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今生,和玉石有缘 ——抚州市奇石协会副会长艾如玉印象 许小良 天生玉石缘 像来自深谷的一株幽兰

今生,和玉石有缘

——抚州市奇石协会副会长艾如玉印象

 

许小良

 

天生玉石

像来自深谷的一株幽兰,香香地绽放于抚河之滨。

像源于深山的一块美玉,甜甜地靓丽于灵谷仙境。


如玉,一个充满灵气的名字,人如其名,甜美芬芳,命中注定和玉石有缘。

如玉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土生土长抚州人。说起来,她还真和玉石有缘呢。三、四岁时不识黄蜡石为何物,错将河里黄蜡石当肥皂洗衣,笑煞了家人;五、六岁时的一天,无意看到父亲的书桌抽屉里有漂亮的银饰品,还有几块好看发光的石头,喜不自禁地将后者往手心里攥,又润又滑,感觉真好。就这样,艾如玉从此和玉石结下了深深情缘。此后,她常常去抚河里捡那些发光的石头,如获珍宝。可母亲多次将那“没用”的漂亮石头扔掉。你仍,我就捡。小如玉犯起倔劲。小学三年级时,和氏璧可换一座城池的故事深深诱惑了她。从老师那,她了解到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今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内)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小如玉的心受到了极大震撼,对玉石,她更喜欢了。

 

改行玩玉石

时光之梭飞射,转眼到了一九九二年,她和丈夫停薪留职去广东做古玩生意。

在广州,夫妻俩开了一间古玩店。注定天生和玉石有缘,就在她店的旁边,有数家玉器店,精美的奇石玉器像女人的香水吊起了如玉心灵深处对玉石的美好情感。没事有事,就往旁边的玉器店里跑。因为喜爱,不买,如玉唯有嘴甜了。看看也过瘾呀,在她的心里,玉石之缘打小就生根发芽,且愈长愈旺。玉石,就像她的闺蜜呀。店主观其喜爱玉石,便跟她讲解各种玉石的知识。于是,他知道了玉石在中国有八千多年的历史,知道了每一块玉石有一个甚至多个不凡的故事,知道了玉石的产地种类以及品质。

爱石成痴,艾如玉萌生了改行做玉石生意的念头,对古玩熟稔的丈夫不懂玉石生意,自然反对,还责备如玉不好好做古玩生意。为了说服丈夫,艾如玉巧妙相劝:“瓷器易碎,不好管理;玉石轻巧,方便携带。其实,在她的心里,她更爱玉的晶莹剔透和温润坚硬。丈夫是爱如玉的,因为心疼他,1994年,他改行做起了玉石生意。但是由于对玉石了解不多,进的货在质量、价格上把握不准,加之不熟悉玉石市场行情,是年,赔了20多万。哪里跌倒,哪里站起来。艾如玉和丈夫汲取教训,虚心诚心向同行、懂玉石的朋友乃至专家学习,逐渐扭亏为盈,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返乡开“玺诺”

就在广州生意顺风顺水时,抚州朋友多次盛邀艾如玉夫妇回抚州发展。考虑到抚州人对玉石缺乏充分的认识,2009年,艾如玉和丈夫抛下广州红火的生意返乡,开始向家乡人宣传普及玉石方面的知识。之后,抚州市奇石协会应运而生,她被石友们推举为副会长。2014年,艾如玉在市区开了一间玉器店,取名“玺诺”。亦即许诺。面对我爱的人、我的顾客和全社会,我要努力尽我的责任,做有良知有爱心的玉石人。可谓:言简意深,令人心动。艾如玉真的“玺诺”了,面对她的亲戚、朋友、熟人乃至陌生的顾客,她没有行家的傲气,而是谦和有加,将自己对玉石的见解和盘托出——这不?喜迎中秋节之际,艾如玉副会长向社会 “爱心”送出100个天然翡翠葫芦吊坠。岂非又一“玺诺”?

以货真价实为大前提,走中高端销售渠道,以销售新疆和田玉云南缅甸玉(翡翠)为主、浙江田黄石福建寿山石为辅,兼及木雕、工艺品,同时和佛教文化有机组合,凭藉 “诚以待人广结缘,信以处事世路阔”的经营理念,“玺诺”商机多多,风生水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玺诺”定将愈做愈强,迎来璀璨明天!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抚州市  抚州市词条  玉石  玉石词条  如玉  如玉词条  深谷  深谷词条  幽兰  幽兰词条  
散文

 写给远在天堂的你

 “这一次,我把我所有的记忆完全打开,记下所有的画面·气味·声音·温度。然后,把它们存在心里,转身离开”我从来不知道用该怎样的方式去怀念你,是站在一个...(展开)

散文

 说“使官”第二十七

 部族间约定通婚,产品交换,处理纠纷,礼尚往来,知识技术学习交流,都需要善于奔走沟通的人,这就是最早出现的“使官”,使官符号借用姓字“走”。  《说文》把“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