发展会出问题

      被当作替代品的孩子会怎样呢?

      很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如果孩子感到压力,也会以代偿的方式来转移压力,保护自我,如“打游戏”、“早恋”等。

      但是,如果父母“代偿”的动力过大,对其管控过严,让其连“代偿”的机会都没有,内心持续处于焦虑状态,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个案2中那位初二女生的“逢考试哮喘”和“眼皮抽动”,是心理问题引发了躯体化症状。

      个案3:有位高级教师送女儿出国留学,女儿不适应学习环境想回国,她坚决不允,女儿遂自杀了。

      是压力太大,导致她女儿抑郁发作,走上了自杀道路。

      有的还会发生人格障碍。

      个案4:有位初三男生,其母亲幼时家境不好,初中辍学,十九岁时结婚,婚后感情不好。她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对儿子要求极严,连牙刷的摆放也必须按规矩来。儿子上初中后,开始“撒谎”,让他做作业,他说本子丢了,其实是他自己把本子藏起来了。以后又发展到过分好斗、残忍地对待小动物、严重破坏财物的地步。

       这位男孩,是出现“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的倾向了。

      10岁后个性得不到发展,就会造成人格发展障碍,而他的母亲的管控太严,束缚了他的个性发展。18岁后人格定型,若形成了人格障碍,将会伴其终生,很能纠正!

      更多的是反叛。

       个案5:有位在研究所工作的母亲,因并非名校毕业,颇感自卑,希望儿子能上名校,对其学习抓得很严。儿子小时很乖,但上高一后的一天,她习惯地催孩子去做作业,儿子突然发起飙来,一下子窜到窗台上,说:“你们以后要再管我,我就从这楼上跳下去!”吓得他的父母再不敢管他了。上到高三,他休学了;父母只好花大钱送他出国留学,但他文凭没拿到就回来了。

       人到青春期,有个反叛期,管得越严,反抗的张力就越大。这位男孩的突然发飙,就是反叛的表现。

       个案6:有位青年人,其父母要求他务必考上清华。到了高三,他的成绩在年级也是领先的,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失踪了,跑到广州去学厨艺了。

        个案1中的儿子当广告公司员工;个案6的当大厨,均是反叛。

       现在的孩子受西方文化影响,要求个性解放,这和中国传统的“家文化”就发生了冲突,因此反叛的张力会更大。

       个案6成绩一直优秀,如果顺着正常的轨道前进,他也许会考上大学,但其父母给的压力太大,逼他来了个大逃亡。父母的压力,只能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呵!

作者简介:

张兰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4.6万人

入驻年限

11.2年

预约咨询

私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词条  替代品  替代品词条  产生  产生词条  梦想  梦想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综合

 婚恋心理:婆媳聊天必知的潜规则

婆媳矛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千古矛盾,一直都得不到缓解。这个社会的人都有两面性,大家嘴上说着一套一套的漂亮话,但是实际上所作所为,又是另外一回事。而婆媳关系也有两套...(展开)

综合

 看心理医生需要注意八个问题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要生病。生病了就得找医生。像伤风感冒,这疼那痒,人们知道去医院找大夫,可对于某些心理、行为、精神上的疾病,有些老百姓就不知找谁看了,有的甚至...(展开)

综合

 北京晨报:美在爱与接纳间

 历经工业革命与信息跃进的努力,现代人真的过得更好了吗?人们所见的苍翠林木,所闻的蝉鸣鸟啼,却更映出生命的苦酒滋味。我知道,不过是“镜框”又坏了。其实正因为“想...(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