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教学设计方案

《詹天佑》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教师节班会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八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科学有序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自己初步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作者对阅读的那份真挚的热爱,以及如何表达出这份热爱的。知道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要与众不同。

3、能感受到阅读是一件充满愉悦的事情。

4、尝试学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

文章3、4、5、6自然段,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出对阅读的痴迷。

【教学难点】

尝试学写读后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教师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听了这段话,请问,你有什么感受?

引入课题:我的长生果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他们自己读课文:

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根据交流,板书:

读书:香烟人画片、真正的连环画、文化站的`图书、中外名著、作文。

3、这篇文章作者写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她是怎样把对阅读的那份真挚的热爱表达出来的?

三、研读重点,体会写法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3~6小节,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在黑板的相应地方写上下列词语:

津津有味、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泪落如珠、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牵肠挂肚、废寝忘食。

(这一部分教学充分放手让学生读读说说,并重点指导学生读好4、5、6三小节。)

2、第三小节交流,引导学生从美差、抢、眼羡、卖力地呐喊助威、饱览等词感受体会。

3、师生合作运用津津有味、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泪落如珠、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牵肠挂肚等词语复述3~6小节的内容,再次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痴迷:

⑴ 我实在是太喜欢那些书籍了:

无论还是无论还是只要我就那些书有时让我有时让我有时我读得很快有时书中的悲欢离合又常常使我

⑵ 是啊,我实在是太喜欢那些书籍了:

不论是不论是不论是不论是我都看得( )。他们让我( ),他们让我( ),他们让我( ),他们让我( )!我完全地被书给征服了!

师:正是有了这份牵挂、这份痴迷、这份如饥似渴的醉心阅读,我的作文常常居全班之冠,我得到了报偿和赞誉。并且我还悟出了写作的道理!

4、略读8~14小节:

⑴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怎么悟出的?

别出心裁、与众不同、鲜味指的是什么?

⑵ 作文,要真情实感创造:

怎么悟出来的?怎样做才会得到呕心沥血的创造呢?

师小节:是啊,作者的成功离不开书籍的帮忙。因此,当他回忆起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愉悦之情充满了他的心房!师生一起朗读文章第二自然段。

五、出示范文,尝试学写读后感

六、提升认识,指导实践

齐读: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结课。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技能目标: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绘画纸,水彩笔(或蜡笔、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教写生字

1、和三个孩子打招呼(复习生字:宋涛、陈丹、赵小艺)

2、说说在写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同学注意的,自写生字。

二、自主探究

1、大声读课文,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生找)

2、请你起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好吗?(生读,课件随机出示)

(相机出示句子比较,引导学生用句式说话。)

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相机指导:

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

(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

我画得怎么样?(生指出是风把雨丝吹斜了,所以要画斜的)老师明白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再用朗读告诉我应该怎么画吧(学生再次读,老师改正)

你们能用“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教师课件出示。

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相机指导:

你能让我们听到风的声音吗?为什么要重读“弯弯”呢?那好,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把腰弯一弯。

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师课件出示)并能有感情朗读,注意用词优美。

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句子比较: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旗子里。

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

(指导方法同上,引导孩子说出“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

3、三个孩子都画出了风,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4、再次和他们打招呼,巩固生字。

5、这三个聪明的孩子动脑筋,想办法,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风,都很了不起,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的朗读里。(生再读体会)

6、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生加题目)那我们就一起来朗读一下你们共同的杰作吧!

三、拓展体会

1、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能干的小朋友还可以填一填画下的那句小诗。老师的音乐声开始你们就开始动笔,音乐声停你们就停笔,准备好了吗?

(学生自由画,老师巡视)

2、请你拿好你们的画,找一位朋友来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

师总结,表扬:

你们想得多妙呀,看得多仔细呀,说得也真美,真像一首好听的小诗!就由我来朗诵一下这首小诗,作为送给你们的礼物吧。(师朗诵)

四、总结延伸

师: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用自己不同的方法画出了风,其实,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

和风一样,声音、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能把它们也画出来吗?大家下课后可以画一画,说一说。

【教学反思】

在经过第一次的教学和反思后,教案做了一定的改动,可以说,第二次的教学是非常成功的。

我们的教学,希望能让全体学生都在“成功体验”中发展,在第一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了“成功体验”,在写小诗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他们失去了信心,越写越糟糕,这让我体会到,一个成功的学习活动程序设计,不仅需要为教学提供具有逻辑递升意义的操作主线和基本环节,还需要充分考虑每一个环节的操作细则。首先便是要妥善安排学习难点的突破时机。另外,在评价时应突出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评价,在评价中感悟不同方式的优劣,使学生形成方法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创造新方法的能力。

在第二次的教学中,第一句小诗的呈现不再是由我帮着学生“挤牙膏”似的挤出来,而是由我直接呈现,我对学生们说:“老师很佩服赵小艺,她能把看不到摸不着的风画出来,所以我昨天晚上特别想了两句话来形容她的画,可是我不知道哪句更好,请你帮我选一选。”

于是我在课件上为学生呈现两句句子:

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旗子里。

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

很显然,学生们在进行了比较之后,就能指出第二句比较好,并且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词“飘扬的”,一下子就突破了难点。

在后面的配诗时,学生就表现得极为活跃,能张口就说,且说得相当流利。这是值得高兴的,这也说明学生对文本理解是透彻的。真正理解了文本的内涵。

另外,对于拓展方面的目标分层的改动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对学习目标进行差异性分解,就是要同时考虑到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继续发展需要,既要考虑到学习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也要考虑到学习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具有自主选择最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目标。

在第一次的教学中,有的学生不能当堂展开想像马上画出风来,他们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而有的学生画得很快,画完了就没事干。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后,一些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我让他模仿书中三个小朋友的样子画风,能力中等的同学,则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画风,而能力相对较高的同学,则让他们在画完风后还用上“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的句式写写自己画的风。

学生们都分别忙碌起来了,有画的有写的,不一会儿,我就收到了许多五彩缤纷很有创意的画,令人欣慰的是,还有好多同学交上了为自己的画配上的.小诗句:

生:风来了,风把胸前的红领巾吹飘起来了,风藏在胸前飘动的红领巾里。

生:风来了,风把妈妈晒的衣服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起来的衣服里。

生:风来了,风把沿海地区的楼房吹倒了,风藏在吹倒的楼房里。

生:风来了,风把大树吹断了,风藏在吹断了的大树里。

生:风来了,风把树叶吹得摇摇摆摆地飘下来,风藏在摇摇摆摆飘落的树叶里。

生:风来了,风把地上的纸片吹飘起来,风藏在飘起来的纸片里。

生:风来了,风把小草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草里。

生:风来了,风把花儿吹得点头笑,风藏在点头笑的花儿里。

生:风来了,风把风筝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荡的风筝里。

生:风来了,风把湖水吹皱了,风藏在皱着的湖水里。……

这是学生为他们的画配的小诗,真得是让人想不到,多么丰富的想像力,他们能超越文本中三个小朋友的思维,能画出无形的风来。

这一课让我想了很多,他们的心灵在接受着外在世界的洗礼的同时,仍然保持着我们成人所没有的那颗童心。所以他们的发现才会让我们惊奇,让我们感叹。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首充满生活情趣的儿歌,向孩子们介绍了各种蔬菜的颜色、形状、生长特点等,内容浅显易懂,便于孩子们掌握。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课后的生字都是常用字,要引导学生在读中认字,在读中习字。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文中蔬菜,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丰收的喜悦,体会劳动的愉快。

教学重点

借助汉语拼音和课文插图,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儿歌,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常见蔬菜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带来了几个谜语考考大家。

紫色树紫色花,紫花开了结紫瓜,紫瓜顶上长小刺,紫瓜里面装芝麻。

(打一蔬菜)

头戴大圆帽,身住泥中央,有丝不织布,有孔不生虫。

(打一蔬菜)

抽生回答。茄子和莲藕还有好多伙伴呢!让我们去看看,如果你认识它就大声地叫叫它的名字。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蔬菜),那它们生长在哪里呢?(菜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菜地的一首儿歌《热闹的菜地》,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

2、送生字回家。

(1)媒体展示本课生字。孩子们,生字娃娃来到菜地,也被这些新鲜的蔬菜迷住了,走迷了路,我们赶快去找找吧!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见这些生字娃娃把它们圈起来,给它们一个家,看谁找得又快又准。(媒体相机展示圈出的生字,进行订正。)

(2)跟这些生字娃娃交交朋友,反复拼读,记住它们的名字。

3、读准生字字音,提醒大家注意容易读错的字音。

抽生读、小老师教读、齐读。教师相机区别本课平、翘舌生字,对比巩固,齐读、抽读生字。

4、以多种形式巩固识字。

(1)小组长拿出生字卡片,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你们组喜欢的方式,检查伙伴的识字情况。

(2)检查小组学习识字情况。大家学得真认真,菜地里的蕃茄娃娃也被吸引来了,它出难题难住了小猴,咱们帮帮它(抽读、齐读、小组读并相机给生字组词、说话)。

5?猜字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对老师,老师指一个字,抽上来的同学猜是不是××字,如果猜对了,大家就边拍手边说:对对对,请回位。如果猜错了,大家就说不是××字。当然,如果你的伙伴猜不出来,你想帮帮他,可以用动作、手势、口形帮他,但千万不能出声。师生互动猜字。

三、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生小声自读课文,能读通读顺。

2、教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能在文中发现哪些秘密,了解文中有哪些蔬菜?你还知道其他哪些蔬菜?

3、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想一想:还能发现哪些秘密?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勾画表现蔬菜颜色、形状的`词语。和同桌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有这样的颜色和形状。抽生汇报。

4、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如:为什么说萝卜地下捉迷藏?怎么说茄子身穿紫衣裳等。

5、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有关语句,并适时指导朗读。

(1)想不想看看那个躲在地下和我们捉迷藏的萝卜娃娃?我们一起把它请出来吧!齐读萝卜地下捉迷藏。大家看出它是一个怎样的萝卜娃娃了吗?(爱藏猫的、顽皮、可爱、乖巧、淘气的)抽生读,学生互评,哪些地方读得好,老师范读,学生再读、齐读、表演读。还有哪些蔬菜和萝卜一样和我们捉迷藏?(土豆、地瓜、莲藕)

(2)多音字长的区别,图文结合,并组词巩固。

6?学生选择喜欢的句子读读,加深体会。抽生读,并适时展示蔬菜图片。齐读全文。

四、创设情景,美读课文,及时拓展

1、种蔬菜(贴蔬菜卡片),感受丰收喜悦,体会劳动的愉快。

(1)农民伯伯看见自己的菜地里这么多蔬菜会怎么样?让我们去看看蔬菜丰收的场景,学生谈体会。

(2)蔬菜娃娃也跑进了我们的教室,快把它们请出来吧,我们这儿也有一块菜地,想把蔬菜种上去吗?(想)是啊!劳动是最光荣的,手里没拿蔬菜的没关系,我们一起来唱唱《劳动最光荣》这首歌。种蔬菜的孩子踏着欢快的步子上来吧!

(3)学生谈种蔬菜的感受。(高兴、愉快)

2、带着高兴的心情齐读。

3、教师引读。

4、男女赛读。

5、加动作美读。

6、创编儿歌。

五、总结延伸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好多生字,还和蔬菜娃娃们交上了朋友,回家把你喜欢的蔬菜娃娃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好吗?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材简说:

这个语文园地有四项内容,包括“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

学习目标:

1、自主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通过观察图画,能说几组反义词;积累词语,恰当运用词语。

2、读通、读懂简短的课外文章,愿意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

3、学习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4、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学习的收获和才能,并善于和别人交流。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一)1、出示基本字:牙、令、皮、隹,引导学生认读。

2、引导学生给这些字加上偏旁,学生上台板书。

3、出示书上的内容,读学习伙伴的"话,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4、展开想象,记住这些字。

(二)看看说说。

1、读学习伙伴的话,仔细观察图画。

2、看谁说的多,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二、日积月累。

(一)读读记记。

1、自由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2、创设情景,理解意思。

如:太阳一出来——金光闪闪;黄山的风景——秀丽神奇;小兔子跑进树林——无影无踪;广阔的大海——无边无际。

(二)我会选。

1、读读“飘浮、飘扬”。

2、启发学生想象“云、红旗”,理解词语意思。

3、默读思考后填空,朗读填好的句子。

(三)我会写。

1、平时你们有很多悄悄话藏在心里没有说,找个好朋友说给他听,好吗?

2、展示例话,师生共同朗读。

3、学生写心里话。

4、交流学生作品,注重真情流露的作品。

(四)我会读。

1、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

2、比赛读,当小老师读。

3、讨论:为什么先生说韩愈是个聪明的孩子?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一)小组讨论交流。

1、展示并向同学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同学间互相阅读。

2、互相推荐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3、用简单的话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二)召开“动物、植物介绍会。”

1、创设情境:大家看了这么多有关动植物的资料,掌握了这么多动植物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动植物的小专家了。我们组织一个“动植物讲解团”,向别人介绍动植物,你们愿意吗?

2、示范引导:昨天,我请一头大熊猫作了一次讲解,下面我把录音放给大家听听,然后,咱们再学着大熊猫的样子进行讲解。(播放录音)

我叫大熊猫,是你们的好朋友。你们别看我的体态笨重,显得笨手笨脚,实际上我却出奇的灵活。告诉你们,我可以用后脚够到脑袋,我还能够轻而易举地爬上树。哈哈,怎么样,我厉害吧!哪位小朋友要是不服气,可以和我比一比,看谁先爬到树的最顶端。

3、分小组准备讲稿。

4、学生小组内练习讲解(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

5、各组推选最佳讲解员参加全班比赛。

二、展示台。

1、日记展示可以让学生自己读,也可以摆出来参观,或是打印成册发行。

2、中华鲟等资料可以以资料卡片的形式展示。

3、由于只有少数学生去过温州科技馆,可以让去过的学生说说所见所闻。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概述

· 小学数学一年级

·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84、85页一课时 · 认识时针、分针、整时、大约几时 · 认识钟表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2、过程与方法: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体会(来自:WWw.cssyq.Com 书业网)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钟表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但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也有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时间观念差,对钟表的知识感到陌生。这就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理念:设计本课时力求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整堂课都以学生自主探究和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验,认识钟表。拟在本课教学中体现以下几点:

(一)知识呈现生活化:“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新知从生活中自然导出,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数学课堂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二)学生学习自主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钟表面、认识整时刻、判断大约几时等,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自主获得。

(三)学习过程活动化:新课程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总能处于一种新奇、兴奋、快乐的活动氛围中,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准备:课件,钟面模型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

什么时候睡)。师:猜猜它是谁?

教师通过猜谜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营造了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气氛。 2、课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钟,教师提问:你们喜欢它们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揭示课题:是啊,钟表不仅外型漂亮,还可以告诉我们时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识 1、认识钟表

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给学生提供观察与思考,发现与表达的`空间,注重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板书:时针 分针 12个数 2、教学整时

这一环节在教学形式上应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因此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思维拓展空间。

出示3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表示的是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再出示1时、4时、6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时刻,然后再提问:1时、4时、6时的钟面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分针都指着什么数?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的方法吗?

小组讨论看整时的方法,通过讨论发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连一连:学生口头回答钟面时间,巩固看整时的方法

说一说:将整时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将钟表知识与实际生活自然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大约几时

出示7时、7时不到和刚过7时三个钟面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三个钟面的时间

小结:一个是7时不到,一个是刚过7时,我们把它们都叫做大约7时 师追问:这两个都是大约7时,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个是7时未到,一个是刚过7时 说一说:让学生说出钟面上大约是几时 (三)巩固练习

1.画一画: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出缺少的是时针还是分针,再借助直尺画出钟面上缺少的针,这里还要提醒学生注意画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2.掌握用上午、下午这些词语表示时间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发现、思考、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了解时针每天要在钟面上走两

圈,所以一天要走两个10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出示两幅表示10时的图,让学生观察,看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两个都是10时,但不一样,一个是上午10时,一个是晚上10时。

提问:一天有几个8时,几个9时?

3.拨一拨:学生在钟面上拨出自己起床和睡觉的时间,然后同桌的同学说一说,要求说完整。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顺势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成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的好习惯。

4.说一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一天是怎样安排的?

根据儿童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 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对时间的观念,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七、全课小结。

教学内容与

教师的活动

媒体的运用

学生的活动

教师进行逻辑选择

八、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有效突出了重点,分解了难点;多媒体介入了学生感兴趣的钟面,激起了学生说的欲望。课堂效果显示学生能较灵活地运用自己小结出的方法进行练习。课后反馈反映出学生通过语言项目的学习,对认识钟表已经基本理解,包括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大多数学生掌握良好,由练习反馈也可知。

九、帮助和总结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新知,尽可能将学生的学习效率最优化;同时教师还需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如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比较、总结,从而更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带点字的拼音比较不同,让学生区分容易混淆的韵母,准确发音,说好普通话。2、通过填写恰当的词语,让学生正确地搭配词语,积累和简单运用词语。

3、通过选词填空的练习,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辨析和使用近义词,通过选词填空,提高近义词辨析能力和运用能力。

4、通过运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发现句中词序不当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并用修改符号改正过来,帮助准确地表达句意。

5、通过阅读短文的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口头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能够结合短文内容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

6、通过本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注意词语间的搭配与词语的理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带点字的拼音比较不同,让学生区分容易混淆的韵母,准确发音,说好普通话。2、通过填写恰当的词语,让学生正确地搭配词语,积累和简单运用词语。

3、通过选词填空的练习,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辨析和使用近义词,通过选词填空,提高近义词辨析能力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积累、辨析、简单的运用词语。

教学难点:辨析和使用近义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实践活动8。

二、读词语。

1、指名读,注意词语中带点字的拼音。

2、比较,有什么不同。

3、小组间互相读一读。

三、填上恰当的词语。

1、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3、教师指导。丰富积累,学会运用。

四、选词填空。

1、指名读所给词语,说一说它们的意思。(辨析词义,学会运用。)

2、独立填写。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6、12

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发现句中词序不当或搭配不当的毛病,并用修改符号改正过来,帮助准确地表达句意。

2、通过阅读短文的训练,培养学生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口头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能够结合短文内容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能够结合短文内容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教学过程:

一、修改病句。

1、指名读懂句子,找准病处。

2、明白病因,使用修改符号修改正确。

3、默读复查。

二、阅读短文。

1、自由读短文,整篇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正确、流利,理解短文的`意思。)

2、默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学会概括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认真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阴凉鱼被海豚捉到后是怎样逃脱的?(明白阴凉鱼求生的方法,学会根据课后练习题阅读短文。)

4、再读短文。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时间:6、13

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上网收集有关机器人、新科技材料、太阳系和太空人等方面的资料,可以是文字或图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2、根据已经有的资料确定小报的内容,整理材料。

教学重点:搜集资料,整理材料。

教学难点:对已有资料进行再加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关于科技与环保方面的课文,我想大家肯定还有你们想进一步了解的。

二、小组合作,搜集资料。

1、组织学生上网搜集。

2、互相交流,记录资料。

三、确定科技小报的内容。

1、根据所给资料,确定本期小报的主题。

2、围绕主题,选择资料。

3、对资料进行再加工,完成组织资料。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进一步完善资料的编辑。

第四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时间:6、16

教学目标:

1、全班交流,评议修改写作内容。

2、设计版面,完成小报的设计。

3、展览交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设计版面,完成小报。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大家都对自己的资料进行了适当的修改与完善。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互相评议。

二、评议修改写作内容。

1、自愿介绍,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2、全班评议,交流。

3、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设计版面,完成小报。

1、小组交流,把版面设计合理,完成绘制。

2、填充内容。

四、展示交流。

1、自愿汇报,介绍。

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篇一:三年数学《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有多重,知道“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运用千克、克、吨的有关知识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提高估计能力,感受质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1.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个故事吧。同学一定要认真看,看完故事还要回答提出的问题呢!(出示微视频,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课件)出示1头大象的问题情境“你知道我有多重吗?

师引导学生思考: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认为合适吗?从而自然引出质量单位“吨”。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

(引出课题:1吨有多重,并板书)

二、探究交流,感知新知1、利用多媒体出示书上画面。

(1)出示图片,请同学读一下数学信息。

(2)请同学列算式独立算一算,然后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2头牛约重1000千克;10桶油约重1000千克;

20袋面粉约重1000千克;40人约重1000千克。

(3)小组汇报。你发现什么?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吨=1000千克,

并介绍用字母表示:1 t=1000 kg。

2、联系生活,理解新知。

(1)小活动:先了解自己同桌的体重,在背一背,说一说感受

(2)举例说明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要用到质量单位吨。

(多媒体出示) 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

(3)让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进行分析。

三、综合应用,巩固拓展

1、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一练,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独立思考再反馈交流,请几名学生汇报思考方法)

2、谈收获

四、拓展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质量单位吨的内容,请同学们调查生活中“吨”的影子,多少个什么东西合起来大约是一吨。

板书设计

1吨有多重

1吨=1000千克

字母表示:1 t=1000 kg。

篇二:《一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吨有多重》 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质量单位“吨”的教学。对于单位“吨”,平时学生几乎没有接触,所以对于“1吨有多重“的教学要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实际地感受并认识。

学情分析:

《一吨有多重》这节课的内容,从学生的知识方面来看:已经有克与千克的认识作基础。同时学生已学习数学两年多了,他们喜欢上了数学课,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乐于合作交流,该班学生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敢想敢说,愿意发表自己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三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吨”的质量观念的建立,掌握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通过课件演示法和联想教学法,从多角度地让学生感知1吨的重量,如学生最熟悉的自身的体重,并通过算一算,背一背,提一提来认识单位1吨的大小。

课前准备:课件、一袋面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在三国时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曹冲称象。谁来讲给大家听?一个同学说时,其他同学一定要认真听,听完故事还要回答提出的问题呢!(出示课件:曹冲称象的情境图)。

师:故事讲得很生动,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你们猜一猜,大象到底有多重?

学生可能回答:一定很重,比三头牛还要重,大概有1000多千克吧。) 师:用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说明大象有多重,你们认为合适吗?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合适,因为大象太重了,要用更大的质量单位。) 师:真会动脑筋!确实用千克、克有点不合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更大的

质量单位“吨”。(板书课题:一吨有多重)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导入,让学生知道称较大的物体的质量时,要用“吨”作单位。

二、探索新知

1、认一认,说一说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这个要用磅秤才能称出来,但我们学过“曹冲称象”的故事,我们可以把1吨分成小的单位来计量。

师:同学们,通过昨天的学习,你们已经知道自己的体重有多少千克,现在请体重是25千克的同学站出来,(正好有8位同学:王源,慕子恒,慕翻燕,王保,薛佳艺,王娜,杰张,王雪曼)

师:这样,如果以这8个同学为一组,请大家算一算,他们的体重有多少千克?

学生计算出:25×8的结果是200千克,)

师:如果有这样5组的同学,他们的体重又有多重?

学生计算:200×5的结果是1000千克。)

师:通过大家的计算,我们知道像这样5组同学的体重为1000千克,也可以用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吨”作单位,即:1000千克的质量的物体,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1t=1000kg)

2、感知1吨

师:1吨到底有多重,同学们?

( 背一背)请一个平时认为是大力士的男孩背一背体重是25千克的一个学生,背2个学生(非常吃力),然后想像一下刚才8个学生的体重,5

组这样同学的体重,即1吨的重量。

(提一提)1袋面粉质量50千克,20袋面粉约重1吨。

(想一想)1桶油重100千克,10桶油大约重1吨 。

师小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所以在计量较重或大量物体的质量时,常用到吨。

3、找一找,说一说,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吨大约有多重。找一找,在生活中在哪见到过“吨”?

(大桥的承重是50吨,吊车能吊起8吨重的物体,电梯限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算一算,知道了1吨=1000千克,再通过背一背,想一想,提一提,找一找,说一说,充分让学生感知吨,并在大脑里建立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用法。

三、回归生活,知识应用(智勇大冲关):

第一关:填一填。

4千克=()克 3吨=( )千克

5000克=( )千克 ( )t=20xx kg

18t=()kg ( )kg=6 t

(分组完成,请几名学生汇报方法。)

第二关::帮小明改日记

(课件出示日记并播放录音)

今天,阳光明媚,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玩,我们先到超市买了1克苹果和2吨梨,又买了1个50千克的鸡蛋。我看见超市里有电子秤,上去一称我的体重,哎呀,我的体重都30克了。到了动物园。动物园里动物可真多,我估计了一下,一头狮子大约重350克吧,大象挺重的,最少也有2克吧,还有会说话的鹦鹉大约重120千克。大水牛少说也有338吨重。 参观完动物园,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学生抢答,教师评价)

第三关:开放题:(课件出示)

我是小小检查员

黄河大桥上现在需要招聘一批检查员,你想去吗?

师:在黄河大桥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3吨”,下面这些车能通过吗?

(1)、张叔叔的车装载5000千克的煤。

(2)王叔叔的.车装载3头大象,每头大约重5吨。

(3)一辆载80袋水泥(每袋50千克)的车子。

(4)一辆13吨和一辆2500千克的车能不能同时通过。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智勇大冲关,让学生对质量单位有一觉清晰的认识,并能从正反两面进行单位换算练习,灵活地把握克、千克与吨的关系。 师小结:其实80%的车祸都是由于超载造成的。现在你想对超载的叔叔说什么?假如你的亲戚中有人是司机,你今天回去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拓展作业:

篇三: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 一吨有多重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件)出示1头大象的问题情境“你知道我有多重吗?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猜一猜。让学生猜一猜大象的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吨”。

2、看一看,算一算。利用图片逐一出示一个个情境,让学生看一看,算一算,再说一说。

3、说一说。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单位要用吨。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看一看,第一幅图的意思是这座桥最多能承受“50吨”的质量。

4、练一练。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吨的质量单位。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指导完成课本第22页“练一练”的第1、2、3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曹冲称象”的故事情境图

2.让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讨论曹冲为什么要以用这个办法称象。

3.请你计算这头大象有多重。

4.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通过学习课文,是学生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3、指导学生读好问句的语气,并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本课生字,并在此基础上读好课文。

【教学难点】

读好本课出现的问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游戏导入(指尾巴)。人没有尾巴,可是有好多动物有尾巴,谁来说说哪些动物有尾巴?

今天,森林里有好多动物聚到一起,他们要举行一个特殊的.比赛?你们猜他们要比什么?(板书:比尾巴)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比什么;结果)

二、初读课文

学习1、3小节

过渡:书上P83也就有答案,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

1、有谁来参加比赛了?哪位同学愿意充当来宣布一下参赛选手的名字?其他同学听他的发音正确洪亮吗?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

带音指名读。不带音读。全班读。

2、谁能把选手的名字完整的播报一遍,说时用上有有还有)

3、全班齐说。

三、细读理解

过渡:运动员们就要入场了,谁愿意做小领队把运动员带入场。(放音乐,学生贴小动物图片。)

比赛就要开始了,想不想当评委?现在我宣布:我是这次比赛的主裁判,请各位评委保持安静。我来宣布第一个比赛项目,他们要比什么呢?

出示:谁的尾巴长?

1、这是什么句?范读,学生读。这只是其中一个项目,还有五个呢?谁愿意接着宣布?

随机处理:长──短

一把:还有什么能用一把?弯弯:

扁扁:

2、谁能把这六个项目完整的播报一遍。其他同学做手势。

3、学习2、4小节

过渡:比赛进行了一段时间,评委们看看比赛结果怎么样?快读读。

那位评委先来播报比赛结果?边播报边贴上比赛结果。(学生贴)

师生:指黑板;生生:看书;分组

四、拓展

1、其他小动物也来参加比赛了,如果你认识他就大声喊出它的名字。

2、用谁的尾巴像什么说一句话。

3、也可说说其他动物。

4、用谁的尾巴怎么样提问,并做出相应的回答。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词条  方案  方案词条  教学设计方案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