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订阅观点

 

《茶道方法论》读后感精选

  《茶道方法论》是一本由周重林著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19-1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道方法论》精选点评:

  ●不知所云,像是把朋友圈打印出来一样

  ●很喜欢的一本书。仿佛是作者的嬉笑怒骂,但再看,作者的心态一直是平和的。

  ●本书只字不提茶道为何物,作者通过追溯、走访茶链上相关的人事,以身悟道,告诉你茶之道,在行,不在言。

  ●诚心诚意的对不起!我觉得这本杂文集的名字取得太大了,未免让人觉得挂羊头卖狗肉。而且大概我期望看到的是清新脱俗的文字,结果字里行间有种微妙的烦躁感。另外,序为何读出些许讽刺?

  《茶道方法论》读后感(一):清清浅浅,茶叶本真

  初看书名时以为会是生涩的茶道知识普及,翻开目录时我才知道自己想错了,这明明是一场心灵的茶旅。在茶与生活之中寻找人生的真谛,与茶叶的本真。

  很多人都在说我喝茶只是喝茶,我不会去关注这个茶是哪里来的这个不重要是浙江的龙井也好,四川广西的龙井也好,只要有人喜欢便好。不去较真它的产地它的由来,只是为了这一口喝着可口舒适的茶。自然赋予了茶生命的力量,而《茶道方法论》赋予了茶生命的活力。

  很久之前就有过想去全国的茶室茶馆看一看的想法,但一直未能实现这个想法,最熟悉的莫过于广州的喧闹背后隐藏的文化底蕴,每家茶室背后都有着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而在书中我想我实现了我的愿望。从吴侬软语的江浙再到大隐隐于市的北京茶室,每一处在周老师的笔下,都有着它们的灵魂。不偏不倚,没有着多余的描述,清清浅浅的描绘着每一处的特色与风土人情。

  从山间寂静的小茶舍在到水乡旁边闹中求静的茶室,那一处不是在追寻着内心的宁静。很多人说喝茶是为了能让自己静下来更好的思考,在煮水泡茶的时间,使内心得到平静。

  人生的路上一直都是在学习前进的,走过林间便明白了林间的清凉是汲取了无数的自然力量;走过山间便明白了山的伟大是从一粒粒的小石子而起的堆砌;喝过一杯好茶方知茶叶的本真。

  《茶道方法论》读后感(二):知识是一把梯子,也是一场旅行

  每看一本书,自己就像跟着作者经历了一番,哪怕书里的这趟旅行或平平淡淡,或跌宕起伏,总能多多少少感知一些自己未曾经历的故事,并不会觉得虚无,更不会觉得浪费时间——他曾那样活过,或者曾那样想过,跟着作者的脚步,我们在精神上也可以想象着:那样活过,那样想过。

  这样想来,也不会苛求作者及其作品要如何完美,太完美了我反而觉得不真实,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即便如《罗马假日》,甚至是里面的主角演员格利高里·派克和奥黛丽·赫本,最后也是带着遗憾的,但也正是这份遗憾反而促其完美得无暇,让电影本身及其他们自己的人生为后人所念念不忘,常常提及。

  生命只是一场寻常的旅行,对于周重林的新作《茶道方法论》,我也只会这样去想,去看待,也这样去阅读。《游学》中的诸多城市,之于作者,当然不能说是故地重游,但不管是初次还是多次,皆因生活中的人而充满温度,不再冰冷;每一座城市,也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集,因为朋友,因为过去的相逢,变得让人牵挂,会去想,没有空间距离的阻隔,时间也在往事的记忆里可远可近。

  再平淡的生活,也在这一幕幕间变得有趣、有乐,变得鲜活起来。人,不是孤立的世界,我们都在所从事的行业里相识,对于过去,会凝固;对于未来,会憧憬。而选择用文字来记录和表达,不止是对茶事的梳理,对时间的回顾,更是对过往情谊的怀念。

  《私聊》,不妨可以看作是作者对茶界及其跨界的重要人物的一次对话;当然,这个对话是非现场的、单独的,是退后的追忆,甚至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确实属于“私聊”,且聊得很嗨,又随意,又充满对行业的见解,说什么都“沾亲带故”——对行业的“亲”,对旧人的“故”。

  《讲义》,讲的依然是这个行业,依然是这个行业的相关话题,只不过更深入了些,更有条理了些,观点更鲜明了些,汇聚在一起,就显得专业了些。但不要被“讲义”这两个字所吓到,所讲的、所写的,都通俗易懂,一边喝茶一边就能阅读了,如果你对茶行业、普洱茶行业稍微熟悉一些,是没有任何阅读障碍的,但绝对能收获很多,知识点多,成体系的表达一个观点或者多角度的理解,是一件酣畅淋漓的乐事。

  诚如诚品书店,“知识是一把梯子”,只要你愿意爬上去,总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看《茶道方法论》, 能看到人生百态,它从不局限于一杯茶的短叙长谈,谁说看茶文化书只能学到茶知识?

  《茶道方法论》读后感(三):要么成为陆羽,要么培养陆羽

  2017年,我在云大念研究生,没课的时候,常常带着一本笔记本,一支笔,到图书馆基藏书库,游走在各门类书架间,随手取书,随心读写,一坐就是一天。《绿书:周重林的茶世界》便是在这情景下读完的,读完后,不禁感叹,小小一片茶叶,竟写得如此有趣。接着,按书索骥,把署名“周重林”的茶书找来看完,最后还不过瘾,又关注了他的公众号。

  前几天,终于有机会到茶业复兴拜访周先生,聊了一些话题,关于茶、关于文学创作、关于创业。虽说是聊天,更多的是周先生讲述,我在旁聆听体会。临走时,周先生起身,在书架上取了本书,说,我今年的新书,送给你。

  这本书就是《茶道方法论》,在字里行间,我重新认识了周重林,和他在做的事。

  “要么成为陆羽,要么培养陆羽。”印在《茶道方法论》封底的一行小字,字体虽小,但底气十足。这几年,周重林掌舵的茶业复兴做的正是一件旁人看来微不足道,而在茶人眼里底气十足、意义非凡的事。

  周重林,一个因茶而被人熟悉的名字。

  2003年,偌大的昆明城,找10个可以聊普洱茶的人都没有。这一年,周重林开始了他的茶文化研习与传播之路。是年,为了完成一部讲述茶马古道的书稿,他走访了木霁弘、夫巴、宣科等专家,还专门去了普洱、西双版纳等地茶马古道遗迹实地考察。2005年,他继续到处访茶人、寻茶馆、走茶区,带着一群年轻人完成了《云南辞典》的撰写。2006年,27岁的他已经是一本独立刊号杂志《普洱》的主编了。2009年,他又加入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完成《茶马古道文化路线研究报告》,经过漫长的评审,在2012年,茶马古道终于被国务院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当然,这其中,更别提他为茶行业所写的《茶叶战争》《茶叶江山》《绿书》这些畅销书了。现在的昆明,满大街都是普洱茶,随便找一个人,可以和你讲一下午的普洱茶文化。

  我一直好奇,一个明明可以走学术研究道路的人为什么会跨界做起茶生意来。

  周重林坦言,最初选择茶文化作为创业方向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从事茶文化研究多年,难以割舍;二是知识服务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人脉积累亦在此方面。

  文人创业大抵都带有一些忧患意识和使命感。

  在《日本访茶记》,他说,“我们有更先进的机器,更完备的生产线,我们有八九十岁还可以上树的老太太,但我们没有六十多岁老太太来传递茶的气息,没有五十多岁的茶主人讲述茶的荣光,没有二十多岁的第17代茶人。真的很惭愧,在城里讲茶道,我们才起步。”《深圳:茶里的市民精神》里,他说,“茶业复兴的使命:整理有史以来的茶文化以及向后世呈现当下的茶文化,重塑茶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与王迎新书》中,他说,“许多年后,一定会有人从我们的记录中,找到文化的现场,我们这些人为后人留下了可以备查的生活,可以追寻的痕迹。”

  创业不就是如此吗,做着做着,它身上的意义与责任便多了起来。

  茶业复兴的创业历程中,周重林始终在思考一个大问题的解决方法,这个大问题就叫,茶业复兴。《茶道方法论》,所谓方法论,便是通过记叙游学、私聊、讲义的文字,梳理这个大问题的思路。在这些文章里,这个大问题被一一分解、细化,如,专注小众产品的前景在哪里?传统如何创造性转化?普洱茶茶品存储过程中转化的好坏到底由什么决定?仓储过程中究竟该密封还是通风?甚至细化到,陆羽的《茶经》要如何阅读,怎样从《茶之书》中理解日本茶道这样细微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茶道方法论》已经有很好的思考,我也不必再费周章。

  提问的目的是认清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茶业复兴更多的是实践派。

  《与杜国楹聊小罐茶的爆品秘诀》,小罐茶缔造者杜国楹说,“就商品而言,美国的科技产品,欧洲的奢侈品都是广为人知的,而在中国,要做成世界级产品,只有茶的历史和现实能够做到这点。”这与《茶叶战争》中的观点不谋而合,周重林选择做茶业复兴或许也包含这方面原因吧。在与许嘉璐先生的聚会中,许先生说,雅集,是国人特有的,应该多多推广。于是,茶业复兴里以茶为名的“复兴沙龙”多了起来,当认识到茶会的本质是教育时,又下了“未来数年,茶业复兴将联合各地教育资源,做100场不够,我们就做200场,做200场还不够,我们就做500场,1000场,10000场”的决定。

  丘吉尔说,“伟大以负有责任为代价。”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茶业复兴正在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但我很难想象茶业复兴未来还要肩负多大的责任才能从这个西南边陲焕发出万丈光芒,才能成为这个时代的陆羽,或者培养下个时代的陆羽,但是我相信,《与郑子语书》中写的那句话,“以最大的热忱拥抱这个时代,尽管偶尔会悲伤,但从未绝望。”

  《茶道方法论》读后感(四):有方有法,方易亲近茶道

茶道方法论

  作为《绿书》的姊妹本,《茶道方法论》(原名《红书》)绝对不是它的延续,更像是作者对茶的进一步践行。因着对茶的思索,每一次出行和记录,不必刻意,都有茶的痕迹。

  宁静肃穆的北京,古意淡雅的江南,充满邂逅的台北,变幻神秘的京都,等等,总能和满腹心事和才思的文人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周作人,沈从文,朱自清等莫不如是,在或新或旧的城市里找寻触发的引子,人生的失落与得意,世间的不平和畅快,在闹市里的一块旧砖或是窄巷的一杯清茶里,得到了释放和缓解。

内页

  但作者偏挑了南昌作为这本书的开篇。

  在人的记忆里,南昌犹如一把古剑,静卧在亘古的时间里,一旦出鞘,就有滕王阁的澎湃气势,和南昌起义的杀伐决断。

  而作者,凭借一杯茶水的温度,捕捉到冰冷剑锋下的温柔与善意,极烈,极柔。后来,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想必,在这里,饮一杯茶,一定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延续这样极轻柔的笔调,作者走进了宁波、深圳、东莞等地。在俗世的烟火气里,作者在文化大家与江湖茶聚间努力寻求一种链接。这种链接能够缔造一种舒服的状态,情怀,生活,理想,都能寻得位置。

  携裹一身尘,作者步入北京,宇治,京都,东京,香港,江南,台北,如同100年前的很多大家,在这些有着深厚底蕴的地方汲取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而后,再回到茶的母地,景洪,革登,莽枝,倚邦,勐库等,让所有的行走落地,在茶生长的湿润泥土里,探寻让时光变缓,思想更深,这是无穷大的世界,唯有茶,能让人无限试探。

签售

  在私聊与讲义的章节里。作者一如既往的奉献了诸多干货。与褚时健、季克良聊烟与酒,触类茶的未来,并在与杜国楹在小罐茶的爆火中探索了这种可能性。茶有比酒和烟更丰富的加持,作者试图在与名家对话里,在典籍里,在古村落,在宫廷,在遗址中,找到它从文化到历史,从品饮到实用,从收藏到精神的溯源和脉络。这是一个繁复而艰难的过程,传播形式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谁都更愿意听故事,这也给讲故事的人很大压力,如何让人不算太难的接受、理解、深入,内化,一直都是茶文化传播者研究的话题。

  而作者周重林的写作,一直摇摆在学术和文学之间,从密密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他一直试图想以一种的轻松的阅读方式,给读者展开茶的学术大门。为此,他不断转换写作的风格,探索新奇而隐秘的茶世界,描述不同的未知的内容。

周老师正在签售

  因此,读者可以看到,即便是戏谑的口吻,作者的态度也一直是平和的。学术的严整性,让人望而却步,误以为它是难以靠近的。但知识本身是温柔可亲的啊。

  茶的世界,无论深浅,无关雅俗。

  有方有法,方可亲近茶道

  茶道方法论,如是。

  媒体报道:

  《南方日报》——《得茶人之法 悟茶道之理》

  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9-05/04/content_7797330.htm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茶道方法论

  http://wenyi.gmw.cn/2019-03/19/content_32656963.htm

集雅空间

  购买地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茶道方法论》读后感精选  方法论  方法论词条  茶道  茶道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精选  精选词条  
美文

 踏实追梦 绽放青春

 每个人都有追求,都有一个心中的梦。铁路线路上忙碌的身影——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于追梦,确保安全,筑我们心中共同的梦。 激情工作,快乐生活,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展开)

美文

 穿凉鞋

 与我接触频繁的人,如果细心了,就会发现这几天我的穿戴有了一个重大变化:上下一身运动装,脚踩一双凉鞋,显得特别休闲与轻松。  在此之前,我是从来没有穿过凉鞋的。...(展开)