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冯小刚

                     小刚大作

            ——关于《唐山大地震》的记忆

                         扬州

“看《唐山大地震》了吗?”“没有。”“抽空要看看。去电影院。别忘了带着手绢。很感人的。”

2010年底的一个时期,上述类似的对话几乎成了我们生活中避不开的话题。

为什么要看一部关于地震的灾难片?——因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特别是最近三年连续被重复两次的历史。为什么要去电影院?——电影院里有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为什么还要带着手绢?——因为故事情节太感人。看过这部电影的市民各自都有了答案。

                  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作

1976年,一场灾难降临到我国的工业重镇唐山。一夜之间,24万条生灵归于沉寂。在这场灾难中,唐山市民方大强和妻子李元妮的家庭与数万个家庭一样经历了一场劫难:大强为救双胞胎子女不幸遇难。关键时刻,李元妮在救儿子还是女儿的两难抉择中选择了救儿子。被救的儿子方达侥幸活了下来,但失去了一条胳膊;放弃抢救的方登在一场大雨后奇迹生还,被解放军夫妇收养。长大成人后的方达在杭州成立一家旅行社,医学院肄业的方登记恨生母迟迟不愿相见,并远走加拿大。汶川大地震,共同的经历促使方达与方登成为灾区志愿者。在赈灾一线,不经意间,方登认识了失散多年的弟弟方达,并从亲历的地震中释怀了对生母的记恨。母女最终相见,家庭重又团圆。


最终还是一部团圆剧。这是人所共愿。

灾难面前,最为可贵的是亲情。在文艺作品中,最适宜表达的也是亲情。

唐山大地震,一场全国人民记忆犹新的地质灾害;家庭亲情,灾难题材中最适宜表达的文学故事。汶川地震,让全国人民重又回忆起32年前的那场灾难;舟曲地震,更加强了这种记忆的痕迹。亲历过的是刻骨铭心、失去亲人的别离,没有亲历的是慷慨解囊、心系灾区的牵挂。每一位国民都能结合自身实际说出或多或少的不同的感受,都有感情的共鸣点。这时候,《唐山大地震》来了,夹带着身临其境的特效制作、逼真细腻的历史镜头来到观众面前,裹挟着催人泪下的情节、令人心悸的细节来到了观众面前。

这部投资1.3亿元人民币的大制作,自面世第一天开始,不断刷新国产片的票房记录,轻松突破导演冯小刚5亿元的票房预言后,一路上冲,直逼7亿元大关。《唐山大地震》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成为近年国产影片的巅峰之作。

小刚有了大作。

                   全面而经典的商业模式

纵观冯小刚此前的作品,从《不见不散》、《甲方乙方》、《一声叹息》到《大腕》、《手机》、《没完没了》、《天下无贼》、《非诚勿扰》等,共同的特点是走市场化的路子:上映日期选在春节前后,名曰贺岁片。制作成本严格控制。提前造势,做好前期市场预热。就连片名也都选择当下最时兴的成语、流行语,方便市场推广。

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选取生活中的某个热点问题,做夸张性的表现,富有情趣和幽默。总体感觉是生活化有余,题材不够宏大,社会意义不足。

这些成绩和不足都是冯小刚在电影艺术方面的有益探索。“保证每部片子都盈利”是他对电影艺术产业化的运作越来越娴熟的反映,也是其自信心的表现。小题材、小制作片的积累为他涉足大制作、大题材片奠定了基础,也培养了他的综合掌控能力。

这些到《唐山大地震》得到了体现。

冯小刚介绍,拍一部关于唐山地震的电影是他心中早已有之的一个结,他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前期准备工作。汶川大地震后,冯小刚为电影《唐山大地震》开始了实质性的动作。

先说整部片子中的商业元素。这是冯小刚拍电影的第一个着力点。

一切从片名开始。首先是选脚本,张翎的《余震》是关于唐山地震的小说,冯小刚将其改为《唐山大地震》,将“唐山”1976灾难事件凸显出来,又特别强调其“大”,目的就是为了强调这次灾难。其次,为保证引起观众的足够注意,在演员的选择上,引进陈道明、张静初、刘莉莉等明星演员加盟。为避免冲淡整部电影的“灾难中显亲情”的艺术效果,甚至不惜舍弃从长相到扮相都谐趣逗人、充满喜剧味的老搭档葛优。

唐山的戏当然少不了唐山人拿钱。冯小刚唐山市政府签订的对赌式的有偿赞助协议无疑保证了这部大投入作品的资金链的完整。当然,唐山市政府为此也有了从经济到形象的双重回报。

植入式广告是冯式电影的拿手戏。这部片子中,作为植入式广告的三种表现形式——画面式植入、对白式植入乃至画面对白混合式植入都不算少。剑南春酒两次露脸,想必是除了唐山市政府之外的赞助大户。此外,方达在杭州谋生时登的三轮车上印有“千岛湖旅游景区”字样,方登回唐山坐的车车身上印的是“杭顺达旅行社”,就连方登最后给母亲展示的手机也是图像能够自动翻转的苹果手机。这些都是画面式的广告植入;方登上的大学是杭州医学院,对李元妮有点意思的电器修理师傅动员李元妮看的杂志是《读者文摘》(即后来的《读者》)。方达所在的旅行社的导游问给游客办理什么保险时,方达说“就办理中国人寿”。 这是对白式的广告植入;方登的后妈临死前一边叮嘱方登她在“工商银行存有钱”,一边拿出中国工商银行的存折,这又是典型的对白式广告和画面式广告的混合体。这些植入式广告的引入,保证了冯小刚在片子制作之初就有足够的资金注入,避免等米下锅的尴尬。

与植入式广告相类的是植入式事件(姑且这么说)的引入。

在片子中,有三处音乐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是录音机里播放当年邓丽君的歌曲《小城故事》,二是伴随着哀乐的纪念毛主席逝世,三是退伍老兵合唱《走进新时代》。三个细节表现的是三个不同的时代。仔细掂量,每一个细节都不是必不可少,但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激起不同阅历的观众记忆深处的共鸣。从“抓观众”方面来说,无疑是成功之举。

至于风靡一时的喇叭裤、蛤蟆镜没有出现在镜头中,笔者揣测,是和葛优不上镜头一样的缘故。

在市场推广方面,冯小刚更是做到了极致。

首先,选择在舟曲地震刚刚过去不久的日子,地震这种地质灾害在汶川之后又一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其次,放映时期选在暑假期间,观众中多了个学生群体;其三,错开院线其他片子的上映日期,在专属时间段放映;其四,与各大网站合作,只放映片花,不播放全部内容,不断挑逗观众的观看欲望;其五,打击网络盗版,避免与院线争观众。一系列措施的实行,使《唐山大地震》在院线放映期间,一路走来,绝无杂音。

                   艺术的极致是生活化

唐山大地震》能够获得如此业绩,获得良好的口碑效应,除了题材重大、社会关注,自然少不了其艺术成就。舍得花本钱请世界一流的公司做特效,是整部片子保持视觉冲击力的根本。务求细节的真实也是能让观众思绪回到当年那个时代的保证。演员的敬业精神和演技的精准表达,不假修饰的情节叙述,都为整个片子的真情直叙提供了宽广的路径。

作为一部灾难片,最为成功的是亲情的表达。李元妮在救儿子还是女儿时的两难选择、方登后爸为女儿掌掴研究生、川妹子两害相权取其轻要志愿者给女儿锯腿、李元妮为求女儿原谅而给女儿方登下跪、方登哭倒在母亲怀中恳求母亲原谅,以及片尾的唐山死难者纪念墙,这些画面都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中让我们为亲情、友情的可贵而流泪。这种情绪的表达是整部电影艺术成就的集中表现,也让我们体味到生活中情的可贵。

能够做到恐怖不血腥,悲情不煽情,《唐山大地震》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作为一部大题材、大场景、大制作的片子,可以推敲琢磨的地方也有不少:演员徐帆的唐山话让人感觉不伦不类;独臂的方达开宝马车从杭州到唐山也没有法律支持;方登的后爸在妻子死后一直没有结婚,亲妈在地震中丧父后也一直没有成家,理由都是“有死去的人陪着”,不仅理由太牵强,从心理学上说也不是对受伤心理的有力慰藉。再有,方登在汶川地震救灾现场无意中听到失散多年的弟弟讲家世,然后姐弟相认,方登因此顿悟懊悔,也显得太戏剧化了点。还有网友提出有的道具“早产”等细节,也是冯小刚今后在导演之路上进一步向上走时要着力避免的。

至于因为时间跨度太大,虽然整个片子时长超过了两个小时,仍让人觉得像是故事梗概,那就不是作为电影导演的冯小刚所能解决的了。不过,作为电视剧导演的冯小刚例外。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冯小刚  冯小刚词条  
散文史铁生

 老屋小记(3)

 “你影响别人!”  “谁?死神吗?”  “滚,没人跟你贫嘴!想干就干,不想干回家!”  “呵,您描绘了一幅多么可怕的图画。……”D把画笔往L大妈眼前一拍,“中...(展开)

散文

 活的泉

活的泉  现在一旦写变成了一种习惯就停不下来了,想着今天晚上准备将周星驰的电影看完的,但是又突然间改变了主意,这么美好安静的夜晚,正好外面雨...(展开)

散文

 与燕子和谐相处(散文)

 燕子体形小,翅膀尖窄,凹尾短喙,足弱小,羽毛不多。它在空中、稻田等地捕捉害虫,是最灵活的雀形类之一,是众所周知的益鸟。衔泥草黏在城乡的楼道、房顶、屋檐等地筑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