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佛性通万物——悟觉释印严法师国画的静态哲学

  我的案头,有一册释印严法师主编的《佛教圣地妙峰山》杂志和他的一组书画作品影件。杂志封三,刊印有释印严法师的四幅人物画,而影件则为四幅花鸟作品。

  听朋友介绍,释印严法师的画远近闻名,达官贵人,黎民百姓,皆以求得一幅释印严法师的墨宝为荣。独坐书斋,静神读画,心头似有一泓清泉淌过,无声无息,却进心入髓;似有一阵清风揉过,无影无踪,却醒脑怡神。这些画,人物各异,花鸟非同,却可用“静”字概之。

  静,是否是宇宙万物演进和发展的一种形态。以愚见,宇宙万物可归纳为两种运动形式,一动一静。动静的结合与交替,便是万物衍生发展的递进印痕。人们往往在静中思变,在静中悟道,在静中蓄养。静生力,力生动。静是原动的末端,却又是大动的开端。由此而言,静,则是一种力,一种养力育力之母力。禅宗说大象无形,大嘘无声,静之力,理该同此。释印严法师的作品,无论是人物还是花鸟,除去凡世的物象,我读到的皆是静的禅意。

  我以为,万物不可通佛性,而佛性却可通万物。人之所以有别于万物,可能就在于人之佛性。佛性并非佛界独拥,否则,佛教就不可能去教化,去普度众生。由此,佛教的精深与意义也就无存。正因为人皆通佛性,这个世界才有教化的可能,才有普度众生的必要。否则,人类就只有用“诺亚方舟”似的惟独方式拯救人类的文明。佛相信人类能通佛性并可以教化。当小孩看见天上的浮云,他可能会说那云是奔鹿,是飞马;当看到大理石的纹理,他可能会说那里面藏着飞鸟和怪兽。这应该是最初始的佛性,是“我心即世界”的最原始的表达。唐朝印崇法师讲经时,众僧曾有过一次关于“风吹幡动”的争论。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争执不休。恰遇六祖慧能路此,他上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此乃佛性通万物之典范矣。

  在佛界,正是有了一个静态的人生哲学,他们才不以官爵论尊荣,不以钱财论富贵,不以出身论才干。不贪名利,但求本质;不思美肴,但求清净。知物惜物,博爱众生。

  我读过唐寅的画,读过石涛的画,读过徐悲鸿、张大千、黄永玉、黄胄,乃至岭南名流苏华的画,但读释印严法师画的感觉与众多古今大家皆有不同,那力透纸背的佛性中的静,让我体悟出俗佛两界的差异。这种差异似乎只能心会,难以言表。我是一介凡夫俗子,难得开悟,尽管有一位在美传授中国宗教的华裔谢教授看过我的文字后,说我很有佛缘(在此之前,我的同事亦说我的文章总是弥漫一股禅宗之气),只有我自知,我慧根之浅,如墙头芦苇,岂能谈佛门圣事?!这篇短文,实属肤浅,但受朋友之托,难以推诿,发表在此,只有虔诚地等待×年×月×日,释印严法师莅临惠州时对我的醍醐灌顶了。

  2005年10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悟觉  悟觉词条  国画  国画词条  法师  法师词条  静态  静态词条  万物  万物词条  
散文

 白头到老以后

我常常憧憬着相爱着的我们能够白头到老,虽然生活中,我们也曾吵闹也曾埋怨,然而随着岁月的流失,我是愈来愈感觉到:我们是谁也离不开谁了。我常常一遍遍的欣赏着那些白头...(展开)

散文

 女人当如莲

偶有闲情坐在公园池塘边,首先看见的是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绿色叶子,放眼望过去是一朵朵的白色莲花,它清清白白的很是好看,犹如一位清粉佳人。它出淤泥而不染,不是红花,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