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自古英贤多豪杰

  在粤西建设高铁已经三年的时间,一日,当地来了几位文友,谈起了阳西的历史,当提及阳西历史上曾有几位书贤历经阳西,且有唐宋时的七贤书院古迹为证时,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致。丁酉深秋的一个下午,我独自一人走进了位于阳西县城郊的七贤书院。

  这是一处不大的院落。七贤书院就居其中,院墙将书院与外界隔离,走进书院就仿佛走近了古老的历史。七贤书院是为了纪念放逐海南的唐宋七位路过阳西的贤臣。据说,七贤书院,前身是宗勇祠,宗勇祠的前身是古阳江驿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太平驿站。我们就从太平驿站去考量那段过往。驿站,是一个古典文学的经典意象,驿站旁的断桥残雪、驿站中的离别情深 因此,驿站,承载了多少历史烟尘。

  驿站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便是为被朝廷贬摘的失意之人,在途中提供食宿之所。多少离愁,多少壮志失意,多少艰难苦恨,都被一个个驿站深藏着。深夜,月圆,驿站的孤独,其实是许多人的孤独,是历史的孤独。唐宋年间的阳江古驿站,也就是现在的阳西七贤书院所在地。

  太平驿站,是阳江地区唯一一座驿站,位于现今的325国道旁,而这条道路,或许也是古代通往海南或者广东南方地区的必经之路。无数被贬官员,都必须通过这条道路,经过古阳江驿站,去往海南,去往其他地区。而在这些被贬官员:唐朝末年的李德裕、宋朝的寇准、赵鼎、秦观、苏轼、苏辙、胡铨等7人最引人瞩目。虽然,他们都是历史上的名臣名相、影响深远之人。但是他们都是被奸臣小人陷害,官场失意,而被贬至广东岭南地区甚至海南的。他们的各自遭遇和那段历史,往往会令人心痛和惋惜。

  在他们人生失意之时,某个驿站的停留或许并不值得他们留恋。但太平驿站作为一个必经之地,在他们停留驻足之时,已给了他们些许的安慰。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古驿站早已化为灰土。如今,仰仗古人之光修建的宗勇祠、七贤书院,何曾不是在延续着古人的精神和力量?七贤书院修建后,无数文人墨客慕名来到阳西七贤书院,瞻仰前人,留下他们的脚步。历史与现在只的一步之遥,那就 是时光的记忆。

  我漫步在偌大的院子里,没有其他任何人。早期来到院子里玩闹的孩子们,见到我也都陆续离去了。 我在书院寂静的古老和现实中游历,脑海里突然闪现出曾经的记忆。一个关于唐朝宰相李德裕的传说故事:

  唐朝宰相李德裕在任太子少保分管东都洛阳时。曾经召见一位僧人,让他占卜自身吉凶。僧人说:“这不是马上就能知道的。我要设立祭坛和佛像,才能观察出来。”

  祭坛设好后,僧人居于其中,一共过了三天,他对李公说:“你的灾难还没有结束,你要到万里之遥的南方去。”李公大怒,大声地呵斥了他。第二天,他又召见这位僧人问卜,对他说:“我担心你昨天看得不仔细,今天请你重新观察一下。”于是又设祭坛观察了三天,僧人告诉李公道:“你离南行的日期,不足一个月了。这是逃脱不了的。”李公更为不高兴,并且质问道:“你怎么能够证明,你说的话不是随便胡说的呢?”僧人说:“我可以说件眼前的事作为验证,略微表示一下我的话绝非欺人之谈。” 僧人当即指着一个地方说:“这下面有只石盒子,请你挖开看看。”李公立即命人往下挖了几尺深,果然挖出一只石盒子,打开盒子什么也没看见。

  李德裕有些惊异,对他的话将信将疑。于是便问道:“到南方去看来是免不了的事了,然而去了之后就回不来吗? ”僧人说:“能回来的。”李公询问他这是怎么回事,僧人对他说:“相国平生应当吃一万只羊,现在吃了九千五百只了。说你能够回来的理由,就是因为还差五百只羊而已。”相国伤心地叹道:“师父果然是个了不起的人呀!我在元和十三年,在北都为张丞相从事时,曾梦到正在晋山走路,看见山上满眼都是羊,有十几个牧羊人迎着我施礼,我就询问他们,牧羊人说:‘我们在这里所放牧的,就是您平生所吃的羊’。我过去一直记着这个梦,没有向别人透露过。今天果然像师父说的一样呀。由此便知阴德之事确实不是骗人的。”

  过了十天,振武节度使米暨派人给相国送书信,并且赠给他五百只羊。李相国大为吃惊,立即召见僧人告诉了他这件事。僧人叹道:“一万只羊够数了,相国公南行可就要回不来了!”李相国说:“我不食这些羊,也是可以避免的嘛。”僧人说:“羊即到这里,就已为相国所有。”李相国非常愁闷。第十天,李相国被贬为潮州司马。接着又贬为崖州司户。最终死在荒凉的边远地区。这是个传说,当然无从考证。但李德裕的确命归异域他乡。

  南宋政治家、词人赵鼎(1085-1147),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汉族,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曾任河南洛阳令、开封士曹等职。南渡后,累官至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他荐任岳飞、韩世忠等爱国将领,有效地组织了军事力量以抵御金兵。他极力反对和议,却累遭秦桧等人的打击、陷害。

  宋绍兴八年(1138年)因力主抗金与奸臣秦桧不和,被贬到海南岛吉阳军。他途经雷州时,知州王惕“假肩与以送”,秦桧闻知,谪王惕金州。赵鼎在崖州寓宿裴闻义家给宋高宗的上表中,表达了他抗金救国的思想永远不改变:“白首何归,帐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挚九死而不移。”坚强的意志使秦桧感到胆寒:“此老倔强犹者。”同时更加紧对赵鼎的迫害。赵鼎在吉阳“深居简出,杜门谢访”。“海南积荡水云飞,黎婺山高日上迟,千里孤光一樽酒,此情惟有故人知。”广西帅将张宗元遣人持书和药石、酒、曲前往慰问,秦桧知后,马上把张调离广西。

  由于秦桧残酷迫害,赵鼎只能以死来表示抗争。临终前自书墓石,记乡里及除解岁月。铭中有这样两句:“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表示他死后也不会忘记宋朝,不会忘记抗金救国,要把他的精神化河山,使宋朝强大起来。逐绝食而死,葬于昌化县旧县村。时为绍兴十七年(1147年)八月,享年仅63岁。

  途经阳西的七贤中还有苏轼苏辙兄弟。先说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军,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葬于汝州郏城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再说其弟苏辙(1039-1112),字子由。 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佑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 “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旧党当政,他被召回,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进为起居郎,迁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哲宗元祐四年(1089)权吏部尚书,出使契丹。还朝后任御史中丞。元祐六年(1091)拜尚书右丞,次年进门下侍郎,执掌朝政。元祐八年,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绍圣元年(1094),他上书反对时政,被贬官,出知汝州、袁州、雷州安置(官制用语,宋朝对犯罪官员的一种处分),绍圣丁丑春(1098)移化州别驾(官名,通常用于安置贬谪官,正九品。),后又贬循州等地。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卒于1112年十月三日(10月25日),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我渐渐放缓了脚步,仰视着眼前这座陈旧的三进院落,凝望那些先贤们曾久远路途跋涉的艰辛,心生些许的敬畏和惆怅。仕途坎坷,官场难测。贤人们坚定无悔的脚步,用生命阐释人生的情怀和抱负,阐释那千古难以释怀的落寞,启示着多少后人。让我们秉承着前人的精神,继续前行。

  (注:此文参考部分网络资料)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自古英贤多豪杰  英贤  英贤词条  豪杰  豪杰词条  自古  自古词条  自古英贤多豪杰词条  
散文

 逝去的落伍者

 也许对于有些人来说,殡仪馆是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地方,每次返回时内心多少会感到有些压抑与悲伤;可对于我来说,去殡仪馆为逝去的亲朋送行却是一次次的心灵净化。这不...(展开)

散文

 秋天的一半是中秋

    立秋的那天,气象专家说立秋并不意味着秋天真正到来了,今年的秋天比往年要推迟一些,秋天的一半才是秋。我不明白这位气象专家讲的...(展开)

散文

 乡殇——我如歌似泣的岁月(6)

 营养匮乏症  (1)偷肉记  在“上山下乡”的岁月里,知青们的生活十分艰苦,每月打一次“牙祭”,每人半斤或一斤猪肉,一餐吃得干干净净,大家只争肥肉,越肥越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